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和互联网流量增速见顶,国内部分市场趋于饱和,出海成为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部署。无论从内部环境还是外部因素看,走出国门已经是大势所趋,并且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中国企业出海的趋势和变革也更为明显。
在海外市场探索新动能的不只是国内市场遭遇瓶颈期的企业,处于稳步发展状态的企业也将出海作为可持续经营的关键一步。随着体量和规模的增加,如何通过创新变革实现持续盈利尤为关键,广阔的海外市场成为国内企业开启新增长曲线的关键选择。
受益于“走出去”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日益完善,中国企业的出海浪潮正席卷而来。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部分行业趋于饱和,正在推动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进一步扩张,探索海外未饱和市场成为必然选择。中国企业出海正逐步由“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如果说中国企业最早一批的出海是消费品(服装饰品),第二批是中国的硬件企业(如小米、大疆),那么第三批恰是当下的 TO B 厂商,其中包括一众 IaaS、PaaS 以及 SaaS 企业。
其中第三批出海的企业模型和前两者有所不同,前两批企业出海的考量更多的是红海之外的市场开拓,而第三批,也就是 TO B 厂商除了市场因素之外,更多的则是服务和跟随。
其具体模型可以分为两点:
一是被动出击,即跟随自身服务的甲方企业出海,比如提供智能客服、CRM/ERP 等软件系统的服务商,需要帮助国内企业搭建海外体系,这点比如各个云计算大厂,如腾讯云、阿里云等,以及 SaaS 的销售易、智齿科技,还有声网等 RTC 服务商,但从出海成熟度来看,整体是 IaaS 层大于 SaaS 层;
二是主动布局,目前对国内 TO B 企业而言,从这个出发点出发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是从 0 到 1 大搭建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在产品,更在人员团队和商务体系的构建。但能看到,仍有不错的企业在过去的几年跑出来,比如京东物流、菜鸟、顺丰等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商。
从竞争力来看,从中国市场摸爬滚打出海的企业具备一定的强服务能力,但大部分产品上的适配能力仍需要打磨,相较于微软、AWS、IBM 等成熟的 TO B 厂商,需要更强的产品力。
两条腿走路,但相较于前者的跟随出海,后者的自主出海将会是 2023 年越来越多企业的布局和选择。底盘越稳,在海外面对 IBM、微软等国际头部厂商的竞争力越大。
出海企业面临的现实情况往往较为复杂,由于全球各地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出海企业构建信任的过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针对在出海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更加有力的企业数智化软件与服务支撑,是提高全球化运营效率和管控能力,提升全球竞争力,并支撑头部企业加速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所在。
从企业出海过程中的共性来看,无外乎都会经历四个步骤:第一步制定出海战略规划,即选择出海目的地;第二步搭建出海基础设施,这个阶段需要选择符合需求的第三方服务商来做配合;第三步实现业务创新,第四步融入本地运营。
而在每个阶段中,用友进一步发挥产品全球化优势,与更多全球行业及领域 ISV、专业服务商等生态伙伴合作,为中国和全球企业客户的全球化扩展,提供驻在国本地化贴身服务,为出海企业保驾护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