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蔡格尼克效应

用户头像
Justin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24 日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蔡格尼克效应

今天继续昨天有关记忆偏差的话题。有句歌词叫“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确实是人类惯有的心理现象。苏联心理学家卢玛·蔡格尼克发现,被打断的活动更容易被回忆,也就是说,人类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或是被打断的任务,而不是那些已经完成的。


据说蔡格尼克最初是受到餐馆服务员的启发,而发现这一效应的。有时候,我们会在餐馆遇到一些特别麻利的服务员,你会吃惊地发现她在让你点菜的时候,都不用记录,后面上的菜也不会有偏差,甚至差了什么菜都一清二楚。蔡格尼克也是注意到这一现象,而且她还发现,一旦客人已经结账离开,服务员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她通过无数次实验,证实实验对象记住被打断的任务的概率是那些没有被打断的任务的概率的两倍。她推测,未完成任务会给大脑造成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在完成之前,一直会是大脑优先关注的对象。


与蔡格尼克效应相关的,还有一个 Ovsiankina 效应,是蔡格尼克的同事发现的,毫不意外的也以发现者命名。我们不仅更容易记住没完成的事,还会倾向于去完成未完成的任务,即便是没有任何外部激励。


现在很多游戏都设计了“每日任务”,玩家通过连续每天打卡获得不同内容的奖励。这些奖励很可能不算很大,但对玩家来说,就是植下了一个需要去完成的任务。不仅更容易想起来这个游戏,也会更有倾向去完成每天的打卡任务,一旦做到每天开始,就自然会促进习惯的养成。


还有不少游戏在设计“卡片收集”功能时,会把卡片归类成一本本卡册。这不仅是为了好看和便于理解,也是因为这样很容易形成一些未收集完整的卡册。八张缺一张,你说难受不难受?


其他互联网产品也常利用这个原理,比如收集用户资料的时候,提示你“您的个人资料已经完成 75%”之类的,再给个进度条,肯定会增加我们去补足信息的倾向。


这些机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开启了一个循环,而我们会下意识地去让循环闭合。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蔡格尼克效应也有很多用处。最直接的,我们可以通过给自己设定合适的未完成目标,来提高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投入度。比方说,一般我们设定 OKR 目标,通常都要设定所谓有挑战的目标,如果要给个数字的话,就是达成可能性 50% 的目标。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


不过,非理性的蔡格尼克效应也有负面影响。心理学家哈达萨·利普斯基克说:“未完成的任务或者拖延的工作,往往会频繁地导致负面的思维模式。这些想法会影响人的睡眠,使其产生焦虑症状,并且会进一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状况。”所以,设定 OKR 目标也不要去设定过于不切实际、虚无飘渺的目标。


另外,有些自己或是他人开启的未完成任务,并不见得真的更有价值,如果我们强迫症似的,非得去完成,也是得不偿失。所以,有价值的事情要用高目标留个尾巴,勾着自己去完成;没价值的事情,尽快来个了断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下一句是什么来着?


->点这里传送到本系列序章和目录


参考文献: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24 日阅读数: 98
用户头像

Justin

关注

对世界好奇,对自己好奇 2018.04.14 加入

TGO 北京会员,乐城堡联合创始人

评论 (3 条评论)

发布
用户头像
所以,有价值的事情要用高目标留个尾巴,勾着自己去完成;没价值的事情,尽快来个了断。
2021 年 02 月 24 日 10:14
回复
用户头像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2021 年 02 月 24 日 07:44
回复
啊,剧透了
2021 年 02 月 26 日 12:49
回复
没有更多了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蔡格尼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