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文科生的 AI 创业之路丨 2023-2025

AI 在中国正式兴起 2 年了。
即便 2023 年年初 AI 就已经在国内很热了,但是 2025 年的今天仍然很多人在学豆包。
2 年过去了,我作为一个从 0 学 AI 的 24k 祖传文科生但现在从事 AI 行业的亲历者,我会通过这篇文章详细告诉大家,这 2 年时间是如何度过的——
个人背景:
学历方面:纯文科,0 计算机基础,0 编程经验,找不到终端在哪里
商业基础方面:虽然家里都是做生意的,但是因为家人一致认为过于爱看书的我不适合经商,所以接触 AI 之前, 我从未进行过商业实践。
大时间线方面:学习 AI 整整 1 年后参加比赛,开始接触同行,2 后成立自己的公司,才开始出现以万为单位搞钱。
以下就是我的 AI 之路详细版,希望对小白同学有所帮助。

2023 年 2 月:来自 GPT3.5 的下岗警告
2023 年年初,我还沉浸在收稿费的模式中,给一家心理学机构撰稿。结果 gpt3.5 发布后我用机器写完改了下发主编,他完全不知道是机器写的。那我岂不是要完蛋了?
我是一个纯文字工作者。供职于大厂专门做营销号,用文字调动别人的喜怒哀乐为生。所以 GPT3.5 的出现对我来说是毁灭性打击。懂得都懂,GPT3.5 效果还差很多意思,所以 2023 年我仍然认为 AI 是不可能取代人类工作者的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还在找借口凑合过。但是总是心神不宁,想象着自己将来没了工作的下场。所以我还是想逼自己一把开始学习 AI。
2023 年 8 月:莫名其妙学 AI
但那个时候我们公司在做私域业务,我认识了一个很年轻的大佬,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他将是我 AI 之路的第一个贵人,买了他私域产品,然后顺带关注到 AI,这才开启了 AI 之路。
从方向上讲,我在 2023 年学习了以下 10 个方向的知识
1. 📦 AI 工具合集:从国外学到国内,从 easyscraper 这种小工具学到哪家大模型更擅长数据分析,先从掌握工具培养自己对 AI 产品的使用手感
2. 🍎 AI 编程:从一开始 windsurf、cursor,到现在流行的 codebudy、cladue code、trae
3. 💎 AI 大模型:从神经网络学到向量各种指标、到学微调原理、学向量模型
4. 🧠 AI+智能体:从 coze 到 dify,从节点到工作流提示词,再到插件撰写,再到模板上架的各种原理
5. 🔨 AI+RAG 工程:从 excel 数据清洗到向量检索、全文检索、语义匹配关键词匹配这些基础知识,再到优秀 rag 项目提示词、再到一堆我看着头晕的 Qanything、RAGflow、Graph RAG、FoloUp
6. ⚾ AI+办公:ppt、年终报告怎么糊弄到自动化提效、AI 绩效考核制度、自动化招聘
7. 👫 AI+私域:日常话术、精细化运营 sop、一系列专业操作+AI
8. 🔢 AI+数据分析:数据关系分析、图标解读、chatexcel、AI 数据分析报告生成
9. 📚AI+ 产品经理:AI 原型图、大模型基础复习、DIFY 搭建、产品四象限、产品设计、映射表建设……
10. 🎬 AI+图影音:从 webUI 部署学到 Delle、Sono、堆友、即梦、再到剪映数字人,再到 createnote、figma+AI……
我早上 7 点可就开始看 AI 资讯
因为我害怕开车,所以有很多时间在公共交通上看各种 AI 资料。
中午吃饭排队看 AI 星球避免浪费碎片化时间
别人午休我看大模型基础入门
别人双休我还看体系课
晚上太累没劲看了就听 AI 播客
慢慢的,从找不到终端到能不看代码打出 install xxx,再到看文档能自己装项目,再到自己开发插件、app……
2024 年 8-12 月:闭眼参赛
学了不用,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我一个文科生又不是来读 AI 博士的,我不用 AI 搞点好处我干啥呢。当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公司,做不了 AI 产品,那我最多快好生的办法就是以赛代练。
第一桶金
所以考虑到先发优势,硬着头皮参加了很多比赛,通过比赛赚了几万块钱,第一尝到用 AI 搞钱的滋味——
英伟达 &火山引擎挑战赛优秀奖
字节跳动首届扣子智能体大赛二等奖
飞书 AI 字段模板大赛创意奖
扣子首次模版征集上架
阿里钉钉 Agent 助理大赛创新奖
喜提扣子智能体首页 Banner 位推荐
其他比赛
……
当时的 AI 应用比赛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纯考验技术,更多是应用,所以才有我参加的份。换作今年绝无可能了。一切都是时机。一切都是先发优势。







