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RICE 和 MoSCoW 模型进行需求优先级排序
运用 RICE 和 MoSCoW 模型进行需求优先级排序是产品经理和项目负责人的核心技能。这两个模型从不同角度出发,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它们的最佳实践。
核心思想:没有唯一的“最佳”模型,只有“最适合”的模型。
MoSCoW:侧重于在固定时间盒内的强制性排序。
适用场景:敏捷开发中的单个迭代、有固定截止日期的项目(如合规性要求)、版本发布范围界定。
RICE:侧重于通过量化分析评估需求的潜在影响力。
适用场景:产品战略规划、跨多个团队或季度的资源分配、评估功能投资的长期价值。
MoSCoW 模型最佳实践
MoSCoW 是一种排序框架,通过与干系人协商,将需求分为四类。
1. 模型定义
M - Must-have(必须有):项目的基石。如果缺少任何一项,项目就会被视为失败。它们是最低可用产品的核心。
S - Should-have(应该有):非常重要但不是必需的需求。如果没有,产品仍然可以发布,但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或价值。
C - Could-have(可以有):期望但非必要的需求。如果有额外资源或时间就实现,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W - Won‘t-have(这次不会有):本次迭代或版本中明确不会实现的需求。这非常重要,因为它设定了明确的期望,并可以将讨论重点放在“Won't”上,而不是“Could”上。
2. 最佳实践与技巧
规则一:M 类需求必须绝对最少化
一个迭代或版本中,M 类需求通常不应超过 15-20%。如果超过 60%,那么这个分类就失去了意义。
验证方法:问一句:“如果这个功能没有,我们是否绝对无法交付或上线?”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可能就是 S 类。
规则二:对 S 和 C 进行内部排序
在 S 类和 C 类中,也需要进行优先级排序。这样当时间紧张时,你可以先做 S 类中最高的,然后是 C 类中最高的。
规则三:W 类是你的“停车场”
W 类不等于“永远不做”,而是“这次不做”。将这些需求放入未来的待办列表中,避免讨论陷入僵局。这能有效管理干系人的期望。
规则四:与干系人共同进行
MoSCoW 排序是一个协作和谈判的过程。组织一个排序工作坊,让所有关键干系人参与,确保大家对分类标准达成一致。
避免的陷阱:
“MoSCoW 蔓延”:在迭代中期,不断有新的“Must-have”出现。必须严格抵制,任何变更都应经过正式的重新排序流程。
全是“M”:如果所有东西都是必须的,说明团队没有做出艰难的取舍,或者迫于压力。这时需要用数据(如用户反馈、业务目标)来支撑决策。
3. 实践工作坊流程
准备:将待排序的需求列表(例如从你的 Excel 需求池中取出)展示给所有干系人。
校准:解释 MoSCoW 每个类别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独立排序:让每位参与者私下对每个需求进行分类。
讨论与辩论:公开每个人的分类结果。对于分歧大的需求进行讨论,聚焦于“为什么”它属于某个类别。
达成共识:最终由产品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做出决策,形成最终的分类列表。
RICE 模型最佳实践
RICE 是一个量化的评分模型,通过四个因素计算每个需求的得分,从而实现相对客观的排序。
1. 模型定义与计算公式
RICE 得分 = (Reach × Impact × Confidence) / Effort
Reach(覆盖人数):在给定时间内(通常是一个季度),该需求会影响多少用户/客户。
示例:“注册流程优化”会影响所有新用户,假设一个季度有 10,000 新用户,则 Reach = 10,000。
Impact(影响程度):该需求对每个用户体验或业务目标的影响有多大。通常使用一个刻度:
3 = 巨大影响 | 2 = 高影响 | 1 = 中影响 | 0.5 = 低影响 | 0.25 = 极小影响
Confidence(置信度):你对
Reach、Impact和Effort估算的把握有多大。以百分比表示。100% = 高置信度(有可靠数据支持)
80% = 中置信度(有合理的假设)
50% = 低置信度(只是一个猜想,超过 50% 的估算都应谨慎)
Effort(投入精力):实现该需求所需的总工作量,通常以 “人-月” 为单位。
示例:一个功能需要 1 个前端开发 1 个月,1 个后端开发 2 周,1 个设计师 1 周。总工作量 = 1 + 0.5 + 0.25 = 1.75 人-月。
2. 最佳实践与技巧
规则一:保持估算尺度的一致性
为每个因素(尤其是 Reach 和 Effort)定义统一的单位和时间范围。整个团队必须使用相同的标准,否则分数没有可比性。
规则二:置信度是你的“安全阀”
当一个想法听起来很棒但缺乏数据支持时,低置信度会拉低其总分。这迫使团队去收集更多信息(如用户访谈、A/B 测试原型),而不是仅凭直觉决策。
规则三:Effort 是分母——关注性价比
RICE 的核心是 投资回报率。一个高 Impact 但需要巨大 Effort 的需求,得分可能低于一个中等 Impact 但 Effort 很小的需求。这有助于发现“快速致胜”的机会。
规则四:定期重新评估
市场、用户行为和团队能力都在变化。每个季度或每个版本规划时,都应重新计算关键需求的 RICE 分数。
如何获取数据:
Reach:从数据分析工具(如 Google Analytics, Amplitude)中获取。
Impact:这是一个战略判断,需要结合用户研究、市场数据和业务目标。
Confidence:基于可用数据的质量。
Effort:由开发团队进行粗略估算(如使用 T 恤尺码后再转化为具体数字)。
3. 实践工作坊流程
准备:准备好需求列表和估算数据。
校准:向团队解释 RICE 公式和每个因素的估算标准。
估算:
Effort 由开发团队估算,这是敏捷原则的核心。
Reach 和 Impact 由产品经理/市场团队提出。
Confidence 由团队共同评估。
计算:在 Excel 或类似工具中计算每个需求的 RICE 得分。
分析与讨论:不要盲目相信分数! 分数是一个强大的参考,但不是圣旨。查看排名结果,讨论异常值。例如:“为什么这个我们觉得重要的功能得分这么低?是我们的 Impact 估算错了,还是 Effort 估算高了?”
如何结合使用这两个模型?
在实际工作中,你可以将 RICE 和 MoSCoW 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两阶段的决策流程。
第 1 阶段:战略筛选(使用 RICE)
场景:在季度或年度规划时,面对包含数百个需求的需求池。
做法:对需求池中的大量需求使用 RICE 模型进行量化评分和排序。这可以帮助你从海量需求中筛选出最具潜力的前 20-30 个需求,进入下一轮的详细评审。
第 2 阶段:战术定稿(使用 MoSCoW)
场景:为下一个迭代或版本确定最终的范围。
做法:将 RICE 筛选出的高优先级需求列表,带入版本规划会。然后,与开发团队和干系人一起,基于固定的时间盒和团队容量,使用 MoSCoW 模型来确定:
M:这个版本必须交付什么?(团队承诺)
S: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应该做什么?(目标)
C: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以做什么?(愿望)
W:这次明确不做什么?(管理期望)
总结
最终建议:从其中一个模型开始,让团队熟悉它。然后,根据你面临的具体挑战(是范围蔓延还是资源分配不均?),尝试引入另一个模型,或者将两者结合,形成适合你自己团队的双层决策体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