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调优的第一性原理
模型调优:概率计算干涉的技术体系
一、核心公理:预期概率最大化
大模型调优的第一性原理,源于这样一个技术公理:所有输出均是在输入的条件下,词表中各词的概率分布的具象结果。无论上层场景是“补知识”、“教行为”还是“顺偏好”,其技术本质都是通过精准干涉概率计算链路,实现预期输出的概率,非预期输出的概率。
该公理的技术支撑是Transformer的核心计算链路,所有调优技术均围绕此链路的可变量展开(不可变量为固定的网络结构),各环节的核心计算逻辑与标准流程可公式化描述如下:
输入表征:将文本输入转化为模型可识别的向量形式,融合词语义与位置信息
其中,为序列长度,为嵌入维度,是后续所有计算的“语义起点”,其向量分布直接决定初始语义表达的精准度。
语义交互:通过
Attention机制计算词与词的关联权重,实现语义信息的聚合
为投影矩阵,为的维度(通常,为
Attention头数),这一步是模型“语义关联偏好”的核心来源,权重分布直接反映词间语义依赖强度。
特征转换:通过
FFN(前馈网络)对Attention输出的特征进行非线性映射,捕捉复杂关联
为
Attention输出特征,为FFN投影矩阵(通常,),Gelu激活函数通过引入非线性表达,让模型能捕捉非显性的语义关联。
输出投影:将最终层特征映射到词表维度,生成原始得分()
为最后一层特征,(为词表大小),的数值直接决定后续概率分布的偏向性,是概率干预的关键节点之一。
概率归一化:将转化为
0-1区间的概率值
调优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干预上述链路中的可变量(输入表征、投影矩阵、FFN参数、输出矩阵、),改变最终的分布。
二、干涉路径:输入与参数二分
大模型的概率分布是模型输入与模型参数的函数,即(为模型所有可学习参数),调优的本质是通过更新或修正,让满足预期分布。因此,所有调优技术可划分为输入侧与参数侧两大干涉路径。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基于场景需求的互补:输入侧更轻量,擅长动态适配;参数侧更聚焦,倾向重构固化。
2.1 输入侧干涉:无参数修改的概率引导
输入侧干涉的核心逻辑是不触碰模型内核参数,仅优化输入信号表征。通过调整输入表征的数值分布,为概率计算注入偏向性初始条件,本质是在计算起点修正语义向量,引导后续Attention/FFN的特征聚合方向。
该路径的核心优势是低成本、高灵活、无遗忘风险,无需大规模算力支持,但因未触及模型参数,干涉强度相对有限,无法改变模型深层的概率计算偏好,更适合快速验证、动态知识补充、多场景轻量适配等场景。具体技术可分为硬提示、检索增强、软提示三类,其精度与成本呈梯度提升。
2.1.1 硬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技术原理:通过人工设计的领域文本(如“基于 NCCN 指南,用通俗语言回答肺癌诊疗问题”)拼接至原始输入前,本质是在中新增人工语义向量,使。通过投影改变Attention的相似度计算权重,从而提升领域相关词的交互概率。
技术局限:硬提示依赖人工对人类意图的文字转写,必然存在自然语言到词嵌入的语义损耗——人工期望的专业易懂的输出,可能因模型嵌入空间的映射偏差,被解读为术语堆砌或表达模糊,导致概率引导精度有限。此外,硬提示的效果高度依赖工程师的领域经验与prompt设计技巧,泛化性较差,仅适用于简单、无歧义的任务场景(如固定格式信息提取、简单问答)。
2.1.2 检索增强生成(RAG)
技术原理:通过向量数据库检索与高度相关的领域文档,将的向量表征拼接至,形成(或,根据任务场景调整顺序)。为模型提供动态语义补充,使Attention计算时能关联文档中的领域知识,为目标输出提供明确的概率依据。
技术关键:RAG的概率优化效果核心取决于三要素:①检索召回率(Recall@K):召回的越精准,对的引导越有效;②文档向量质量:需通过领域适配的编码器(如基于BERT的领域微调模型)生成向量,避免语义失真;③文档更新延迟:动态场景需保证文档更新至向量库的时效,避免知识过时导致的概率引导偏差。其核心优势是支持知识实时更新(修改向量库无需重训模型),适合金融行情解读、法律新规适配、电商库存查询等动态场景。
2.1.3 软提示调优(Prompt Tuning)
为解决硬提示的语义损耗与泛化性问题,软提示调优成为输入侧干涉的进阶形态——摒弃依赖人工的文本提示,转而通过训练生成模型原生可懂的向量引导信号。
技术原理:在输入层前拼接个可学习的软提示向量(通常取20~30,过短则语义表达不足,过长则训练成本与冗余度上升),使。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向传播持续优化,最终形成能最大化的向量分布,直接适配模型嵌入空间,彻底消除语义损耗。
