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推理过程中,KV Cache 是一项关键技术,它通过缓存中间计算结果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运行效率。本文将深入解析 KV Cache 的工作原理、实现方式,并通过代码示例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一、为什么需要 KV Cache?
在 Transformer 进行自回归推理(如文本生成,每次生成一个 token 的时候需要结合前面所有的 token 做 attention 操作)时,计算注意力机制时需要存储 Key(K) 和 Value(V),以便下一个时间步可以复用这些缓存,而不必重新计算整个序列。
在标准 Transformer 解码时,每次生成新 token 时:
而 KV Cache 通过存储 K 和 V 的历史值,避免重复计算:
二、KV Cache 的工作原理
KV Cache 的核心思想是缓存历史计算中的键(Key)和值(Value)矩阵,避免重复计算。具体来说:
在生成第一个 token 时,模型计算并缓存所有输入 token 的 K 和 V 矩阵
生成后续 token 时,只需要计算新 token 的查询(Query)矩阵
将新的 Q 矩阵与缓存的 K、V 矩阵进行注意力计算,同时将新 token 的 K、V 追加到缓存中
这个过程可以用伪代码直观展示:
初始输入: [t0, t1, t2]首次计算: K=[K0,K1,K2], V=[V0,V1,V2] → 生成t3缓存状态: K=[K0,K1,K2], V=[V0,V1,V2]第二次计算: 新Q=Q3注意力计算: Attention(Q3, [K0,K1,K2]) → 生成t4更新缓存: K=[K0,K1,K2,K3], V=[V0,V1,V2,V3]第三次计算: 新Q=Q4注意力计算: Attention(Q4, [K0,K1,K2,K3]) → 生成t5更新缓存: K=[K0,K1,K2,K3,K4], V=[V0,V1,V2,V3,V4]...
复制代码
通过这种方式,每次新生成 token 时,只需计算新的 Q 矩阵并与历史 KV 矩阵进行注意力计算,将时间复杂度从 O (n²) 降低到 O (n),极大提升了长序列生成的效率。
下面,我们结合示意图进一步剖析一下 KV Cache 部分的逻辑。
KV Cache 核心节约的时间有三大块:
前面 n-1 次的 Q 的计算,当然这块对于一次一个 token 的输出本来也没有用;
同理还有 Attention 计算时对角矩阵变为最后一行,和 b 是同理的,这样 mask 矩阵也就没有什么用了;
前面 n-1 次的 K 和 V 的计算,也就是上图紫色部分,这部分是实打实被 Cache 过不需要再重新计算的部分。
这里还有个 softmax 的问题,softmax 原本就是针对同一个 query 的所有 key 的计算,所以并不受影响。
2.1 KV Cache 的技术细节
缓存结构
KV Cache 通常为每个注意力头维护独立的缓存,结构如下:
Key 缓存:形状为 [batch_size, num_heads, seq_len, head_dim]
Value 缓存:形状为 [batch_size, num_heads, seq_len, head_dim]
其中,seq_len 会随着生成过程动态增长,直到达到模型最大序列长度限制。
内存与速度的权衡
KV Cache 虽然提升了速度,但需要额外的内存存储缓存数据。以 GPT-3 175B 模型为例,每个 token 的 KV 缓存约占用 20KB 内存,当生成 1000 个 token 时,单个样本就需要约 20MB 内存。在批量处理时,内存消耗会线性增加。
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硬件条件在以下方面进行权衡:
最大缓存长度(影响能处理的序列长度)
批量大小(影响并发处理能力)
精度选择(FP16 比 FP32 节省一半内存)
滑动窗口机制
当处理超长序列时,一些模型(如 Llama 2)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只保留最近的 N 个 token 的 KV 缓存,以控制内存占用。这种机制在牺牲少量上下文信息的情况下,保证了模型能处理更长的对话。
四、代码实现解析
下面以 PyTorch 为例,展示 KV Cache 在自注意力计算中的实现方式。
基础自注意力实现(无缓存)
首先看一下标准的自注意力计算,没有缓存机制:
import torchimport torch.nn as nn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class Self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embed_dim, num_heads): super().__init__() self.embed_dim = embed_dim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self.head_dim = embed_dim // num_heads # 定义Q、K、V投影矩阵 self.q_proj = nn.Linear(embed_dim, embed_dim) self.k_proj = nn.Linear(embed_dim, embed_dim) self.v_proj = nn.Linear(embed_dim, embed_dim) self.out_proj = nn.Linear(embed_dim, embed_dim) def forward(self, x): batch_size, seq_len, embed_dim = x.shape # 计算Q、K、V q = self.q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um_heads,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k = self.k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um_heads,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v = self.v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um_heads,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 计算注意力分数 attn_scores = (q @ k.transpose(-2, -1)) / (self.head_dim ** 0.5) attn_probs = F.softmax(attn_scores, dim=-1) # 应用注意力权重 output = attn_probs @ v output = output.transpose(1, 2).contiguous().view(batch_size, seq_len, embed_dim) return self.out_proj(output)
