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后,人形机器人赛道,风口下的冷思考!
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运营团队 2025 年最新原创报告(共 210 页)
说明: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后添加(微信号:lietou100w)微信;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li_sir_2020);
——
正文:
3 月 28 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朱总)接受投中网访谈,提到人形机器人时,表示:“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并解释原因:“共识集中但商业化不明”。
据企查查显示,目前来看金沙江创投已于 2024 年 9 月 29 日退出具身智能领域头部创企[星海图](公司于 2 月 20 日宣布完成近 3 亿元 A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接近 1 亿美金),2025 年 1 月 17 日退出[松延动力](公司于 3 月 14 日宣布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 A2 轮及 A3 轮融资)。
值的注意的是,金沙江创投是两家公司天使轮投资人,朱啸虎(朱总)在投资界被称为最会退出的投资人,从现阶段具身智能领域创企水涨船高的高估值来看,金沙江创投此次入局也收益颇丰。
人形机器人赛道现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资本宠儿,尤其是国内,更是受到政策及政府基金扶持,而朱啸虎此番言论,受到各方反驳(包括 VC 从业者、具身智能领域创企合伙人等)。
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张总)就在朋友圈回应:“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

国内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赵总)也发朋友圈进行回怼且言语激昂。

2025 年首个对人形机器人发展提出稍微不同声音的来自于高盛集团;高盛于 2025 年 2 月 20 日发布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Humanoid Robots III:The supply chain dynamism 因提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转折点尚不明确”,被指责有唱衰人形机器人赛道嫌疑;并在后续针对[宇树科技]专题报告中,表示: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硬件表现稳健,但仍未准备好履行功能型任务;此番言论,更是被一众网友认为是阴谋论;当然有一定成分在,但不可否认也点出了行业现状。
有关高盛最新研报解读,查看往期文章:深度解读「高盛」人形机器人最新研报:核心供应链企业梳理和投资分析(附报告)
近日,图灵奖得主、Meta 首席 AI 科学家杨立昆在一档播客节目中也“炮轰”人形机器人,他表示:“过去一两年里,成立了很多机器人公司,他们制造人形机器人和类似的技术;很多人形机器人演示令人印象深刻,但实际很蠢;它们不能做人类能做的事情,不是因为它们缺乏身体能力,而是因为它们根本不够聪明,无法驾驭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小编早期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类似观点,并梳理诸多人形机器人赛道行业乱象,最近一篇是三月初,小编文章“人形机器人赛道,风口下的冷思考!”中提到:人形机器人赛道现阶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政策扶持、资本宠儿,人形机器人赛道广大前景毋庸置疑,但是风口之下也需要思考一下,诸多人形机器人产品现阶段真的能做“有用”的工作还是仅仅是大玩具,“能跑能跳” ≠ “能干活”;并在 3 月 19 日文章“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之争:“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中提到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之一:重“运动”,轻“大脑”。
详细解读,查看往期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赛道,风口下的冷思考!(“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
对于人形机器人创企来讲,生产出人形机器人本体并不难,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营收也不难,难在批量化生产和实现场景真正、有效应用。
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似乎陷入“炫技”死循环,贡献了诸多“炫技”明场面,前空翻、后空翻、720 度回旋踢、表演功夫等,这类运动能力的展示,企业皆乐此不疲,而双手抓取能力、泛化能力似乎已并非必需项;瞬间拉回[波士顿动力]年代,但这种炫技似乎和商业化落地场景关系却不大;正如杨立昆教授所说,很多人形机器人所有演示都令人深刻,但实际上却很蠢,不是因为缺乏身体能力,而是不够聪明(没有智慧的“大脑”),仅是停留在大玩具层面。
[波士顿动力]创始人 Marc Raibert 在 2024WRC 大会上,曾表示:工业机器人已经非常成熟,而且能够商业化,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炫耀,而不是一种生产力”。
小编观点: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人形机器人企业仅依靠科技大厂大模型赋能,远不能在万亿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强大的 AI 能力将是必需项;而对于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创企,“大脑”层面是核心壁垒不是不知,而是无能无力,只能退而求其次研究运动能力后续依托科技大厂或者高校 AI 层面技术开源。
同时小编也提到,重“运动”,轻“大脑”这现象,催生了国内另外一种乱象,将教育、科研场景作为主攻赛道,其次是展示、表演场景,而非工业场景;小编往期文章:【原创】ToB、ToC or ToG,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优选落地场景梳理有提到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包括 ToB、ToC 和 ToG(科研场景),市场规模上 ToC>ToB>>ToG;To G(这里特指科研院校)场景,科研院校和科技公司采购人形机器人更多出于科研和场景训练,对泛化能力要求不高,相对于整体硬件出售,院校或者 AI 企业进行算法层面研发,而本体公司并没有产生真正技术层面突破,后续市场可持续性较差,当然展示、表演场景也同样道理。
朱啸虎(朱总)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类似观点描述: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以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要么是高校,要么是你的竞争对手,今天又多了一个新客户—央企买回去做前台展示;但这种客户都不是我们喜欢的客户,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今天我觉得在这里面还看不太到;核心是你有没有为客户创造持续的价值,客户会持续来买单。只是买回去做研究的,或者买回去做展示的,这种都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商业化。
相信朱总此番言论,会在网络发酵许久。
随着[宇树科技]旗下 16 台人形机器人 H1 登上 2025 年蛇年春晚瞬间火爆海内外(其实,优必选旗下人形机器人早就登过春晚了且多次),公司当之无愧成为 2025 年最火人形机器人公司;春晚爆火后,旗下人形机器人 G1 凭借跳舞视频、720 度回旋踢等视频,展现其无与伦比的运动能力,再一次风靡网络;在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人才市场受到各方关注。
值的注意的是,[宇树科技]目前正遭遇流量反噬,随着诸多 G1 购买者实际测评视频,让大众解开诸多“炫技”视频神秘面纱,瞬间将高大上的人形机器人打回原型,回归“大玩具”本质。
其实诸多人形机器人产品现阶段真的能做“有用”的工作还是仅仅是大玩具,结论很容易得出,仅需要参加一次人形机器人大会,现场看一下人形机器人现场实操,而不是仅仅通过企业宣传片。
正如小编所说: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 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系统性学术+工程问题,各类要素缺一不可;小编往期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有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层面,详细梳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
当然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仍旧持续进化中,近日【东风柳汽】宣布将于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采购)20 台[优必选科技]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1,并计划在上半年完成,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提升其制造工厂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及效率;这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领域“第一股”[优必选]终于突破试运行阶段,开始正式整机交付,也证明旗下人形机器人能够做“有用”的工作,也成为继国内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后,第二家向主机厂交付人形机器人本体且从事生产制造类工作的公司。
截至今日,优必选已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汽车企业,3C 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健康医疗领域麦迪斯顿在内多家企业合作;是国内,甚至全球与外部厂商建立战略合作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 ... ...
接下来,小编继续从政策层面、产业基金、人形机器人赛道入局派系、人形机器人企业实际商业化进展、产业派大佬入局现状、技术壁垒等多层面,盘点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并从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实际商业化进展、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等方面,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盘点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乱象:被马斯克带偏的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为什么感觉人形机器人企业大多在中国,并深度了解“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赛道

——
近期精选文章(星球会员可查看完整版):
【原创】浅谈人形机器人创企自研机器人大模型,才是未来唯一出路!!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机器人头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4a30f1637196a11f02a1432a】。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