节约两三年
事实证明通过参赛接触了很多同行,我对整个行业又有了一点认知——
1、IP 打造思路上:特别是有些参赛的同伴后来都去北大讲学了却一个公众号都没开过,他根本不用做任何更新,现在跑到得到录课去了。如果你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人,你可能都没法想象不用更新公众号却占位贼高的原理到底是什么。这是打造 IP 的另一种思路,没有早期参赛我都不知道还能这么玩。
2、时间管理上:这些人因为参赛搞事情时间最早,导致自己占据了很大的先发优势,他们就有时间去学真的好的内容,而不是为了更新不断看各种和自己目标无关的资料。越发形成马太效应,和其他 kol 拉开距离。
如果说比赛有什么收获,我觉得早点认识到他们这些优秀的思路已经是极大的收获了,给我节省的时间肯定有两三年的。
开发的一般但热爱发布
同时,开始做一些开发,但是开发的有点一言难尽,画风是这样的👇🏻
但是我这个人脸皮比较厚,开发的不行也会发到 github
还二开了一些东西,通通发给稀土掘金/ trae 这样的机构的比赛
完全忘了自己是文科生人家是专业代码社区……


2025 年 1 月:重拾自媒体
又因为参赛的时候我发现很多选手会往群里扔公众号,所以我也建立了自己的号,虽然那都不知道发啥。

寻思那就瞎发吧先。画风大概是这样的👇🏻三个赞都是我自己点的。

就是因为没人点赞,我感觉自己要赶不上这个热潮了,感觉过去整个 2023 的学习都是梦幻泡影,瞎白活了一整年。
早期和我一起学 AI 的人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已经完全游不动了。
我感觉我很累好像在横渡英吉利海峡。
那几个月我在想我真的是个垃圾?亏我之前是做千万粉丝矩阵内容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真的只适合给机构做内容,原来我的内容能力都是平台给的?🤔
好不容易 9 月出过流量好的作品,但是都是外网视频搬运,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因为我把这张图转发到了朋友圈凡尔赛臭屁了一下,有一个大佬把我拉到了他们社区,我才开始接触 AI 圈最核心的一波人。

留在板凳上
真的开始接触 AI 从业者社区之后,我才发现我之前都是和学习者泡在一起,而不是从业者。这种信息差是很可怕的,你在接触 AI 1 年多以后,才开始接触行业群,这是什么概念,这中间的信息差不再多说了。学习类的社区主要讨论学习,但是从业者一定是和💰有关系的。我开始转变思路,我要当从业者试试。
另一个问题是,接触到更多 AI 大佬后,那些大佬聊天充满了英文术语,所以我陷入了更强烈的怀疑。我一个写营销号的文科生,我怎么跟他们比啊?在技术之外我到底有什么优势?我甚至感觉 2023 年学的知识快忘了。
但是没有放弃。我觉得有必要先坚持住对 AI 圈子的关注,毕竟这是当下最热的领域。
但我也肯定不是牌桌上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留在板凳上看桌上的人吃饭……
转机
接着 deepseek 爆火,只要写了这个词的东西都有流量几乎,我从大年三十开始写 deepseek 的稿件,写到大年初八。每天工作到半夜一点。