技术效果:软提示的训练学习率通常高于LoRA等PEFT技术,因仅优化少量向量参数,需更高学习率保证收敛。实验显示,在医疗问答、法律条文解读等领域场景中,软提示能使领域核心词的较硬提示有所提升,但仍受限于仅作用于输入层的干涉范围,无法修正模型深层语义偏好(如复杂逻辑推理中的关联偏差)。
2.2 参数侧干涉:深度重构的概率优化
相较于输入侧的外部引导,参数侧干涉深入模型内部,通过修改核心参数直接重构概率计算规则。
其技术本质是调整语义交互、特征转换或输出映射的数学逻辑,干涉强度远高于输入侧,能从根本上改变模型的深层概率偏好,但需承担参数修改带来的算力成本,以及可能发生的灾难性遗忘风险(即模型在学习新领域知识时,显著丢失原有通用能力的现象)。
基于目标实现与成本控制相权衡的工程逻辑,参数侧概率干涉技术可以按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来进行分类:前者聚焦参数优化的目标效果,后者聚焦如何用最少参数来实现该效果。
2.2.1 结果导向:定义概率优化的目标
结果导向的参数调优技术通过损失函数将概率偏好量化为数学指标,引导模型参数向目标方向迭代,具体可分为无监督、强监督、偏好对齐三种目标形态,对应“补知识”、“教行为”、“顺偏好”三类业务场景。
继续预训练(CPT)
面向无监督目标,核心是让模型学习领域语言规律。通过海量领域无监督文本(如医疗文献、法律条文)延续预测下一个词的预训练任务,本质是让模型学习领域特有的词共现概率分布(如“骨转移”与“唑来膦酸”、“缔约方”与“违约责任”的强关联)。
继续预训练的数据质量直接决定优化效果,一般来说需满足领域相关性≥90%(通过 TF-IDF 或 BM25 计算)、去重后重复率≤3%,且数据量≥100 万条短文本或≥10 万条长文本(如论文、法规),才能形成稳定的领域概率偏好;此外,数据预处理需包含去噪(过滤低质内容)、分词优化(领域术语保留)等步骤。
监督微调(SFT)
面向强监督目标,通过的标注样本,直接学习输入输出的概率映射。样本为任务专属(如“症状描述→疾病诊断”“用户咨询→客服回复”),使模型参数聚焦于任务特定的优化。
监督微调适合任务目标明确、标注样本充足(通常≥1 万条)的场景,如文本分类、结构化信息抽取、固定场景问答等;其局限性在于对样本质量敏感,若样本存在标注偏差,会导致模型概率分布偏移(如过度拟合标注错误样本)。
直接偏好优化(DPO)
面向相对偏好目标,解决SFT输出正确但不符合用户偏好的问题。通过(输入,好答案,差答案)的三元组样本,不直接教模型输出什么,而是引导它优先选什么,核心是优化的概率关系。
直接偏好优化无需训练额外的奖励模型(RM)和执行强化学习(RL)步骤,仅通过对比概率差即可实现偏好对齐,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偏好优化技术;但需保证三元组样本的偏好区分度(如与的差异明确,无模糊性),否则会导致偏好引导失效。
2.2.2 过程导向:降低概率优化的成本
全量微调虽能实现彻底的概率重构,但百分百的参数修改量不仅算力成本极高(如大模型需千卡集群支持),还易引发灾难性遗忘,仅适用于资源充足、领域与通用场景差异极大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矛盾,过程导向技术聚焦成本控制,核心是参数高效微调(PEFT)——通过冻结主体参数、仅训练新增小模块的方式,在不丢失通用能力的前提下实现精准概率干涉,成为工业界的主流选择。
低秩适配(LoRA)
聚焦Attention层的精准优化,是目前应用最广的PEFT技术。其核心假设是领域语义关联具有低秩性——即领域内关键的语义关联(如“症状-疾病”“需求-产品”)可通过低维度矩阵高效表示,无需修改完整投影矩阵。
技术实现:在
Attention的投影层(部分场景可扩展至层)插入低秩矩阵对(,,为秩,通常取8~32),且层与层使用独立的低秩矩阵对(避免语义干扰),修改后的投影计算为:成本效果:仅训练矩阵,参数量≈(为
Attention头数),仅为全量微调的0.1%~1%,却能实现相近的概率优化效果。适用场景:尤其适合语义依赖型任务(如问答、信息抽取、对话生成),长序列任务中仍能保持稳定效果(低秩假设对长文本语义关联依然成立);局限性在于对非低秩语义关联场景(如创意生成、复杂逻辑推理)效果有限。
适配器调优(Adapter Tuning)
聚焦层间特征转换,更适合多领域场景。
技术实现:在
Transformer层间(Attention/FFN后)插入小型适配器模块,通过非线性转换强化领域特征,模块计算为:其中,(=
64~128),模块参数量≈。核心优势:不同领域的
Adapter可独立存储(各领域模块体积≤100KB),推理时动态加载,切换成本<1 秒,适合多领域并行服务(如同时支持教育、招聘、客服任务)。应用局限:推理延迟比
LoRA高约5%~10%(新增模块增加计算步骤),需在多领域灵活性与推理效率间权衡。
输出层调优(Head Tuning)
聚焦特征到词表的直接映射,干涉强度极高但泛化性弱。
技术实现:仅微调输出投影层的和,直接放大领域词的,参数成本为(为词表大小)。
