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 MCP(1)| MCP 协议核心原理解析
以下是以 《MCP 协议核心原理解析》 为标题的技术教程,内容深入浅出,结合代码示例与架构图,帮助开发者系统理解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设计哲学与运行机制:
测试开发全景图:人工智能测试、智能驱动、自动化、测试开发、左移右移与DevOps的持续交付
一、MCP 解决了什么痛点?
在 MCP 出现之前,AI 应用调用外部工具(如数据库、API)存在三大问题:
碎片化:每个模型需单独适配工具(如 OpenAI Function Calling vs Claude Tool Use)
高耦合:工具逻辑与模型代码深度绑定,难以复用
上下文丢失:多轮调用时状态管理复杂
MCP 的核心目标:
定义一套与模型无关的标准化协议,让任意 AI 模型通过统一接口调用任意工具。
二、协议架构:Client/Server 解耦设计

核心角色定义

三、协议通信流程拆解
步骤 1:Client 发起请求(Request)
Client 发送 结构化 JSON 到 MCP Server,包含:
context
:历史对话/当前状态(协议核心!)tool_name
:目标工具标识符parameters
:工具调用参数
步骤 2:Server 调用工具(Execution)
Server 根据 tool_name
路由到注册的工具函数,注入上下文并执行:
步骤 3:流式返回结果(Response)
通过 Server-Sent Events(SSE) 流式返回,支持大结果分块传输:
四、关键技术特性解析
1. 上下文传递(Context Propagation)
核心价值:在多轮交互中保持状态连续性
客户端在每次请求中携带完整上下文(如用户 ID、对话历史)
服务端可在响应中修改上下文(实现状态机)
2. 工具动态发现(Tool Discovery)
Client 启动时通过 /registry
接口拉取 Server 的工具清单:
3. 安全控制(OAuth2 集成)
在工具执行前进行权限校验:
五、对比传统方案:为什么选择 MCP?

六、实战:快速验证 MCP 流程
1. 启动 Mock 服务
2. 发起请求(cURL 示例)
3. 观察响应
七、协议演进方向(2025+)
多模态扩展:支持图像/音频作为工具输入输出
智能体协作:MCP Server 可嵌套调用其他 MCP Server
边缘计算:轻量化客户端运行在 IoT 设备
结语:MCP 不是简单的 RPC 协议,而是为 AI Agent 设计的 “工具协作语言”。其通过上下文传递、流式响应、动态注册等机制,为构建复杂智能应用提供了基础设施。
测试开发全景图:人工智能测试、智能驱动、自动化、测试开发、左移右移与DevOps的持续交付
下一篇预告:《零基础 MCP 开发环境配置》
将手把手配置 Python/Node.js 双环境,集成 Claude 与 Cursor 实战演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