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十余年,走在“Pair with AI”的十字路口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阅的 AI 代码不值得看。
前段时间,某同事发给我一个合并请求让我审阅。那行数、那代码一看就是 AI 生成直接扔过来的,没有任何人为调整修改的痕迹。
实不相瞒,我当时就不爽了。大家都知道,AI 生成的代码 review 起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它们往往“看起来很美”,认真一读就发现与项目的诸多层面都不匹配。这种工作说白了就是对方大胆放飞,我得小心求证,完了还要从头改到尾。那我为什么不直接从头写呢?没准我的 prompt 还更准确,生成的版本更好改。
作为一个常年跟代码打交道的程序员,我应该是最早也是最容易上手应用 AI 的群体之一。AI coding 快速发展的这一两年,也是我深度 pair with AI 的一两年。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数次感受到令人惊叹的 aha moment,也多次被 AI 平等地“创飞”。
就拿前面那个例子来说,我所理解的 AI 提效,是在 AI 的帮助下,用更短的时间交付更高质量的代码。但更多人的做法是用更短的时间交付了掺杂垃圾的产物。其结果就是,一个人的效率或许提升了,一堆人的效率又被拉低了,我称之为“薛定谔的研发提效”。
在我的价值观里,开发者仍要对自己提交的代码保有最基础的责任心,使之符合工程规范、有合理的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等。如果只是一味提交 & 合并 AI 生成的代码,而不对质量作把关,让合作的代码仓库越发庞大、冗杂,难以复用、难以维护,那我真的不希望和这样的开发者合作。
今天是 1024 程序员节。在我十余年的职业生涯里,我一直为自己的角色感到自豪,不仅因为我可以真实地创造价值,更在于这个角色天然带有“拥抱变化”的职业属性——我欣然接受所有新技术的到来,并希望能像古代剑客一样 “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我始终觉得,技术是要为我所用,服务于我个人工作体验的,而这份工作体验不仅包括薪酬回报,还有独立创作的热情和与聪明人协作的快乐。分享最近读到的一段话: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做铁匠或是轮匠并非光宗耀祖的事。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具体的工作种类是无关紧要的。从此类工作中探寻出的意义是源自手工艺的内在,即那些技艺和品鉴能力……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工作。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这是专属于你个人的神圣的一瞥。”
在此也想真心祝愿每一位看到这里的代码艺术家,都能在日常工作中持续体验到创造的纯粹喜悦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仍然能在日常 coding 中时不时望见神圣的一瞥。“自此精修,渐近于无 coding 胜有 coding 之境。”
我们还在筹备一份送给 AI 时代知识工作者的开发提效指南。扫码即可预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