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 上线:为什么 IT 部门说了不算?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ERP 项目启动会的会议室里,IT 经理稳稳坐在 C 位,手里翻着厚厚的技术方案。周围一圈业务部门负责人,手插在口袋里,眼神飘着——心里都在打同一个算盘:“这是 IT 的事,跟我有啥关系?反正最后按他们说的做就行。”
半年后,系统上线了。服务器稳得很,界面做得也漂亮,可真到用的时候,问题全来了:
销售说“开单流程比以前还麻烦”
仓库说“库存数跟财务对不上”
生产说“排产功能根本不贴合我们的工序”
最后老板拍了桌子,骂供应商不靠谱;供应商摊手,说业务部门不配合;业务部门转头吐槽 IT“不懂业务瞎折腾”。好好一个项目,最后变成一地鸡毛。
今天想跟你说的是:ERP 从来不是 IT 项目,而是一场必须由业务牵头的变革。把它全丢给 IT 部门,就像让修路的工人去制定交通规则,从一开始就偏了方向。
一、ERP 的本质是业务系统,而不是技术系统
很多人一听到“ERP 系统”,就觉得是一堆代码、服务器和操作界面的组合。毕竟带个“系统”俩字,难免往技术上靠。
但你想过吗?ERP 里跑的是什么?
是财务的账、销售的单、生产的计划、仓库的库存、采购的订单——这些全是企业每天实实在在的业务。它就像企业的“数字化影子”,业务怎么跑,影子就该怎么动。
技术只是承载这个“影子”的载体,就像高速公路是用水泥铺的,但真正让它有价值的,是路上的交通规则、物流路线和车流调度。
IT 部门能把“高速公路”修得平平整整,却没法决定“货车能不能上高架”“哪条道走危险品”“限速多少才合理”。这些得靠懂业务的人来定。
就像很多企业用织信低代码平台搭 ERP 相关的业务模块时,第一步从不是选技术组件,而是先让业务骨干梳理清楚“我们每天怎么开单、怎么排产、怎么对账”——先把业务逻辑捋顺,再用低代码快速把它变成数字化流程,这样做出来的系统,才不会“好看不好用”。
ERP 系统业务逻辑
二、上 ERP,涉及到三大业务动作
为什么业务部门必须牵头?因为 ERP 上线的核心,根本不是“装个软件”,而是要做三件实打实的“业务变革”——每一件都离不开业务部门的主导。
第一件,流程重组。
以前销售、生产、采购各干各的,订单来了销售自己记,生产等着仓库催,采购看着库存补。上 ERP 要把这些环节打通,就意味着有人要改习惯,有人要砍冗余流程,甚至有人要调整分工。比如以前生产部能自己改排产,现在要按销售订单来,这不是 IT 能说了算的。
第二件,组织架构调整。
有些岗位的职责要重新定义,比如以前有三个审批环节,现在要精简成一个;以前归生产管的物料统计,现在要交给供应链。这背后是人的利益,得懂业务的领导来平衡。
第三件,数据标准化。
财务说的“库存”是会计账面数,仓库说的“库存”是实物数,要是口径不统一,ERP 里算出来的数永远对不上。就像用低代码做库存管理模块时,业务部门会先拍板“我们统一按‘实物库存+在途库存’算”,再让 IT 用平台的数据源管理功能把口径定死——没有业务部门的拍板,IT 根本不知道该按哪个标准来。
这三件事,每一件都要“动业务的奶酪”,光靠 IT 部门的技术权限,根本推不动。
三、为什么 IT 部门主导 ERP 会出问题?
我见过太多 ERP 项目失败的案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IT 部门全程主导。最后不是系统没人用,就是用了没效果,核心是踩了四个绕不开的坑。
第一个坑,目标错位。
IT 的 KPI 是“系统能不能跑起来”“有没有 bug”“服务器稳不稳定”;但业务的 KPI 是“订单交付快了几天”“库存降了多少”“利润涨了没”。目标不一样,方向自然偏。就像 IT 说“功能全做完了”,业务却吐槽“功能是有,但跟我们的流程对不上,没法用”——鸡同鸭讲,能不吵架吗?
