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回顾:一个 37 岁中年程序员的一百场面试
题记
2022 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工作了 8 年 8 个月的阿里辞职,中间到一家非常 nice 的外资企业远程自由工作一个月,最后到现在这家创业公司工作。这次职业转换,和 2022 年急转直下的就业市场耦合在一起,以及疫情的反反复复,叠加上自己精神世界的内在探索,形成 2022 我个人生活的主旋律。
这是一个 37 岁中年程序员【无人之路】(准确的说是数据工程师)在 2022 这个特殊的年份经历的长达一百场面试的跳槽求职之旅。
背景
跳槽之前,我一直在阿里做数据研发。在阿里(包括蚂蚁)的 8 年时间里,做过大大小小好几个业务的数据仓库建设。8 年待在一个公司,现在想来实在是太长了。在这里,经历了恋爱与结婚,迎接了女儿的到来;获得了一次晋升,也曾经历了 3.25 的末尾危机。
想跳槽,一方面是自己实在是在一个公司待得太久太久了,想要动一动,去看看不一样的公司,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氛围(从事后看,在阿里工作的最后两年,确实是精神压力比较大的:有 361 末尾的压力;有想要晋升而不得的压力。身在其中不自知,抽身出来确实觉得压力重重);另一方面,想要高一点的薪资,在一个公司待得太久,薪水肯定是被倒挂的。
当然还有一些直接动因,比如自动驾驶团队老大的离职,导致了大量的人员出走。在这样的氛围下,人心浮动,看看外面的机会非常正常。我的直属上司也离开,而且在离开时,给了我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绩效,让我对阿里的绩效体系感到厌恶和心寒。
于是在 37 岁的互联网工程师“高龄”,带着对原厂的心灰意冷、带着对外面的一丝好奇、带着被媒体渲染妖魔化 35 岁+的惶惑,开始了一段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跳槽之旅,也是一段心灵和人格的上下求索。
跳槽之旅
我找工作的时间比较长,面过的厂商也比较多。中间有过不少折腾,也走过很多弯路。下面是整个经历。
数据统计
我比较集中面试的时间从 2022 年 2 月持续到 2022 年 7 月,历时半年。据不完全统计,面试过 36 个公司的 42 个职位,一共经历过 94 轮次的面试(加上一些没有记录在案的,100 场应该是有的)。其职位都与数据架构、数据仓库相关,遍及自动驾驶、电商、外卖、广告、数据服务、新能源汽车、媒体平台、量化交易和游戏等细分行业。一共获得过 11 个 offer,面试通关率(拿到 offer 的职位数/参加过面试的职位数)≈26%,相当于面试 4 个职位可以拿到一个 offer。
心路历程
我家在杭州,一开始只想找杭州的工作。可在杭州,离开阿里,选择真的非常有限。而这有限的选择也是非常非常卷的,我不想晚上 10 点才下班,到家 11 点,家里老人小孩都睡了。见不到女儿,见不到爸妈,跟老婆聊天聊不尽兴就昏昏睡去。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完全没有生活。甚至要 996,周末还要耗在工作上。这是不能忍受的。