但是才收获了几千个粉丝。比整个 2024 收获的粉丝都多。但是没有超过 1 万阅读的。我很沮丧。


对卷脱敏
因为当时我还觉得自己不够卷。但是我身边的大佬都很卷。难道他们不是一般人吗?那我也可以。所以对自己发起了 2 个月连卷计划来锻炼自己的精力。累了就当不累,消极就忍住情绪继续干。现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一天工作 14 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
事实证明精力旺盛是可以习得的,不是什么先天优势。
传播契机
事情的转机是,我主动要了一个机会。
我无意中加了一家 API 公司的创始人,我发现他在转一些 kol 写他们公司产品的文章,那些 kol 挺小众,就因为给他宣传了所以能被转发。我就有了一个骚主意,先写再告诉他不就行了吗让他给我转发。是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即使人家已经是行业的领军人物 CEO 也会给我转发的……我这脑回路现在看来是很大胆的。
我知道有点冒昧或者可能被删了,但是我太想让大家看到我会 AI 了,我想让大家听我说,因为我有很多想说的告诉更多人,我不想只是当一个 AI 浪潮里的静音观众。
这篇 deepseek API 的文章我直接发给了他,他并没搭理我,我尴尬地给他发了一个不需要我的文章也无所谓,我说我会继续支持他们的 API。然后他们公司的员工就开始转发这篇文章。那段时间才引发一天 100 个关注。好歹是变得有了一点希望。这也是我第一篇阅读量大概 1 万的文章。AI 这种题材能达到 7000 已经很多了对我来说。
这位 CEO 其实是我 AI 路上的另一位贵人。没有他的我不可能有第一轮传播。

2025 年 2 月起,有了公域流量之后,即使很少,我也设计了私域导流链路。代表商业化的开始。
只不过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会走出两条路。
第一条指向自媒体 IP 化,第二曲线指向小而美商业化。

2025 年 2 月 :开始当嘉宾
春节刚过完,我就想搞事情。那时候一个 AI 社区在招募 AI 社群群员。我在想我好歹也得了几个应用奖。我是不是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那个时候,我脑海中还没有当嘉宾的概念。只是单纯想分享。
依旧是我自己主动要机会。我去他们群里发了自己的简介刷存在感,有人联系我,我才遇到了我 AI 之路的另一个贵人,也是这个社区的创始人。给我了第一次给公众讲解 deepseek 的机会——我有了人生中第一个海报。并在分享结束后,收到了 AI 导师聘书。被粘到了知识库里。这也是我第一次进行个人影响力的复利式传播。完全是喜出望外。

做完这个活动我脑海中突然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掠过——既然已经有了第一个雪球,我是不是可以开始滚雪球了。但是当时我没有其他社区资源,不知道去哪里故技重施一遍再来个毛遂自荐。导致两个月内都没有新动作。
直到 4 月份我都在学习 AI 产品经理知识、AI 自媒体、AI 设计的学习,为下个机会做准备。学 AI 设计其实有一种倒置的感觉。因为不需要设计视觉的人通常还没到个人 IP 阶段,但是当时还是先学了 AI 设计,幻想着有一天成为 kol 能用上,没想到 4 个月后去亚马逊活动要印我自己工作室 logo 的时候就用上了。
直到——
2025 年 4 月:杭州,2050 大会(王坚院士发起)×Zion
我在家磨洋工的时候,一家科技公司经常对接我的运营,也是我的另一位贵人联系了我。问我要不要去 2050 大会分享。我当时没听说过 2050 大会,还以为是一个很普通的活动,差点拒绝。
去杭州之前我在一个社群里 at 一个也要参会的 kol 说结束后可以吃饭,结果他不理我。可能觉得我在碰瓷吧。无所谓,我不会因为别人停下脚步。
结果去了之后我看到 AI kol 的名字是那么多,我在杭州的烈日下找了半天才找到自己自己名字👇
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这个布可真大啊。就真的太大了……
这哪是去当嘉宾啊,这是在嘉宾的海洋游泳啊。
我以为我是先锋 AI 小达人😂,结果达人多得像蚂蚁😭

