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买王兴兴的机器人?「宇树科技」百笔订单梳理、分析!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公众号“ 猎场备忘录”运营团队最新原创报告(共 210 页)

说明: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后添加(微信号:lietou100w)微信,备注“称呼+所在公司+职位”或者“已加入星球”(非备注,不添加);若有侵权、改稿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li_sir_2020),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正文:
小编往期文章:【原创】ToB、ToC or ToG,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优选落地场景梳理有提到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包括 ToB、ToC 和 ToG(科研场景),科研院校和科技公司采购人形机器人更多出于科研和场景训练,对泛化能力要求不高,相对于整体硬件出售,院校或者 AI 企业进行算法层面研发,而本体公司并没有产生真正技术层面突破;其中,国内足式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产品 Unitree H1 和 G1 则是全球科研院校和 AI 公司优选产品。
要论全球目前全球双足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企业,国内足式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绝对当仁不让,也是目前少有的通过销售旗下双足人形机器人实现营收的企业。

随着[宇树科技]旗下 16 台人形机器人 H1 登上 2025 年蛇年春晚瞬间火爆海内外(其实,优必选旗下人形机器人早就登过春晚了且多次),公司已当之无愧成为 2025 年最火人形机器人公司,受到各方关注。
小编往期文章,有梳理供应商有透露跟宇树科技合作的 13 家核心零部件公司以及公司深度分析:[宇树科技]深度解析及13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梳理
近日(3 月底),宇树科技的早期投资人、SevenUp Capital 创始人赵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 2020 年以来,宇树科技的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同时,宇树科技的市场负责人也表示肯定:“对,我们就是年年都赚钱!”据接近宇树老股的人士透露,2023 年和 2024 年,宇树的营收分别约为 2 亿元和 4 亿元,净利润在 1000 万—7000 万元之间;甚至有 FA 透露:宇树 2024 年净利润约 3000 万元;2025 年预计净利润 2 亿元。
那么究竟是谁在买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呢?
2025 年 3 月 12 日,一则合同金额为 825.66 万元的[上海同济大学]采购[宇树科技]采购订单,将宇树的主流客户带入大众视野;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信息显示,根据合同购销清单显示,本次采购包含了 10 台宇树 H1-2 通用人形机器人(每台售价 70 万元)和高精度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 8 项价值 125.66 万元的零配件。
据知了标讯、硅基研究室统计、制表,2021 年 4 月 8 日至 2025 年 3 月 17 日的宇树科技的百余笔中标项目,覆盖高校、传媒、能源、医疗、消防、教育等多个领域,采购方既包括诸多高校,也有央国企、政府单位;其中,科研类高校是采购主力,近 30 所高校都曾向宇树采购相关产品,用作用于科研二次开发,直白一些发 Paper。
据招标网显示(不完全统计):2025 年至今共有 22 个与宇树科技相关订单,在可统计金额的订单中,累计金额已超 1500 万元。

图片来源:硅基研究室
从图表来看,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是采购主力,占比分别为 15%和 14%;其次是浙江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大学,均占 5%。

图片来源:硅基研究室
按采购方所属地区看,订单占比前五的地区/省份分别为浙江、深圳、北京、广东和上海,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宇树科技南下,在深圳成立全资子公司原因(深圳天羿科技有限公司),当然深圳拥有无可比拟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能更便捷地获取优质且低成本的零部件供应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从诸多高校采购订单中,也暴露出后续市场乏力隐忧;大多数高校采购订单金额都在 10 万-50 万左右,百万级的大单极少;宇树科技凭借先发和供应链价格优势,率先在科研场景那些诸多订单,但诸多人形机器人创企优先切入场景且本体价格持续下探,To G 市场,已陷入严重“内卷”。

从订单结构来看,也有工业、能源、教育、消防等行业公司采购,但仅仅作为试水;当然宇树也在探索 ToB 工业场景(车企),但目前还没有透露太大进展。
[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 H1 和 G1 在运动能力已处于行业头部,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硬件派入局者典型代表,也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炫技”派典型代表,旗下人形机器人 G1 凭借跳舞视频、720 度回旋踢等视频,展现其无与伦比的运动能力;其他人形机器人接连跟进,纷纷展示旗下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但这种炫技似乎和商业化落地场景关系却不大,“能跑能跳” ≠ “能干活”,正如杨立昆教授所说,很多人形机器人所有演示都令人深刻,但实际上却很蠢,不是因为缺乏身体能力,而是不够聪明(没有智慧的“大脑”),仅是停留在大玩具层面。
其实这也就牵出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发展乱象之一:重“运动”,轻“大脑”。
详细解读,查看往期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赛道,风口下的冷思考!(“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对于人形机器人创企来讲,生产出人形机器人本体并不难,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营收也不难,难在批量化生产和实现场景真正、有效应用。
当然,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 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系统性学术+工程问题,各类要素缺一不可;小编往期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有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层面,详细梳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
.. ... ...
接下来,小编从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实际商业化进展、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等方面,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以及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并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多层面,详细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查看完整版文章:埃隆·马斯克谈人形机器人创企:原型很容易,但生产很难,甚至不可能(全球创企量产能力浅析),并深度了解“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赛道

注:深度了解“具身智能 &人形机器人”赛道,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交流学习

——
近期精选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机器人头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4cb41953d09235db1121842ba】。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