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硬核” 应对关税风暴?

2025 年 4 月,美国对中国台湾地区加征 32% 关税,对华加征 104% 关税正式生效,这一举措创下贸易战爆发以来最高纪录。而在同一时期,华为 Mate 70 系列手机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创新技术,单日销量突破百万台。这看似巧合的时间节点,实则标志着一场围绕关税政策与技术实力的激烈交锋正式打响。
一、美国关税政策——复杂动机下的战略布局
自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美国贸易政策发生显著转向,“美国优先” 成为其贸易政策的核心准则。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关税被美国政府当作重塑全球贸易与科技版图的重要武器。当地时间 2025 年 4 月 2 日,特朗普签署两项行政令,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 “对等关税”,并设立 10% 的 “最低基准关税”,部分贸易伙伴所面临的关税税率更高。4 月 9 日,美国对华加征 104% 关税正式生效,这一系列举措对中国科技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美国实施这些关税政策有着多重复杂动机:
1、经济层面:
美国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占据长期主导地位,其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市场份额获取了高额利润。随着中国科技企业如华为的迅速崛起,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等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逐渐打破了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垄断。华为在 5G 通信、人工智能 AI 芯片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仅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威胁到美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额利润。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增加中国科技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进而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保护本土企业的利益。
2、政治战略
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试图通过关税手段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延缓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以维持其在全球科技与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美国认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进步可能会影响其在军事、情报等国家安全关键领域的优势。因此借助关税大棒,从供应链、市场等多个维度对中国科技企业施压,试图限制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关税重压下的挑战与困境
美国的关税政策与一系列制裁措施,给华为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在供应链端,2020 年 9 月 15 日美国商务部禁令生效后,台积电、三星等全球芯片代工厂切断了与华为的合作,麒麟芯片生产线被迫停摆。美国还通过《瓦森纳协定》联合 33 国限制半导体技术出口,导致中芯国际等企业因设备禁运,难以助力华为实现芯片自主生产。华为陷入了 “设计得出却造不出” 的困境。
数据显示,禁令生效当月,华为手机全球市场份额暴跌 42%,核心零部件供应受阻,生产节奏被严重打乱。
美国市场对华为彻底关闭大门,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也因美国的长臂管辖与舆论影响,对华为产品的接纳度下降。华为手机业务在海外市场份额大幅下滑,营收遭受重创。关税成本的上升使得华为产品在部分海外市场价格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三、将如何应对?
1、芯片与系统的协同突破
在 AI 芯片领域,华为 Ascend 910B 和 910C 芯片备受关注。其制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台积电,部分由中芯国际完成。但华为深知,对于人工智能工作负载而言,系统性能与芯片本身同样重要。华为打造的 AI CloudMatrix 384 系统便是有力证明。该系统通过将芯片高效联网,并配备完善的冷却与网络系统,实现性能上的重大突破。英伟达 GB200 NVL72 机架功耗为 140 千瓦,而华为 CloudMatrix 384 系统由 16 个计算机架通过光纤连接,使用约 6000 个光学收发器连接 Ascends 芯片,虽然功耗达到 550 千瓦,但带来了 2 - 3 倍的内存和 FLOPS 性能提升。在 AI 计算能力的关键指标上,华为 CloudMatrix 384 系统实现了对英伟达产品的超越。
2、软件生态的完善布局
在主流开发框架支持方面,华为积极适配 JAX、Python、PyTorch 等工具,并大力推进 VLM(视觉语言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构建起一套丰富且实用的软件生态体系。从底层的系统优化到上层应用开发框架的完善,华为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稳定、高效的使用与开发环境。在软件支持能力上,华为已达到与英伟达相当的水平,为其产品的竞争力增添重要砝码。
3、供应链的灵活应对
面对外部复杂的限制环境,华为在供应链管理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智慧。在关键的 HBM(高带宽内存)获取方面,华为通过三星与法拉第 - CoAsia 的合作渠道,成功储备 1300 万个 HBM 堆栈,可满足 160 万个 Ascend 910C 包的需求。由于美国 HBM 出口禁令主要针对原始包装,华为利用规则漏洞,通过特定的包装和运输方式,持续获得关键的 HBM 资源。去年仅 Ascend 芯片就获得价值超 5 亿美元的晶圆,且仍可能从台积电获取晶圆。随着中芯国际产能逐步提升,即便目前产能仅达 20%,未来也有望为华为生产数百万个 Ascend 芯片。美国对相关企业的设备出口限制存在执行漏洞,使得华为在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上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4、垂直整合与业务拓展
华为在产业布局上实现了高度的垂直整合,在国内科技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旗下专注于芯片制造工具生产的企业,已为相关 HBM 工厂购置价值约 25 亿美元的设备,具备制造领先的 7 纳米和 5 纳米制造工具的能力,还拥有新型非易失性内存技术,在成本和性能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在业务拓展方面,除了在通信、智能终端等传统优势领域持续深耕,还积极进军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从硬件研发制造到软件系统开发,再到多层硬件网络构建,华为全方位布局科技产业,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
5、网络与光学领域创新