第二个坑,需求不清。
IT 不是一线业务人员,很难摸透每个环节的细节。比如销售说“加个字段”,IT 问“加来干嘛”,销售甩一句“你别管,先加”。结果上线后,那个字段没人填,后面做数据分析全乱了。但如果是业务主导,就会先想清楚“这个字段是用来统计客户偏好的,要跟订单关联”,再跟 IT 说清楚需求——就像用低代码时,业务人员能直接用可视化界面画流程,哪里要加字段、加什么字段,自己就能先定好,不用跟 IT 掰扯半天。
第三个坑,推动力不足。
业务部门要是从一开始就没参与,只是被动“接受系统”,抵触情绪会特别大。我见过有家企业,上线 ERP 后,销售团队表面用系统开单,私下里还是用 Excel 记客户信息——因为系统里的客户管理流程是 IT 按“通用模板”做的,根本没考虑他们要跟客户聊的细节。
第四个坑,跨部门博弈搞不定。
ERP 要打通财务、销售、生产,必然会有利益冲突:销售想放宽审批提高开单速度,财务想多一道审批控风险;生产想多备点库存防断货,采购想少备货压成本。这些平衡,需要懂业务的领导来拍板,IT 部门没有业务上的行政权力,根本协调不了。
四、那么 ERP 到底该由谁来主导?
说到这里,你肯定想问:那到底谁该牵头做 ERP 项目?
我的答案很明确:由最懂业务的核心部门领导牵头,再拉上 IT 和高层,组成“铁三角”。
比如制造型企业,让 COO 或生产总监牵头——他们最清楚生产流程卡在哪,知道怎么通过 ERP 缩短交付周期;贸易型企业,让供应链总监牵头——他们懂采购、库存、物流的全链路;服务型企业,让运营总监或财务总监牵头——他们知道怎么通过系统控成本、提效率。
而 IT 部门的定位,是“技术保障”,不是“决策者”。具体要做三件事:
负责系统的配置、功能实现和数据迁移,比如用低代码快速搭出业务需要的模块,对接好原有系统的数据;
对接供应商解决技术问题,比如系统卡顿、接口不通等;
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保障日常使用不出岔子。
除此之外,必须有高层背书。高层不用管具体的技术细节,但要做三件关键事:
给资源:批预算、抽人手、留时间;
拍板:遇到跨部门协调不了的事,比如流程该怎么改、岗位该怎么调,直接定;
推动:定期盯着项目进度,避免部门之间推诿扯皮。
只有业务牵头、IT 支持、高层推动,这“铁三角”合力,ERP 项目才不会跑偏,才能真正落地出效果。
五、那么业务部门主导 ERP 需要怎么做?
业务部门牵头,不是喊句口号就行,得有实打实的落地方法,四步就能走稳。
第一步,建跨部门项目组。
成员必须有三类人:核心业务骨干(知道每个环节的细节)、IT 人员(懂技术实现)、供应商顾问(懂系统和行业经验)。这个小组要有决策权,比如用低代码搭模块时,业务骨干说“这里要加个审批节点”,IT 和顾问就要配合实现,不用再层层上报等审批。
第二步,把目标定成“业务指标”,不是“上线系统”。
别再说“我们要上线 ERP”,而是说“上线后,库存周转率要提升 20%”“订单交付周期要缩短 3 天”“财务关账时间要从 10 天缩到 5 天”。有了具体的业务目标,大家才知道往哪使劲,而不是为了“上线”而上线。
第三步,先捋流程,再做系统。
很多企业反过来,先看系统有什么功能,再往业务上套,结果流程被改得七零八落。正确的顺序是:先把现有业务流程画出来,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输入输出,比如“销售开单后,要同步给生产和财务”“生产排产后,要通知仓库备料”;再让 IT 用系统去适配这个流程——就像低代码的优势,就是流程改了不用等 IT 重新开发,业务人员自己就能在后台调整,灵活跟着业务走。
第四步,统一数据口径。
比如“库存”到底是按“可用量”算,还是按“总量”算?“毛利”是含税还是不含税?这些必须在上线前由业务部门拍板定死。不然等到数据分析时,财务说“毛利涨了 10%”,销售说“我算的是涨了 5%”,吵半天发现是口径不一样——而低代码能把这些统一的口径设为“数据标准”,后面不管哪个部门用,都是同一个数,不会再出岔子。
结语:
有人说,ERP 项目的成败公式是:70%取决于业务变革,30%取决于技术落地。
我深以为然。
IT 部门能让系统“跑起来”,但只有业务部门能让系统“跑出价值”。就像织信低代码平台,能快速把业务流程变成数字化系统,但真正让系统发挥作用的,是业务部门愿意去梳理流程、调整习惯、统一标准——技术是工具,业务才是核心。
别再让 IT 部门单独扛 ERP 了。让懂业务的人牵头,让技术做好支撑,让高层推一把,这场变革才能真正落地,而不是变成一场“谁都没错,但就是没效果”的内耗。
希望你的 ERP 项目,能少走点弯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