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深入理解 K8s-Pod 的意义和原理
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深入理解K8s-Pod的意义和原理》,作者:breakDawn。
在 Kubernetes 概念中,有以下五种概念:
容器 container:镜像管理的最小单位
生产任务 Pod:容器组,资源调度最小单位
节点 Node:对应集群中的单台机器,是硬件单元的最小单位
集群 Cluster:对应整个集 群,是处理元数据的最小单位
集群联邦 Federation:对应多个集群,是满足跨可用区域多活、跨地域容灾的要求
其中 Pod 的概念是随 Kubernetes 一起推出的。
Kubernetes 项目是基于 Borg 系统的经验和设计理念创建的,其中 Pod 的概念就是一个关键部分。因此,可以说 Pod 是从 2014 年 6 月 Kubernetes 项目发布之初就存在的。当我们要理解 Pod 时,就需要先理解为什么需要 Pod 这个概念。
单容器单应用的原因
假设你有一个高流量的 Web 应用服务器,需要详细记录访问和错误日志。同时,你希望实时处理这些日志,例如进行分析、监控或立即警报异常情况。你会将应用服务器和日志代理服务作为两个进程, 但此时你需要思考,我能否将这 2 个进程放在一个容器中,例如写成下面这样的 dockerfile:
这是项目初期常见的方式,可能为了快速开发日志特性,直接就在一个 dockefile 里搞了。
但这是不推荐的实践。
首先,dockerfile 只允许一个 entrypoint。
这个“entrypoint”是一个指定的命令或脚本,这个命令或脚本在容器启动时运行,并且成为容器中的第一个进程(即 PID 为 1 的进程)。在 Docker 的设计中,每个容器通常运行一个主要的应用或服务,而这个应用或服务就是通过 entrypoint 启动的。
同时,容器中,PID 为 1 的进程是当你运行一个容器时由 Dockerfile 中的 ENTRYPOINT 或 CMD 指令指定的进程。这个进程在容器的生命周期内扮演类似于 init 进程的角色。如果 PID 为 1 的进程终止,Docker 知道容器已经完成了它的工作或因为某种原因失败了,然后 Docker 可以决定是重启容器还是简单地记录其退出状态。
基于以上两点,容器只能默认监控主进程(PID 为 1)的状态来决定是否需要重启容器。
此时如果第二个日志进程出问题了,在你未进行特制的健康处理时,是无法感知该状态,也无法让调度系统重新拉起这个容器。
因此为了容器监测的有效性,优选策略是始终保持单容器单应用的特点,一个应用做成一个容器。
空间共享,高效通信
上面那个例子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如果跨界点分配这 2 个容器, 会有什么后果?
一个是会产生网络延迟和带宽,因为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会经过网络,这会增加延迟。对于日志收集这样频繁的操作,即使是微小的延迟也会累积成显著的性能损失。
其次是数据一致性。网络问题可能导致日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特别是在没有适当可靠性保证的系统中。或者因为节点时间同步问题,导致日志记录与实际事件之间出现时间上的不一致。
所以我们必须要求这 2 个容器一定分配要在同一个节点
因此,POD 的概念就出现了。他用于封装 2 个容器,并始终保证调度到同一个节点上。
除了数据文件的读取和写入,同 POD 内的 2 个容器也支持基于操作系统的信号通信(不经过网络),则需要这 2 个容器依赖相同的 IPC 名称空间。
总之 pod 能共享以下内容:
UTS 名称空间:所有容器都有相同的主机名和域名
网络名称空间:所有容器都共享一样的网卡、网络栈、IP 地址等。同一个 Pod 中容器占用的端口不能冲突
IPC 名称空间:可以用信号量或者 POSIX 共享内存
时间名称空间: 共享相同的系统时间
注:但 POD 中 PID 名称空间和文件名称空间仍然是隔离的。
POD 共享空间的原理
上面提到的 POD 能供共享名称空间,其能力是通过 pause 容器实现的。
Pause 容器通常是一个非常小的容器镜像。它的主要任务是执行一个永久“暂停”操作,因此它不会消耗很多资源,同时也是每个 Pod 的第一个启动的容器。
Pause 容器作为持续运行的进程,为 Pod 中的其他容器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父进程。这使得所有的容器都可以共享同一个网络命名空间(即它们都可以看到相同的网络接口和 IP 地址等)和 IPC 命名空间
虽然它大部分时间处于暂停状态,Pause 容器在 Pod 的生命周期中充当了状态传递和协调的角色。比如,在重新启动或移除 Pod 时,它协助协调和维护状态一致性。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华为云开发者联盟】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e8ef8814c0a3a7ee53fa22d46】。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