在网络技术领域,华为凭借自主研发能力,成功打造出 Switch、NVLink 和光学收发器等产品。中国在光学供应链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华为更是率先掌握 LPO 技术。目前进入谷歌 TPU 吊舱的光学收发器均由中国公司制造,英伟达约 70% 的光学收发器也在中国设计和生产。LPO 技术通过移除光学收发器中昂贵芯片,实现成本降低、功耗减少和延迟降低的目标。尽管该技术存在可靠性方面的挑战,但华为凭借优秀的工程设计能力率先攻克难关,在光学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为全球光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6、自主创新与多元布局
华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达 23%,每年超千亿的研发资金投入成为技术突破的坚实后盾。在芯片领域,华为联合国内厂商建成 “去美系” 光刻机研发体系,推动国产半导体设备发展,2024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采购额同比增长 58%,其中超半数流向华为生态链企业。中芯国际 N+2 工艺支撑的 5G 芯片已实现稳定量产,华为手机国产化率从 2019 年的 30% 提升至 2024 年的 90%,麒麟芯片良品率突破 80%,逐步摆脱对国外芯片供应链的依赖。
在操作系统领域,谷歌断供 GMS 服务五年后,鸿蒙系统全球设备接入量突破 8 亿,成功在智能汽车、工业物联网等新赛道开辟战场。特斯拉 Model 3 改款车型搭载鸿蒙车机系统,德国西门子、博世等企业将鸿蒙应用于智能工厂,鸿蒙生态不断壮大,打破了安卓与 iOS 在操作系统领域的长期垄断。
华为积极拓展多元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在东南亚凭借 “数据主权解决方案” 击败亚马逊 AWS,赢得数字银行项目订单,以本土化优势实现精准破局;在非洲华为 5G 基站报价比爱立信低 15%,并通过 AI 运维系统将能耗降低 30%,占据可观市场份额;在欧洲搭载北斗卫星通信的 Mate 70 系列凭借 “无死角覆盖” 特性,在户外运动市场拿下 35% 的份额。同时,华为大力发展新兴业务,进军电动汽车领域,从通信设备制造商向综合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拓宽业务边界,提升抗风险能力。
四、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胜利
在技术层面,华为在光学收发器和 LPO 技术上取得突破,加速全球光通信产业技术革新。其率先掌握 LPO 技术,移除光学收发器中昂贵芯片,降低成本、功耗与延迟,虽面临可靠性挑战,但凭借工程设计能力成功攻克,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在 AI 领域,华为 Ascend 系列芯片与 AI CloudMatrix 384 系统性能卓越,内存和 FLOPS 性能较英伟达同类产品实现 2 - 3 倍提升,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强大算力支持。
在市场表现上,华为一季度营收同比激增 37%,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潜力。在墨西哥,华为以 “零美系技术” 标签获得当地政府通信基建订单,2024 年拉美市场营收同比增长 62%。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华为凭借技术优势形成独特壁垒,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五、持续博弈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将在这场博弈中持续演变。美国可能进一步调整关税政策与制裁手段,联合盟友对华为实施更严格的技术封锁与市场限制。但华为在自主创新与市场拓展方面已积累宝贵经验与坚实基础,未来将继续加大在芯片制造工艺、操作系统生态完善、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力求实现更多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与领先突破。
华为将深化全球市场布局,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拓展业务边界,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份额。华为的突围历程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企业提供宝贵借鉴,激励更多企业投身自主创新,推动全球科技产业朝着更加多元、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
(一)未来潜在风险
政策限制加剧风险:美国及其盟友可能进一步收紧技术出口管制,扩大制裁清单,不仅针对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还可能延伸到通信、人工智能应用等更广泛的业务场景,限制华为参与全球 5G、6G 标准制定,削弱华为在通信技术前沿的话语权,阻碍其技术创新成果的全球推广。
技术创新瓶颈风险:尽管华为在研发上投入巨大,但随着技术探索进入 “无人区”,芯片制造工艺的进一步提升面临材料、设备等多方面的技术瓶颈。在极紫外光刻(EUV)技术方面,由于受到外部限制,华为短期内难以获得相关技术和设备,使得高端芯片制造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操作系统生态完善过程中,鸿蒙系统在与传统操作系统巨头竞争时,面临应用数量不足、开发者生态不够丰富的问题,这可能影响用户体验,进而阻碍其市场拓展。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随着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引发其他科技企业的竞争压力。在新兴市场将面临着来自当地企业以及国际竞争对手的双重竞争。印度当地的科技企业凭借本土优势和低成本策略,与华为在智能手机、通信设备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欧美传统科技巨头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与华为类似的产品和技术,试图夺回市场份额,给华为的市场拓展带来更大挑战。
(二)应对策略
强化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持续加大在芯片制造工艺、操作系统底层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共同攻关芯片制造的新材料、新工艺;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项目,在 5G、6G 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获取先进技术和资源,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拓展新兴市场与深耕本土市场并重:进一步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非洲针对当地通信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加大对通信基站建设的投入,提供性价比高的通信服务;在国内利用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深耕 5G 应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提高市场份额和用户粘性。
提升品牌影响力与用户体验: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如折叠屏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同时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在售后服务方面建立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增强用户对华为品牌的忠诚度。
#华为 #Ascend 芯片 #AI CloudMatrix 384 系统 #英伟达 #软件生态 #HBM(高带宽内存) #晶圆供应 #中芯国际 #台积电 #垂直整合 #SiCarrier #光学收发器 #LPO 技术 #美国半导体关税政策 #分阶段征收关税 #差异化关税税率 #H20#GPU#Nvidia#算力 GPU#GPU 服务器 #高性能服务器 #PC 集群 #液冷工作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