于是我不得不把工作的范围放大,放大到杭州+上海。上海的工作机会真的是多很多,行业多、公司多、职位多。不过家在杭州,工作在上海,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主要就是对家人的陪伴。我盘算的是,找个不是那么卷的工作,能在晚上 7~8 点之间下班,回到宿舍。于是我能通过远程的方式,陪伴家人:陪女儿一起画画,她在微信的那边,我在微信的这边,像我们在家一样,她画她的,我画我的,然后 PK;陪老婆聊聊天,甚至有可能像全嘻嘻(B 站 Up 主)和 Eric 一样,做睡前聊天,心灵交流;远程监督我妈认字阅读,遂了她想要识字的心愿。这看上去还会比在杭州虽然每天能回家,但回家已是晚上 11 点的状态要好一些。
不过即使有这样正面的遐想,也总会伴随终究是对家里关照和陪伴缺失的忧心。这种担忧,在 3、4 月份上海疫情的烘托下,变得非常巨大,心态很纠结,以至于出现过对已拿到 offer 的犹豫、失去、回舔等进退失据的操作。这使得我本可在 3~4 月份完成的找工作历程,在拒掉两个总包不错的 offer 后,4 月偃旗息鼓了一阵子。直到已经离职的老大给了一个我认为非常不负责任的绩效,在有点恶心、灰心和寒心之后,开始新一轮的找工作之旅。
今年的招聘市场,随着不管大中小厂都开始裁员的到来,在 4 月之后转入寒冬。我很明显地感觉到 4 月之前的 offer 好拿、薪资好谈,而 4 月之后就变得非常难。幸好这两年自己耕耘在自动驾驶领域,是一个相对较热的赛道,加上实实在在在数据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还是拿到几个不错的 offer。
拿到的 11 个 offer 中:
有 6 个薪资不及预期
有 1 个工作太卷没有去
有 1 个拿 offer 时间太早,我自己想多看看机会,他们家催得比较急,错过
有 1 个要求一直在上海,心有疑虑;后来有个更平衡、更自由一点的选择,没去
有 1 个远程工作了一个月,经历了一次非常愉快的旅程,后因行业原因,选择继续做自动驾驶,离开
有 1 个就是现在的工作
适合自己的工作,讲求缘分。既要考虑一些硬性条件(职位、薪资、地点、工作时长等),在它们之间取得平衡;又要合时宜,比如自己手头已有的机会、找工作的情绪阶段(初始的兴奋、接下来的膨胀、后来的疲惫、再后来的就这样吧、以及最后的平和等)、宏观环境的变化等等。既有理性的算计,又有感性的认知。有的公司气质上与你犯冲,有的人让你如沐春风。到最后,让脑的理智引领职业的方向,让心的感觉决定工作的下家。
37 岁的数据工程师:中年危机,有吗?
开头提到,我今年 37 岁,是一个数据工程师,程序员的一个亚种,常年大量写 SQL,浅写一点 Python。这样的背景,相当符合网上渲染得非常厉害的“35 岁危机”,是应该被裁掉、不易找工作的高危人群。其濒危程度应该比 Java、C++等程序员更甚,因为搞大数据的 SQL boy 在很多人眼里不算程序员,因为 SQL 感觉就不是一门正经的编程语言,除了和数据打交道,别无他用,不比 Java/C++/Go 等语言硬核。更何况我都不是 35,已经 37,年龄已经越界,算是溢出了,不是领导,不是高 P,就一个一线干活的。还能生存吗?
关系或远或近的人都有问过:你有 35 岁危机吗?
对这个问题,我的标准回答是:我 37 了,当然没有 35 岁危机,我只在 35 岁才有 35 岁危机🐶。虽然玩笑,你可以完全感受到我的态度。我从没有过 35 岁危机,哪怕是在 35 岁的生日当天。我会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工作上的不如意、家庭的压力)有挫败、有沮丧、有彷徨,但我不会把它们归因于我的年龄。我倾向于认为“35 岁危机”是一个自证预言:你认为它有,它就有,给你重重压力,让你为它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你认为它没有,它就没有,你认真面对具体的每一件事情,哪怕确实要处理职场的龌龊、生活的艰难,该做什么就去做,干 35 岁何事?
