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巡线、检修、客服、输配)有哪些?
燃气企业的核心业务可以概括为四大板块:巡线、检修(运维)、客服、输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一个以安全和服务为中心的闭环:
巡线是预防性的安全保障。
检修是主动和被动的故障排除。
客服是用户需求的入口和出口。
输配是连接气源与用户的物理基础。
下面我们详细拆解每个业务流程:
一、 巡线业务(管线巡检)
核心目标: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通过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燃气管网及其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关键流程环节:
计划制定:根据管网压力等级、地理分布、历史数据、地面施工活动等因素,制定日、周、月的巡检计划。重点区域(如施工密集区、人口稠密区)会提高巡检频率。
现场巡检:
地上设施检查:检查调压箱/柜、阀门井、立管等有无泄漏、锈蚀、被占压、被破坏等情况。
地下管线探查:使用手持式激光甲烷检测仪或钻孔检测等方式,检测地下管线是否有燃气泄漏。
第三方施工监护:对燃气管线周边的外部施工工程进行现场交底、监护,防止管线被挖断。
数据记录与上报:
巡检人员使用移动终端(PDA/手机 App)实时记录巡检轨迹、检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并拍照上传。
隐患处理:
发现一般隐患,记录并纳入维修计划。
发现重大隐患(如明显泄漏),立即上报并启动应急程序,现场设立警戒,等待检修团队处理。
报告与归档:生成巡检报告,对所有巡检数据进行归档分析,用于优化巡检路线和频率。
二、 检修业务(维护与应急抢修)
核心目标:快速响应,恢复供气。包括计划性的维护保养和突发性的应急抢修。
关键流程环节:
工单来源:
计划性工单:源自巡线报告、设备定期保养计划、用户报装/改造需求。
应急性工单:源自客服中心转来的用户漏气报警、巡线人员发现的紧急隐患、政府/社会热线(如 110/119)通知。
接单与派工:调度中心根据故障地点、类型、紧急程度,派遣最近的维修班组前往处理。
现场处置:
安全措施:到达现场后,首先设置警戒区,控制火源,检测浓度,必要时疏散人群。
故障诊断:确定泄漏点或故障设备。
维修操作:
维护类:更换老化配件、保养调压器、清洗过滤器等。
抢修类:使用夹子堵漏、更换管段、带压封堵等。
恢复供气与复查:
维修完成后,进行严密性测试和强度试验,确保安全。
合格后,逐步恢复供气,并对受影响用户进行复查,确认正常。
工单闭环与报告:维修人员填写维修记录,将处理结果反馈至调度中心,完成工单闭环。生成抢修报告,用于事故分析。
三、 客服业务(客户服务)
核心目标:用户至上,高效沟通。作为企业与用户交互的主要窗口,负责处理用户的各类需求、咨询和投诉。
关键流程环节:
多渠道接入:通过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网上营业厅、实体营业厅等渠道接收用户请求。
需求分类与受理:
咨询服务:解答气费、气价、安全知识等问题。
报装申请:受理新用户的燃气开户、安装申请。
维修申报:受理用户户内燃气设施(灶具、热水器、管道)的报修。
漏气报警:作为最高优先级,立即生成应急工单,并指导用户做初步应急处置。
投诉与建议:记录用户的投诉内容或改进建议。
工单生成与流转:根据用户需求,在客户信息系统(CIS)或工单系统中创建相应工单,并自动流转至后台相应的部门(如检修、输配、市场部)。
过程跟踪与回访:
跟踪工单处理进度,对超时工单进行催办。
在工单完成后,对用户进行电话或短信回访,确认服务满意度。
费用管理:处理气费查询、账单推送、收费、发票开具等业务。
四、 输配业务(输配与调度)
核心目标:平衡供需,稳定输配。这是燃气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整个管网系统的压力平衡、气量调配和稳定供应。
关键流程环节:
气源协调:与上游供气单位(如中石油、中石化)签订合同,根据日用气计划协调气量。
管网监控:
SCADA 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实时监控门站、储配站、调压站及管网关键节点的压力、流量、温度等数据。
GIS 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完整的管网地图,包含管线材质、管径、埋深、年限等属性,为巡线、检修和规划提供支持。
调度指挥:
平衡供需:根据监控数据和用气预测,指挥各场站启停设备、调整压力,确保管网压力在安全范围内。
应急指挥:在发生大型管网事故时,调度中心是应急指挥的核心,负责远程关闭相关阀门、启动备用气源、调整供气路径等。
场站运营:
门站:接收上游长输管线来气,进行过滤、调压、加臭(赋予燃气警示性气味)、计量。
储配站:通过储罐或管道储气,在用气高峰时向管网补充气量,起到调峰作用。
调压站/箱:将管网压力逐级降低至用户可使用的安全压力。
数据分析与规划:分析历史输配数据,预测未来用气负荷,为管网建设、改造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总结与关联
这四大业务流程在智慧燃气平台(如 GIS、SCADA、CIS、工单系统等) 的支撑下,实现了数据互通和业务协同,共同构筑了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的现代燃气供应服务体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