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不同数据场景下的聚类算法

  • 2025-05-27
    福建
  • 本文字数:2619 字

    阅读完需:约 9 分钟

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领域,聚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内在结构,将相似的数据点分组到一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原型聚类(如 k-均值、学习向量量化、高斯混合聚类)、密度聚类(DBSCAN)和层次聚类(AGNES)。


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它们的原理,探讨它们的适用场景,并通过代码演示如何使用这些算法。


1. 原型聚类:以"中心点"代表群体


1.1. k-均值聚类


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聚类方法。


它的目标是将数据划分为 kk 个簇,每个簇由一个“中心点”(质心)代表。


算法的步骤如下:


  1. 随机选择 kk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质心

  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质心所在的

  3. 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即簇内所有点的均值)。

  4.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质心不再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k-均值聚类适用于数据分布较为均匀且簇形状较为规则的场景。


例如,对用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或者对图像中的像素进行颜色聚类。


基于scikit-learn的代码示例如下: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 生成模拟数据X, _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random_state=42)
# 使用 KMeans 聚类kmeans = KMeans(n_clusters=4, random_state=42)kmeans.fit(X)labels = kmeans.labels_centroid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 可视化结果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plt.scatter(centroids[:, 0], centroids[:, 1], s=300, c='red', marker='X')plt.title("K-Means 聚类")plt.show()
复制代码



1.2. 学习向量量化


LVQ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 是一种受神经网络启发的聚类方法。


它使用一组“原型向量”来代表每个簇,算法通过迭代调整这些原型向量的位置,使其更接近属于该簇的数据点,远离其他簇的数据点。


LVQ 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学习来优化原型向量的位置。


LVQ 适用于数据点分布较为密集且簇边界较为清晰的场景,它在图像识别模式分类中表现良好。


虽然scikit-learn没有直接提供 LVQ 的实现,但我们可以使用sklvq库来实现。


安装方式: pip install sklvq

代码示例如下:


from sklvq import GLVQ  # 使用 GLVQ(Generalized 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模拟数据X, y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random_state=42)
# 使用 GLVQ 聚类glvq = GLVQ(random_state=42)glvq.fit(X, y)
# 获取聚类结果labels = glvq.predict(X)
# 获取中心点(原型向量)prototypes = glvq.prototypes_
# 可视化结果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plt.scatter( prototypes[:, 0], prototypes[:, 1], s=300, c="red", marker="X", label="Prototypes")plt.title("广义学习向量量化 (GLVQ)")plt.show()
复制代码



1.3. 高斯混合聚类


高斯混合聚类Gaussian Mixture Clustering)假设数据是由多个高斯分布的混合生成的。


每个高斯分布代表一个,算法通过估计每个高斯分布的参数均值协方差矩阵权重)来确定簇的形状和位置。


高斯混合聚类比** k-均值**更灵活,因为它可以捕捉到簇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


高斯混合聚类适用于簇形状不规则或数据分布较为复杂的情况。


例如,对金融数据中的异常交易进行聚类分析。


代码示例如下:


from sklearn.mixture import GaussianMixture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模拟数据X, _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random_state=42)
# 使用高斯混合聚类gmm = GaussianMixture(n_components=4, random_state=42)gmm.fit(X)labels = gmm.predict(X)
# 可视化结果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plt.title("高斯混合聚类")plt.show()
复制代码



2. 密度聚类:发现任意形状的簇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点的邻域内有足够的点(即密度足够高),那么这些点可以被划分为同一个簇。

DBSCAN 使用两个参数:

  • eps:邻域半径,用于定义“足够近”的范围。

  • min_samples:核心点的邻域内必须包含的最小点数。


DBSCAN的优点是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且能够识别噪声点。

DBSCAN适用于数据分布不均匀、簇形状复杂且存在噪声的场景。

例如,对地理数据中的热点区域进行分析。


代码示例如下: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DBSCAN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moons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模拟数据X, _ = make_moons(n_samples=300, noise=0.05, random_state=42)
# 使用 DBSCAN 聚类dbscan = DBSCAN(eps=0.2, min_samples=5)labels = dbscan.fit_predict(X)
# 可视化结果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plt.title("DBSCAN 聚类")plt.show()
复制代码



3. 层次聚类:构建数据家族树


AGNESAgglomerative Nesting)是一种自底向上的层次聚类算法。


它从每个数据点作为一个单独的簇开始,然后逐步合并距离最近的簇,直到达到预设的簇数量或满足其他停止条件。


AGNES 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簇之间的距离,常见的方法包括单链接法全链接法平均链接法


AGNES 适用于需要逐步分析数据层次结构的场景,例如生物分类学或文档聚类。


代码示例如下: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AgglomerativeClustering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模拟数据X, _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random_state=42)
# 使用 AGNES 聚类agnes = AgglomerativeClustering(n_clusters=4)labels = agnes.fit_predict(X)
# 可视化结果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plt.title("AGNES 聚类")plt.show()
复制代码



4. 聚类算法对比


常用的几种聚类算法的对比如下:



5. 总结


聚类算法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特性、问题的需求以及对结果的解释性要求。


k-均值简单高效,但对簇形状有较强假设;DBSCAN 能够处理复杂形状和噪声;层次聚类则提供了数据的层次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需要尝试多种算法,并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最适合的聚类方法。


文章转载自:wang_yb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wang_yb/p/18896593

体验地址:http://www.jnpfsoft.com/?from=001YH

用户头像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5-04-01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不同数据场景下的聚类算法_机器学习_量贩潮汐·WholesaleTide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