我老婆说我这是盲目乐观,枉顾行业招人门槛的事实。我一开始被她的言论蛊惑,用一个极度喜欢反省的自我来打量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盲目地飘到天上,或者是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在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同事,也好好琢磨了一下自己之后,我觉得:
我在数据体系建设方面是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积累的
我身体还是不错的,精神是充沛的
我还蛮勤奋的
我是不断在学习的
周围有挺多 35 岁上下的同事
需要做数据的地方还蛮多的
有了这些微观层面的基本事实,我没有一点点 35 岁的顾虑,即使面对老婆的诘问,也是那么的云淡风轻,阳光少年。
其实,在我心底,还有一个更坚实的“高观点”,可以证明那些制造“35 岁危机”的人的狭隘:人的智力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类型。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流体智力是对年轻人友好的智力类型,反应快、记忆强;但是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一般人在 20 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 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是 35 岁的程序员们遭人嫌弃的原因,说你不行了、跟不上时代了、学得慢了、编码速度放缓了。。。
但是,我们还拥有“晶体智力”。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它更综合,更后天。好消息是:它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因此,年少有为靠先天得来的流体智力,老骥伏枥倚仗后天修炼的晶体智力。
我相信自己的“晶体智力”,也就是相信自己的经验:自己写过的代码、解决过的难题、修复过的 bug。相信没有白走的路,相信时间的力量。当然,前提是没有荒废时光。我善待岁月,岁月也会善待我。这种朴素的思想,居然暗合心理学的研究,让我心里踏实。自己不慌,别人也会更相信你。这也许就“自证预言”了。
我还相信,随着中国发展速度的放缓,它也从风风火火的青年进入中年,从注重速度转向看重质量。这与我的人生同步、同频。中国想要转型成高质量发展的中年中国,也需要我们这些有经验、沉下来、能做事的中年人。整个社会迟早会意识到这点,希望“35 岁危机”在社会层面早点过去。
放开怀抱,嗅探每一个机会
上面是我面试过的工作的行业分布,相当非常分散的,一共涉及 25 个细分行业(我自己打的标,不是非常严谨的目录分类)。除了自动驾驶之外,遍及出行、地图、电商、媒体、广告、企业服务、游戏、量化、银行、数据系统等等。只要是数据仓库、数据架构、数据开发相关的职位,BOSS 直聘(我找工作的主力 app)上开出来的招聘要求和薪资待遇能匹配我预期的,都会去投投简历,聊一聊。
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我深知找工作就像谈恋爱,讲求的是缘分,事先很难知晓结果,因此必须多多试探;另一方面,我是打算借着找工作的机会,多了解一下行业和市场。在阿里体系待久了,对行业、产商以及技术的认知难免会有偏颇。于是尽可能打开自己,伸出自己蜷缩很久的触角,去接触不同的公司、感受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业界实践。这是一种 hunting,更是一种学习。这种敞开怀抱的尝试不仅仅限于不同的公司,也会包括同一家公司的不同业务线或者部门。
这种尝试,很难讲给我带来什么技术上的成长,或者行业认知上的深刻变化。但它给我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感受。
第一,数据真的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在我有限的几个月内,就接触了 25 个细分行业,它们是重视数据的,以至于设置专门的数据开发岗位。在这 25 个行业里,有些是我之前非常不熟悉的,比如量化、游戏、汽车保险、造车、编程服务等。我相信,在这 25 个之外,还有成百上千个行业需要数据驱动、需要数据开发,比如我未曾涉足的农业、制造、军工、消费品等,这些都是大的产业部门,其中包含多少细分行业呢?总之,我有体会到数据的广阔天地,和其中蕴含的大有作为的机会。
第二,建立基于实践的系统认知非常重要。面试在面什么?无非就是你过去的行业实践和基于这些实践形成的你的认知,它们是否符合这个职位的需求。因此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主要就是通过与面试官的互动和对话,去展现我们的工作经验和系统认知如何能帮助新东家解决它们的问题。以我熟悉的数据研发领域为例,面试官的问题可能涉及得到数据研发的方方面面,包括最开端的需求管理、现有数据资产的盘点、尚无的数据的埋点、数据建模体系、数据开发过程、数据任务的运维、数据治理、BI 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实时计算任务的开发和运维、OLAP 的使用、系统的调优。。。我得展现在这些方面有过什么实践、有过什么建树、犯过什么(有价值)的错误、系统性的认识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在准备面试的时候,自己既要对过往项目具体做了什么要详细梳理,又要将这些细节性的工作总结提炼,挂在数据研发的系统性知识树上面。总之,这既有向下的细节下钻,又有向上的抽象上卷。