适用场景:适合文本分类、领域关键词生成等简单任务,见效快(训练周期仅为
LoRA的1/3)。应用局限:未优化模型内部语义理解,仅通过放大输出权重调整概率,在复杂推理场景中易出现概率偏移(如输出词正确但逻辑不通、上下文矛盾),且领域迁移性差(换领域需重新微调输出层)。
三、技术组合:全链路优化策略
单一技术的干涉范围有限,难以覆盖“补知识+教行为+顺偏好”的全链路概率优化需求。技术组合的核心是让不同技术在概率计算链路的不同节点形成互补,实现成本与效果的平衡。
选型原理
技术组合并非简单叠加,需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最大化概率优化效果:
干涉节点互补:避免多个技术作用于同一链路节点(如同时用
Prompt Tuning和Prompt Engineering,均修改输入表征,易导致语义向量叠加混乱,降低引导精度),优先选择Prompt+Attention+Output的跨节点组合,形成全链路闭环干预。概率目标一致:所有技术需指向同一最大化目标(如医疗场景均以“专业准确+通俗易懂”为概率优化方向,不可部分技术强调专业、部分强调简洁而无统一标准),避免概率分布偏移。
成本叠加最小:避免同时使用全量微调与多种高效微调技术,导致算力成本激增。通过输入侧技术(
RAG/Prompt)与轻量调参(LoRA/Adapter)组合,控制参数成本在模型总量的小范围内。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可落地的技术决策,一般先分析信息属性,再组合技术模块,避免经验主义选型导致的算力浪费与效果不佳。核心是通过三大维度判断信息特征,为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信息形态:
显性(可文字化、易检索,如法规条文、产品参数)→ 优先输入侧;
隐性(背景共识、经验性知识,如医疗诊断逻辑、行业潜规则)→ 优先参数侧。
生命周期:
动态(更新频率<1 周,如行情、库存、新规)→ 优先输入侧;
静态(更新频率>1 年,如领域基础知识、固定规则)→ 优先参数侧。
关联强度:
弱关联(辅助补充、非必需,如背景信息、参考案例)→ 优先输入侧;
强关联(任务必需、核心依赖,如“症状-诊断”“需求-解决方案”)→ 优先参数侧。
常见组合
基于信息属性组合输出初步选型,参考下表验证可行性(覆盖主流场景):
RAG + LoRA
适用场景:高并发动态场景(电商客服、金融实时问答、库存查询)。
调优逻辑:
RAG在输入层()补充动态语义(如实时库存、行情数据、新规条款),解决知识时效性问题;LoRA在Attention层强化核心关联(如“投诉→安抚话术”“咨询收益→风险提示”),固化任务行为;二者结合既保证回答准确性,又满足高并发低延迟需求。注意事项:需添加文档过滤机制(如相关性分数≥0.7 才拼接),避免
RAG检索噪声,否则噪声会干扰LoRA固化的语义关联。
CPT + LoRA + DPO
适用场景:复杂领域核心任务(医疗诊断、法律文书生成、工业故障分析)。
调优逻辑:
CPT通过无监督学习构建领域基础概率分布(如“症状-疾病”“法条-案例”关联),让模型“懂行话”;LoRA在Attention层精准优化任务核心关联(如“肺癌分期→治疗方案”“合同争议→维权依据”),让模型“会做事”;DPO在输出层调整偏好概率比(如“分点回答>大段文字”“专业术语+通俗解释>纯术语”),让模型“做得好”。注意事项:训练顺序不可颠倒,需按
CPT→LoRA→DPO执行,避免先做偏好优化再学领域知识,导致偏好引导失效。
Prompt Tuning + Adapter
适用场景:多领域轻量适配(教育/招聘/客服多任务、中小场景快速落地)。
调优逻辑:
Prompt Tuning在输入层()用软提示区分不同领域引导信号(如教育侧重“易懂性”,招聘侧重“专业性”);Adapter在层间完成特征转换,适配各领域输出风格;多领域参数独立存储,切换灵活。注意事项:
Prompt Tuning与Adapter需领域绑定,不同领域的Prompt Tuning向量与Adapter模块一一对应,避免跨领域混用导致语义冲突。
四、总结展望:一切从计算出发
本文以“预期概率最大化”为核心公理,围绕Transformer概率计算链路,构建了输入侧轻量引导与参数侧深度重构的技术路径,形成了基于信息属性的调优选型逻辑。
未来,随着大模型向多模态融合、低资源适配、安全可控方向演进,概率干涉的边界将进一步拓展,但无论技术形态如何迭代,“预期概率最大化”的核心始终是调优的锚点。只要抓住概率计算的根本,就能为新场景下的技术创新提供底层逻辑支撑。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陈一之】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3bf0c06384e4cf5cbe53c189d】。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