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智能化研发指标体系:从看得见到做得到

  • 2025-07-15
    北京
  • 本文字数:1822 字

    阅读完需:约 6 分钟

智能化研发指标体系:从看得见到做得到

作者:徐陈飞 某豪华品牌车企软件研发效能与流程专家


在过去⼀年的⼯作中,我聚焦于智能化研发指标体系的探索与落地。随着 AI 能⼒不断演进,研发体系的边界早已不局限于流程规范与⼯具建设,⽽是进⼊了“如何让 AI 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义、衡量、优化研发”的新阶段。

传统研发指标体系常被诟病“看得⻅但看不懂,看得懂却做不到。”尽管许多组织构建了看似完善的指标体系,但由于数据分散、定义割裂、解读成本⾼,最终难以形成落地改进,仅沦为“展⽰型”体系。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数据 + 知识 + ⼩模型 + ⼤模型”理念的智能化研发指标平台,从北极星⼤屏概念设计,到指标宽表、知识库、智能解析,再到向量化与⼤模型结合⽣成⾃然语⾔分析与改进建议,⼒求将体系从单纯展⽰,升级为组织智能的⼀部分。

AI 助⼒研发的基本理念

AI 在研发中的最⼤价值,并不是直接取代开发,⽽是帮助研发人员释放更⼤的创造⼒与⼯程价值。当前,AI 在主动性思考与创造性⼯作⽅⾯仍有局限,但在处理⼤规模数据、模式识别、⾃然语⾔解析以及代码⽣成等任务上,已展现出超越⼈类的效率。

在智能化指标平台设计中,我始终坚持“数据 + 知识 + ⼩模型 + ⼤模型”的架构:

  • 数据是研发的事实基础,决定了体系的根基稳定性;

  • 知识赋予数据上下⽂与可解释性,让指标不仅是数字,更承载定义、逻辑与业务背景;

  • ⼩模型稳定、可控、计算开销⼩,适⽤于指标解析、异常检测、预测回归等场景;

  • ⼤模型则带来了⾃然语⾔理解、代码⽣成、复杂推理与设计⽣成的突破性能⼒。

不过,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模型在结构化推理、上下⽂⼀致性、跨领域逻辑整合方面作用仍然有限。最优解是用可控程序做确定性,⽤ AI 做不确定性,以⼯程化框架承载 AI 能⼒,让 AI 成为⾼效、可靠的助⼿,⽽⾮不可控的黑箱。

北极星⼤屏:研发指标体系的灯塔

北极星⼤屏不仅仅是 UI 界⾯,它是从底层数据到⽤户体验的整体设计,⽬标是回答三个核⼼问题:

  1. 组织现在好不好?

  2. 哪⾥好,哪⾥不好?

  3. 为什么不好,如何改进?

它包含了北极星总览、研发能⼒排名、精益研发⽣命周期视图、每⽇迭代观察、智能解读与改进建议等模块,将价值、质量、速度、成本四维度指标与智能解析融合,帮助⽤户⼀眼看懂组织现状并产⽣⾏动。

在架构上,北极星由数据层(指标宽表、维度表)、知识层(指标定义与解释)、⼩模型层(统计回归与异常分析)、⼤模型层(⾃然语⾔⽣成、SQL/代码⽣成)、智能体层(向量化与推理模型)以及⽤户体验层(前后端分离、交互设计)构成。

设计原则很简单:程序做确定性,AI 做不确定性。例如,指标定义、计算、聚合与趋势分析由程序和⼩模型完成;跨指标推理、⾃然语⾔解释与改进建议,则交由⼤模型与智能体处理。 北极星不仅仅是“BI+AI”,它让指标体系从“被动呈现”进化为“主动洞察”再到“智能建议”,最终成为组织智能化改进的引擎。指标体系的终极⽬标,从来都不是“看数据”,⽽是让数据驱动组织进步。

对未来研发与指标体系的展望

谈到研发体系的未来,我常联想到布鲁姆认知领域模型(Bloom’s Taxonomy),将⼈类认知分为:

  • L1 记忆(知识结构)

  • L2 理解(逻辑推理)

  • L3 应⽤(⼯具与执⾏)

  • L4 分析(⽅法论)

  • L5 评价(系统性判断)

  • L6 创造(跨领域创新)

AI 当前的能⼒主要集中在 L1L4,可以在知识获取、逻辑推理、⼯具使⽤与⽅法应⽤层⾯为⼈类赋能。然⽽,L5(评价)与 L6(创造)仍是⼈类特有的核⼼能⼒,涉及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系统创新等深层次认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L5 L6 并⾮独⽴存在。没有 L1 的知识积累、L2 的逻辑理解、L3 的⼯具执⾏,L4 的⽅法论分析,L5 与 L6 将成为⽆源之⽔、⽆根之⽊。真正的创造⼒,建⽴在扎实的知识结构、逻辑体系与⼯具应⽤能⼒之上。

未来指标体系将发⽣三个变化:

  1. 指标主体从⼈机协作” :衡量的不再仅是⼈效,⽽是⼈+AI 协作效能。

  2. 体系⽬标从执⾏效率赋能创造与决策” :当 AI⽣成⽅案后,体系需帮助判断⽅案价值与可落地性。

  3. 度量⽅法从静态评估动态⾃驱动演进” :指标体系将与 AI 深度耦合,形成⾃反馈、⾃优化、⾃改进闭环。

在 AI 尚难以实现主动性思考与复杂创造的短期内,我们必须持续强化 L1L4 的基础能⼒,同时培养 L5 L6 的批判性与创造⼒,因为未来属于那些既懂 AI、⼜懂⼈,既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

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智能化研发指标体系的理解与期待:构建既属于今天,也⾯向未来的研发智能体系。未来不是 AI 创造的,⽽是由那些懂得如何驾驭 AI、与 AI 协作、在⼈机结合中激发创造⼒的⼈共同创造的。

用户头像

数据分析驱动研发效能 2022-04-12 加入

思码逸研发效能分析平台,致力于帮助研发团队解决效率、质量和人才三大痛点,提升研发效率与软件工程质量,助力每一位开发者创造更多价值。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智能化研发指标体系:从看得见到做得到_研发管理_思码逸研发效能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