第三,讲好自己的故事。面试是一次销售,是将自己向这个世界兜售的过程。如何推销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非常重要。是的,不仅仅是经历和项目的罗列,更重要的找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叙事逻辑和生命情感:串联起一段一段工作经历和项目经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你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鲜明的个人特质是什么?在一个一个岗位上发光发热背后的生命热情是什么?我感觉大家都是喜欢工作背后的鲜活的人的,至少我自己面试别人的时候是这样的,喜欢看到那些生命有热情、对过往有感情、行为作风有点个性的人。希望自己的未来的同事在工作上有点东西的同事,也能在相处中有点意思。因此在自己的简历中体现每一段工作经历背后的阶段性逻辑(数据研发的不同段位)、在自我介绍的语气中展现自己对摆弄数据的热忱、在介绍项目时加上自己工作时的饱满状态,我还会在合适的实际加上一些关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这些细节会构筑一个完整且立体的自我,让面试官了解到“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你是怎样的状态”等等。这是一个关于自我的完整故事,是一个鲜活生命的呈现。
一次次讲述,一次次构建
在换工作的初期,是不可能完全准备好的。项目的脉络可能还不清晰、经历的细节已经模糊、技术背后的原理还讲不清楚、常见的面试问题答案还不完备、串联不同经历背后的逻辑主线还不明确、自己的故事还很粗糙、关于自我的人设还没有立起来。。。需要做很多功课,关于简历、项目、技术、原理、系统、自我等各个方面的,这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自己做功课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是自己面向自己的准备,你会发现,这样的投入会没有尽头,你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因此,去面试吧,一边面试,一边准备。以战养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个迭代、互动的过程,是非常非常珍贵的经历,是绝佳的自我提升方式。
一方面,你可以从真实的面试过程中,获取对自己当前准备水平的真实认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管你把自我介绍背诵得多熟练,面对面试官还是会紧张,说话可能会卡壳,讲出来的东西跟预演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也百分之百会出现面试官的问的问题是你完全陌生的,不在你射程之内的,出现在了你认知的荒漠中;很有可能第一个笔试题下来,你就觉得肯定没戏了,不过处于礼貌,还得维持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强撑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测试再全面,也得经受上线的检验;准备再充分,也得面向真正的面试官。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真实的反馈,才能得到真实的认知。在面试官谈笑风生的正面肯定中印证自己的正确,在他略感失望的叹息中知道这里有自己的一个盲点或者漏洞,在他冷漠的反馈中在心里默默地跟这个公司说“去你妈的”。饱含情绪的经历是我们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莫得感情的枯燥过场是理应抛弃的无聊垃圾。所以,大胆、直接去面试,面对真实的探询、追问和质疑,面对真实的声音和语气(可能悦耳动听、发人深省,也有可能疲倦枯燥、让人烦闷),面对真实的反馈、批判和评论。这些真实驱除一个人准备时的自我幻想,也驱除不敢迈出第一次面试脚步的裹足不前。它让你反思、沉淀,也给你勇气,促你前行。
另一方面,面试会重塑自我。面试向外是与面试官的互动与交流,向内是同自己的互动与交流。每一次向他人介绍一遍自己,同时也是自我的一次再认识。一次次讲述,也是一次次构建。每一次认真的讲述,都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对过往经历的再一次召回、调用和挖掘。关于自我的故事在不断丰富,对于自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自我在这个讲述与构建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清晰和强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很少有这种对自己认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练习的,因此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定义和界定可能是非常模糊的,处在一种流变的混沌状态。而求职中几次、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不断重复,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刻意练习,是难得的提升机会。