当时我还没当过啥大舞台的嘉宾,以为会给我准备一个电视,结果进去一看,人家给我准备的屏幕超级大。乡下来的我又给震惊了。硬着头皮上去讲。


讲完之后加了大概五十个好友。因为我没有提供给大家像样的产品,所以没有转化,而当时的我觉得是很正常的,认为自己又不是卖东西的。
但后来发现有一些人想在活动结束后持续无限度免费使用你……所以我在后来参加活动的时候就进行了产品准备,在少量公益咨询之后通过产品把服务固定下来。
这里你可以看到,我是因为我这个人的存在因为小白相信我,我才建立了我的产品,而不是先去做了一个知识付费产品。让我去拗一个需求出来再做产品我会很害怕,我更倾向于基于需求投入。
2025 年 5 月:北京,亚马逊云科技活动
5 月 25 日,我又去了亚马逊进行分享,主要聊的也是小白的 AI 之路,超级个体应该如何从第一天起,就想清楚从引流到产品再到拓客的关键问题🤔也是第一次和 CTO 同台。
这次活动时候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大佬的名字可以被印在广告的第一位。他们不用费劲找你自己名字。我突然想到心理学上人的发展问题。人如果自然发展大概就是轻松地在名录上找到靠前的自己——发展的目标指向的是顺手的、自然的、轻松的东西。这和我们通常认为的充满艰难的人生暗示如此相悖这些东西如此美好,但是很多人会阻碍自己走向自然而然发展的状态,认为追求杰出是一种危险,但是在我看来,追求极致就是更快找到自己的名字,是轻松愉快的象征。
就这样,“容易找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我的一个直观渴望——虽然杰出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但在直觉上已经连通了——不要找自己名字的时候翻了一页页。所以我有了面向更多人的渴望。




2025 年 7 月 6 日:北京,超越之路
7 月 6 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中心参加超级个体面向公众的活动,只有 10 分钟的演讲时间。
我在一楼看视频号直播等着上场,反复打开看已经轮到哪个嘉宾了。
看着看着,我突然间有点懵逼。这不都我以前看央视直播才有点的画质吗?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我在走向一个很好的舞台,成了别人眼中的电视里的人。
没想到活动流量破 20w,不但在现场和很多朋友交流了 AI 业务,结束后还和各位嘉宾前辈投资人进一步讨论了行情。到家后仍然有人在申请坑位连接我……



但我没想到的是这 10 分钟带来的延续效果后来还引发了蝴蝶效应。
2025 年 7 月 15 日:中国传媒大学
7 月 15 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工程院× 超越之路社区的活动分享——如何在 AI 时代打造个人影响力。
没想到还能拿到超长证书——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独立开发 | AI+X 应用开发实训营指导专家。
我感觉自己短时间内可以用更多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给大家更有启发的演讲和产品上,不用那么着急了。



接着就是一些列的邀约……
2025 年 7 月: 专访人物邀约
一家媒体要给我做企业家专访,但是在外地暂时没有定下来。
2025 年 8 月 5 日: 中关村创业大街
中关村创业大街一家机构找到我。8 月 23 针对 AI 创业者进行分享。他们还没宣发我就不提前说具体了。
2025 年 8 月: 专访人物邀约
一家人物视频栏目找到我,要给我做视频专访全渠道宣发,答应了。他们还没宣发我就不提前说具体了。
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让我开始相信,某个临界点后机会真的开始滚动。
昨天——
一个很久没联系的 AI 圈的朋友突然给我发信息说我出名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我所在的群里三个人都在说我之前是小阿星现在出名了……
有更多人开始跟我打招呼。说在 WaytoAGI 的简报上看到了我的文章。
我才意识到我要多干点活儿了承接出别人的关注。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自己很可笑的一个行为。2024 年底我去参加极客公园年度大会的时候,李继刚老师在上面咔咔讲。然后周鸿祎老师上来了,说李继刚老师之前和他是同事。然后赵纯想老师又上台讲自己一人公司,我在下面看得一愣一愣的。然后我又加了他。他突然发了个朋友圈 AI 比赛得奖拿了 10 万奖金……
我就是那个时候意识到 IP 的能量之大的,AI 可以让一个人从同事变成同台。可以让一个人通过美学设计得到 10 万块。
我要是也能登上这样的舞台该多好——我就开始做这种梦。只是当时的我还不知道,2 个月后我也会有自己的演讲。我没法解释这种现象,可能实际上真的有心想事成吧,除非你真的想。