复制代码
带 KV Cache 的自注意力实现
下面修改代码,加入 KV Cache 机制:
class CachedSelf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embed_dim, num_heads): super().__init__() self.embed_dim = embed_dim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self.head_dim = embed_dim // num_heads # 定义投影矩阵 self.q_proj = nn.Linear(embed_dim, embed_dim) self.k_proj = nn.Linear(embed_dim, embed_dim) self.v_proj = nn.Linear(embed_dim, embed_dim) self.out_proj = nn.Linear(embed_dim, embed_dim) # 初始化缓存 self.cache_k = None self.cache_v = None def forward(self, x, use_cache=False): batch_size, seq_len, embed_dim = x.shape # 计算Q、K、V q = self.q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um_heads,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k = self.k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um_heads,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v = self.v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um_heads,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 如果使用缓存且缓存存在,则拼接历史KV if use_cache and self.cache_k is not None: k = torch.cat([self.cache_k, k], dim=-2) v = torch.cat([self.cache_v, v], dim=-2) # 如果使用缓存,更新缓存 if use_cache: self.cache_k = k self.cache_v = v # 计算注意力分数(注意这里的k是包含历史缓存的) attn_scores = (q @ k.transpose(-2, -1)) / (self.head_dim ** 0.5) attn_probs = F.softmax(attn_scores, dim=-1) # 应用注意力权重 output = attn_probs @ v output = output.transpose(1, 2).contiguous().view(batch_size, seq_len, embed_dim) return self.out_proj(output) def reset_cache(self): """重置缓存,用于新序列的生成""" self.cache_k = None self.cache_v = None
复制代码
生成过程中的缓存使用
在文本生成时,我们可以这样使用带缓存的注意力机制:
def generate_text(model, input_ids, max_length=50): # 初始化模型缓存 model.reset_cache() # 处理初始输入 output = model(input_ids, use_cache=True) next_token = torch.argmax(output[:, -1, :], dim=-1, keepdim=True) generated = [next_token] # 生成后续token for _ in range(max_length - 1): # 只输入新生成的token output = model(next_token, use_cache=True) next_token = torch.argmax(output[:, -1, :], dim=-1, keepdim=True) generated.append(next_token) # 如果生成结束符则停止 if next_token.item() == 102: # 假设102是[SEP]的id break return torch.cat(generated, dim=1)
复制代码
五、KV Cache 的优化策略
在实际部署中,为了进一步提升 KV Cache 的效率,还会采用以下优化策略:
分页 KV Cache(Paged KV Cache):借鉴内存分页机制,将连续的 KV 缓存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块,提高内存利用率,代表实现有 vLLM。
动态缓存管理:根据输入序列长度动态调整缓存大小,在批量处理时优化内存分配。
量化缓存:使用 INT8 或 INT4 等低精度格式存储 KV 缓存,在牺牲少量精度的情况下大幅减少内存占用。
选择性缓存: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层或注意力头,选择性地不进行缓存,平衡速度和内存。
六、总结
KV Cache 通过缓存中间计算结果,有效解决了 Transformer 模型在生成式任务中的效率问题,是大模型能够实现实时交互的关键技术之一。理解 KV Cache 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对于优化大模型推理性能、解决实际部署中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0515231
https://zhuanlan.zhihu.com/p/714288577
https://zhuanlan.zhihu.com/p/715921106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89285169
https://medium.com/@joaolages/kv-caching-explained-27652020324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