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T 如何理解和设置频域 F-solver 频点

经常有 CST 软件的用户搞不清楚这个频域求解器的界面,尤其是频点列表的设置,其实帮助文档里面都写了:

先解释最特殊的一个:
举例 1:Adap.

这个是 Active 和 Adapt.两个都打叉的 Automatic,意思是启用自动选择的频点用于网格自适应。Samples 是 1,所以自动选择一个频点;From 和 To 都空白,所以选择的是最大频率 1.5GHz。也就是说,这样设置 CST 软件的话,四面体网格的自适应加密会发生在 1.5GHz。

这里要注意的就是,有时候最高点频率 S11 比较大,这样能量不能很好的进入结构,自适应网格加密效果不好,所以求解器可能会重新选择自适应频点:

清楚了这些,这里我们就可以手动设置 CST 软件里这个网格自适应频率,一般可以放在工作频率,像这样:

那么除了最高频率自动自适应,还会自适应在 0.75GHz,这样能够保证我们工作频率网格的精确度。再不行就把 Automatic 改成 Single,这样就确定是 1 个工作频点的自适应网格:

或者两个手动频点,比如适合双带滤波器这样的应用:

解释完网格,下面我们看频点。
举例 2:GP+Automatic

这个是最常见的情况,General purpose 我们有时候也简写成 GP,这时的 Automatic(不勾选网格自适应)就是自动宽带扫频。计算频点的个数和位置是求解器自己决定的,一般都是智能跳频计算,不是等距的。
所以仿真所用时间(计算多个频点)完全取决于结构属性;若谐振较多,则所需计算频点数较多,谐振附近采样较多。具体频点计算需要看 log,或结果中选择 marks 来看。 比如共计算了 10 个点:

S 参数乍一看看不到频点:

加上 marks:

可见计算的十个点:

注意,这个截图中,求解器检测到 5 个监视器频点,所以这 5 个频点是一定在最终扫频的频点列表中的,也就是说,我们没开始仿真就应该知道他会最少算 5 个频点。


再换句话说,万一用户的监视器设置的刚刚好,求解器一看,哎哟,这几个点算出来的宽带结果相当不错,满足收敛要求,不用自动加更多频点了,那就直接结束 CST 软件的仿真了。不是有句话么,频点选的好,老公回家早。
举例 3:GP+Equidistant
如果我们不用自动,可以用 CST 软件手动设定等距离的一些频点:

加上监视器的 5 个,这样结果中应该有 20-25 个频点,取决于监视器频点和这 20 个频点有没有重复:

这个是上个世纪传统的频域仿真设置方法,有智能跳频就很少用这个了。
举例 4:GP+Automatic+Single
这个比较推荐,因为又利用智能跳频,又保证用户想要的频点和自适应(这不就基本是默认么。。。)

举例 5:GP+Logarithmic
对数采样,个人觉得还不如等距采样加几个低频采样,或者默认的自动采样效果好。
若设置如下,则计算 0.0001、0.001、0.01、0.1 和 1GHz 5 个频点,加上监视器,一共应该是 10 个频点。

举例 6:Fast Reduced Order
这个和 GP 不同,不是算频点,所以可见没有自动扫频了:

结果中也没有采样频点:

这个是用少量的系统函数表示整个宽带结果,有的时候效率很高。

举例 7:Discrete samples only
以上都是一个频段的结果,要么就是一些频点插值(GP),要么就是表达式模型(FRO)。这里还有一个求解方式,就是单算频点。
可如果这时候选择 automatic,这就比较惨了,可能算上几千个频点,坐等 BBQ 吧~~谁让我们都选了离散频点模式却不定义频点呢。

所以自己定义几个频点计算,或者有了监视器干脆就算这几个监视器频率就完了,最多保留一个自适应网格:

至于这样得到的离散 S 参数结果嘛。。。可有可无吧:

【推荐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