天天泡在社群里我渐渐发现,没有没有技术基础的同学都在关注 AI。总体上技术从业者从总人口上来说其实比小白少很多。但是——1、有技术基础的同学起码可以 vibe coding 成自己的产品 2、大部分没有技术基础的小白只是开心了一下。他们有什么办法搞点零花钱吗?所以我渐渐意识到,AI 除了是科技之光,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搞钱工具。
如果小白不能用它搞钱,那么也只不过是把工打的更好一点,况且工打的好不好是员工说了算吗? 付出和收益是否成正比?是否有较大确定性?
但是——我没什么商业经验,好在文章开头提到的 CMO 给推荐了一本《小而美》。
开始承接商单
我看完《小而美》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有点拨云见日。讲的就是如何给社区做贡献,然后从社区开展自己的第一轮传播,建立最小单位产品,开始售卖并循环。
虽然看的时候我半信半疑,但是既然是 c-level 的人推荐的,我还是照做吧。主打听劝。我开始制作各种资料一对一发送,小赚了一笔。那个时候连个主体都还没有。
然后又通过之前认识的一些朋友接到大额商单、组建团队,培训,以及一些 1v1 咨询商单,成了小老板。马上请了财务,成了一个老实纳税人。
我记得第一次和客户谈判出来,对方是一家公司的 CEO,我还发了个星球状态,说当老板的感觉真好。是的,当老板的感觉真好。
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可能有人会想问培训和商单承接这些商业运作逻辑我是怎么知道的。之所知道这些东西该怎么运作,只不过是花了几百块钱咨询已经入行的朋友,让我省去了大量时间。我一向都是花钱省时间直接咨询专家,所以别人找我也是通常给我付费咨询。好的 knowhow 可以帮你省几年时间。
长期累积商单资源基础
其实我的第一个商单还是好多人看到我扣子网站签名栏的联系方式找到我,给了我 1w 给别人培训了一天。
还有一个商单是我学 AI 的时候认识的一个经常请教的人介绍的,当时我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最后发现是一个联创。只不过因为我在 2 年前就表达过我想从事 AI 商业的需求,他才给了我机会去接大额的商单。
还有一个商单是我们已经认识了至少 2 年了,天天潜水不说话,突然有一天私信我给我 2w 让我给他们员工培训 2 天
…
这些人都不是我去拓客才找到我的,而是通过我的自媒体、朋友圈、社群、产品、言谈举止,觉得我可信才愿意找我的。所以如果你问我怎么拓客的,我只能说人是最重要的——
人靠衣装马靠鞍:你的形式和内容两者都要得配得上你的人。买东西买的还是人,放心你,才会支付你。但是如果你的外在传播物料都非常 low,有资源的人会弃你而去。
广结善缘:任何人都可能是你的客户。
勇敢表达需求:告诉全世界你想要什么,不然别人不知道给你提供什么。
感恩之心:最起码要有真实的行动来表达你的感恩之心。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可能会号称自己是 00 后大学生让你无穷帮忙却连个点赞都懒得给你点,在没有任何具体合作事项的前提下用交流的名义疯狂咨询嘴上狂吹你一顿完事儿。反推你会找这样的人做生意吗?
差异化定位
渐渐就发现现在的状况是商单很少,AI 圈子里想要干活的人其实很多。
大家非常需要有商务拓展能力的伙伴。所以我也找到了一些差异化定位——在成为 kol 之外扮演起商业化的角色。
你走着走着就会发现差异化定位,或许这才是你的最大的竞争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头看这两条曲线有一个共性,都是确定自己价值所在👉🏻拿到实践机会👉🏻整理成绩👉🏻拿着成绩找人买单👉🏻找到能提供平台的人说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新的实践👉🏻找到自己更多价值所在👉🏻进入循环。
😄虽然我没取得什么大成绩,但是整个过程下来,已经实现了 mini 循环,给了我创造更大循环的勇气。
总之,走完这两年我只有一个感觉——
没有贵人万万不行、不懂时机万万不行,不够勇敢绝对不行。
2023-2025,不算精彩,还算效率,还在书写中,唯有感恩。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阿星AI工作室】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63af9c1878a8ba46e1635acd】。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