求职面试的过程,有点类似玩“王国保卫战”这样的塔防游戏,每一家公司的面试都是重玩一遍那个最难的关卡。没有游戏过程的存档,但是你的积分、等级和勋章会积累和继承。一开始你是菜鸟一枚,不能打通关;随着游戏的不断重入,你尝试了不同的塔防组合、战术配合、道具使用,终于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打法,以熟练的部署和走位,最终全血满星通关。最终的熟练是千锤百炼的结果,那是“熟练得让人心疼”:只有你自己知道在此之前试炼了多少次、付出了多少条命、浇灌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完成了:
对数据开发全栈技能的系统梳理和完善,特别是优缺点的清晰认知
对自己工作角色、协作特点、工作风格、合适环境的明确界定
对数据奋斗终生的志趣
对工作、生活、家人乃至生命等重要课题的一次深入理解
内心的坚定和平和
这些收获,是这次求职之初完全没有想到的,可能是比最终 offer 更重要的东西。
20220211 的那一天
我想详细展开一下 2022 年 2 月 11 日这一天的面试经历,来记录那一段奔波、投入且略显疯狂的求职之旅。
2022 年 02 月 11 日,我请了一天假,因为我要开车从杭州开往上海,参加一家在线编程公司的线下面试。此前,在线上通过了他们技术负责人的面试,他对我比较满意,于是安排了一次与他们 CEO、技术联创的两轮线下面试。我约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半到四点半。于是早上我 8 点半,驱车 3 个小时,从杭州开到上海,11 点半的样子到他们公司楼下。在附近熟悉了一下环境,吃了一点东西。于是我回到车里,20 分钟小憩之后,趁着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想不应该浪费这个机会,要做点准备,搞一场与传统的“面试官问题,我回答问题”不一样的面试。于是,我展开笔记本电脑,打开 xmind,做一个“假如我是你们的数据负责人”的思维导图,开始系统地构思数据在他们系统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去构建整个数据系统。这种畅想式的工作很容易让人兴奋,于是在那次与 CEO 的面试过程中,真的不是一次他问我答的传统交流,而是一种新的面试方式:以“我对你们产品的数据建设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我们一起看一看?”开头,以“我讲他问”的方式展开,最后在“我问他答”中结束。这是一次愉快的面试经历,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己的心态,做不一样的努力。
到下午 4 点半,面试结束后,我立刻开车,返回杭州。为什么那么急呢?因为还有两场面试等着我,一场是下午 5 点半到 6 点半,一场是晚上 7 点半到 8 点半。我为什么选择开车而不是坐高铁这种可以让我充分休息的交通方式呢?就是因为有后面这两场面试。坐高铁是没法面试的,而开车是可以的。当然不是一边开车一边面试,那也太不把生命当回事了。我选择的方式是 4 点半出发,开车 40 分钟,然后招一个停车场,在停车场的车里面试,然后继续驱车,开车接近一个小时,然后再次停车,再次在车里面试。于是,那天下午晚些时候,我的第一场面试是在加油站的车里进行的,第二场面试是在服务区的车辆进行的。然后在晚上 9 点,照着往常下班的节奏,回到了家,我老婆当时都没有感知到我当天不在杭州。后来跟她讲了当天的经历,她惊掉下巴,对我的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甚为叹服。
在那段时间的面试过程中,这种一天 3 场以上的面试在我的日程中并不罕见。这种略带疯狂的行为还包括:
早上 7 点接受身在美国的面试官的面试
与印度裔面试官说了不到 10 分钟英语,然后“I am sorry, but I want to close this interview”。。。
为了在两个机会之间做选择,快速阅读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以及最近大热的《纳瓦尔宝典》,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支撑点
为了了解某个组的工作氛围,通过猎头找到其中的工作人员,打陌生拜访电话,获取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为解放了我。我之前是有太多条条框框的人,有的是别人施加的,有的是自己束缚的。而这些行动让我努力去做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让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让我拥有一个更加自由自信的自我。
小结
这就是我 2022 年求职的一百场面试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一年经历职业转换的人应该特别的多,我不知道你们的经历是什么样子的。我把我的过程比较完整地写下来,一方面是给自己一个 ending 式的交代和小结,另一方面也分享出来,抛砖引玉,想听听他人的想法。
祝我们都拥有一个前程似锦的 2023,更拥有一个一往无前的自我。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无人之路】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9f04a8a132a74e2fdc1a2d65a】。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