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T 基础教程:如何从 SYZ 参数提取电容 C 和电感 L --- 单端口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很多人搞不清楚。比如用什么拓扑结构?一个端口还是两个端口?用 Y11? Z11? Y21? Z21? 用哪个公式?
这些问题都清楚当然就不用继续看了哈~
情况 1,单端口(参考地)提取 L
一般我们拿到 L 的 S2P 数据自身都是有两个端口,我们先考虑在电路中加一个电路端口,另一个接地:

若是集总电路,L 加上寄生电阻和电容

或者 CST 软件拓展包安装的元件库里面拿个 L 的 SPICE:


这种一个端口的电路很容易,不存在矩阵的复杂性,直接 S 参数任务计算一定频率范围就可以了,Z 和 Y 也可以选了看看,不选也没关系,后处理提取的时候自动计算。


仿真结束,添加后处理任务。这里有三个后处理模板可以用,第一个后处理是线圈参电容参数提取:



电感值:

电容值:

这里负值都归零了。该模板还提取电阻 R 和 Q:


第二个后处理是 Y 参数:



第三个后处理是 Z 参数:



可见三个方法的结果都一样:

Coil_Capcitor 后处理模板和 Y 参数模板提取 L 的公式都是用的 Y11:
L11 = im(1/Y11)/(2*pi*f) = -im(Y11)/(2*pi*f*Mag(Y11)^2)
为什么两个公式呢?因为这里 Y11 和 Z11 都是复数,加进来复数倒数运算,L11 就变式了。这里要注意细节,比如正负号不同。
Z 参数提取 L 用的是 Z11 公式:
L11 =im(Z11)/(2*pi*f) = im(1/Y11)/(2*pi*f)
所以电感提取可用三个表达式,都是等效的!这点很多朋友搞不清楚,还以为用错了公式。如果对这三个后处理直接提取电感都不感兴趣,那就手动输入公式提取 L 吧。
情况 2,单端口(差分)提取 L
有人可能问了,我把电路一个端口的两端接去电感两端提取不行吗?像这个样子:

我们确实可以用差分端口直接接去两端:

同样运行 S 参数任务,三个后处理方法提取 L:



可见 L 就是 10nH,完美的理论值,不随频率变化了。说明什么?说明寄生参数没有了,为什么寄生参数没有了?因为差分端口是自身参考,没有地参考,所以提取的结果中不包括与地之间的寄生参数。那这个方法是不是不能用?是可以用的,这里没有的只是端口这边并联的寄生参数,串联的寄生电容还是考虑在内的,比如这样的电路:


一般电感的 S2P 或 SPICE 是可以这样提取的,知道区别就行。不过鉴于操作麻烦(差分端口),还是推荐用单端口(参考地)提取 L 的方法吧。
情况 3,单端口(参考地)提取 C
下面说说电容,电容 C 的等效电路就是全串联了,以 100pF 为例:

同样还是 S 参数任务,同样的三个后处理,我们把 L 换去 C:




同样,电容 C 的公式也有三种表达,Coil_Capacitor 参数模板和 Y 参数模板用的都是 Y11:
C11 = -1/(im(1/Y11)*2*pi*f)= Mag(Y11)^2/(im(Y11)*2*pi*f)
Z 参数模板用的是 Z11:
C11 =-1/(im(Z11)*2*pi*f) = -1/(im(1/Y11)*2*pi*f)
情况 4,单端口(差分)提取 C
只要电路中没有并联元件,这种连法是可以用的。当然还是推荐单端口(参考地)提取 C。


某个 SPICE 模型:


小结:
1)单端口提取 L 或 C 比较简单,因为只有 Y11 和 Z11,没有矩阵,下期我们讲双端口复杂情况。
2)单端口可以接地法或差分法。其中差分接法要注意电路中的并联元件会被忽视掉,能用接地就接地。
3)提取 L 或 C 的后处理模板有三个,Coil,Y 和 Z。2022 新版本中这些模板有改动,更加清晰统一。其中 Coil 和 Y 用的公式完全一致;提取 L 和 C 的公式表达式各有三个,等效,不要搞混。
4)S 参数任务的仿真频率范围要合适。
【推荐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