写点什么

「摩根士丹利」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5 万亿美元全球市场和最佳商业模式分析(附报告)

作者:机器人头条
  • 2025-05-09
    山东
  • 本文字数:3029 字

    阅读完需:约 10 分钟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运营团队 2025 年最新原创报告(共 210 页)



说明: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后添加(微信号:lietou100w)微信;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li_sir_2020);

——

正文:

2025 年 2 月 6 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报告:Humanoid 100;报告围绕 Humanoid 100 清单展开,既:100 家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公司,涵盖了从半导体、传感器到整机集成的多个领域,并将清单中分为三个主要类别:“Brain”(大脑)、“Body”(身体)和“Integrators”(集成商),以提供给投资者权威建议。


有关 Humanoid 100 研报详细解读(含 100 家企业梳理),查看往期文章:深度解读「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最新研报:100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


2025 年 4 月 29 日,摩根士丹利在 Humanoid 100 研报的基础上,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Humanoid:A $5 Trillion Global Market(人形机器人机器人:5 万亿美元全球市场),报告深度探讨了人形机器人领域价值链(机器人大脑、集成商和上游供应商)上的最佳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


整理核心观点:


  • 根据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 TAM 模型,预计到 2050 年人形机器人存量将达到 10 亿台,市场规模约 5 万亿美元;

  • 初始商业采用将逐渐开始,到 2035 年和 2040 年全球分别达到 1300 万台和 1.3 亿台,家庭采用将在稍后开始;

  • 在众多参与者中,拥有机器人“大脑”、“身体”、品牌和生态系统的集成类人形机器人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具备最高价值;其次是独立大型机器人模型开发者(如英伟达、谷歌等);而零部件企业的价值则取决于技术壁垒;

第一章节: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 5 万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的全球人形机器人研究团队认为,到 2050 年,机器人市场将比全球汽车市场大得多,年收入将达到 4.7 万亿美元,人形机器人存量将达到 10 亿台(仅计算最终设备销售);将供应链和维修/维护/支持网络纳入考虑,将代表一个更大的市场。


销量增长将需要时间,我们预计到 2036/40 年,全球约 10 亿台人形机器人中只有 2%/33%会被采用(分别对应 2036/2040 年的 2400/3200 万台)。


图表 1:我们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收入在 2025 年到 2035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54%,在 2035 年到 2050 年期间为 23%

图表 2:预计到 2050 年,年销售量和累计库存将分别达到 2.02 亿和 10 亿台类人机器

其中中上收入国家(如中国、巴西等)将成为主要市场,预计装机量占比超过 50%;其次是高收入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占比约 30%;中国后续有望成为最大单一市场,全球占比约 30%。

图表 3:50%的~1bn 采用率在中高收入国家,包括中国 60%的采用率 2050 年累计采用百分比

图表 4:显著降低成本是更广泛采用的关键

图表 14:按年估计的全球人形机器人收入


第二章节:人形机器人价值链中最佳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人形机器人是复杂的产品,需要高度复杂的机器人模型、与硬件的紧密集成以及适用于广泛用例的能力;我们相信最有价值的参与者是像特斯拉这样的机器人集成商,它们能够生产机器人“大脑”并开发机器人“身体”,从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创造价值;其次,我们推荐领先的独立大型机器人模型开发商(如英伟达、谷歌等),它们拥有卓越的制造和品牌能力;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我们认为可扩展性和技术壁垒最为重要,因此我们相信潜在的领导者可能在传感器、行星滚珠丝杠和谐波减速器等领域。


同时,报告指出,类人机器人价值链在高度智能化和供应链管理方面与智能手机和自动驾驶电动车价值链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类人机器人价值链中,机器人大模型将是一个更为整合的市场,要求高度的可扩展性,而机器人集成商则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为分散的市场,尤其是用于商业用途的机器人;供应链各组成部分的市场动态在技术壁垒和总可寻址市场(TAM)潜力方面可能会有所不同。


图表 5:机器人模型是类人机器人的最有价值部分;VLA 模型是当前的主流解决方案

图表 6:类人机器人集成商领域日益拥挤,自 2024 年以来已推出 141 款类人机器人

图表 7:力/扭矩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和谐波减速器是最具吸引力的组件领域


第三章节:全球供应链前景强劲——尤其是中国


目前,非中国供应链的价格几乎是非中国价格的 3 倍,这表明中国供应链对于使人形机器人变得可负担至关重要。


图表 8:我们估计 2025 年中国供应链的物料清单成本为 46,000 美元,约为非中国供应链物料清单成本的三分之一

人形机器人的物料清单(BoM)成本降低潜力巨大,但不同组件间存在差异。基于我们对特斯拉 Optimus(第二代身体部件+第三代灵巧手)组件结构的假设,我们估计到 2025 年,使用中国供应链的人形机器人 BoM 成本约为 4.6 万美元,我们预计到 2034 年将以 11%的复合年增长率降至 1.6 万美元;这个约 4.6 万美元的 BoM 成本在中国供应链中,大约是使用全球(非中国)供应链的估计 BoM 成本的三分之一,后者在 2025 年为 13 万美元。


具体来说,我们预计到 2034 年,中国供应链中的六轴力/扭矩传感器、行星滚珠丝杠和减速器将看到更快的成本降低。


第四章节:美国关税将如何影响美国人形机器人的进展和全球供应链?


短期内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会对美国的物料清单(BoM)成本产生影响,但不会使人形机器人的采用停滞。


温馨提示:报告仅展示部分内容,如果查看报告完整版翻译、解读和下载本篇报告,查看完整版内容:【摩根士丹利】[翻译]Humanoid:A $5 Trillion Global Market(人形机器人:5万亿美元全球市场)


本报告提到两个关键点:1)拥有机器人大脑、身体、品牌和生态系统的集成类人形机器人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具备最高价值,因为其最能够渗透商业和家庭市场,特斯拉有望成为赛道领先者之一;2)机器人大模型(如: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的最有价值部分,决定了机器人的泛化水平;鉴于数据和计算能力的高成本,预计只有少数独立模型提供商能够长期维持竞争力,典型行业头部企业为英伟达、谷歌和华为等。


有关机器人大模型发展现状,查看小编往期文章[原创]具身智能大模型赛道:科技巨头技术进展、初创公司盘点,第一款“机器人通用大脑”花落谁家(文字6W+)


2024 年四季度以来,人形机器人本体入局者已从最初的创业派为主、产业派和科技大厂战略入局变为以汽车主机厂为代表的产业派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科技大厂为主。


详细解读,查看往期文章【原创】车企、产业链公司、智驾领域从业者,疯狂涌入具身智能赛道

详细解读,查看往期文章【原创】多家顶尖科技大厂,进军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


小编往期文章: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之争:“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有提到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以谷歌、OpenAI、Meta 等为代表的科技大厂,在大模型层面有先天优势;在硬件、工程层面,车企有先天优势。


当然,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 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系统性学术+工程问题,远期 AGI 的物理世界载体,受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面因素影响,短时间能仍难实现大批量商业化落地。


.. ... ...

接下来,小编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多层面,详细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并从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实际商业化进展、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等方面,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点击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与 910+位行业从业者一起,深度探讨“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赛道;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7
用户头像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2024-11-28 加入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摩根士丹利」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5万亿美元全球市场和最佳商业模式分析(附报告)_科技_机器人头条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