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Apache 项目 OpenRank 排行榜 Top 20:白鲸开源深度参与两大上榜项目

如果把开源世界比作一条奔涌的大河,过去十年里,中国开发者已经从“岸边试水”变成了“中流击水”。
在最近落下帷幕的 Community Over Code Asia 2025,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伟老师基于《中国开源年度报告》进行的一场分享,用一组数字为这段历程做了注脚:全球开源开发者突破 2200 万,其中中国开发者 198 万,仅次于美国、印度。

而在影响力与贡献度的双轴坐标上,中国以 44% 的贡献度追平了美国近一半的水平,增速却高达 7.48%。


从数量上来看,在全球 Apache 项目 OpenRank 排行榜 Top20 中,中国项目占据了 7 席。

但中国开发者对于 Apache 基金会项目的参与不仅论“数量”,更是讲究“质量”。Apache 基金会各国开发者贡献度排行榜 Top 20 显示,中国在贡献度、开发者总数以及贡献仓库数量等多个维度均排名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开发者在 Apache 项目上的深度参与。

让我们欣喜的是,在榜单上,我们发现了 SeaTunnel 和 DolphinScheduler 的身影多次出现。
在全球 Apache 项目 OpenRank 排行榜 Top20 中,SeaTunnel 位列 17,在中国项目排行榜中则位列第 4;DolphinScheduler 虽未登上全球 Apache 项目排行榜,但在中国 Apache 项目排行榜上已站稳脚跟,排名第 15。

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开源项目,都离不开一家开源原生企业——白鲸开源的深度参与。作为 DataOps 领域的崭新力量,白鲸开源在开源商业化的赛道上,正逐渐成长为一个典型的标杆企业。
白鲸开源的节奏
“中国开源正在从‘单点贡献’走向‘系统化供给’。”这是被开源界广泛认同的一种观点。
如果要在 2024 年的中国开源版图里找一个“系统化供给”的标本,白鲸开源几乎是唯一的答案:左手 Apache DolphinScheduler,右手 Apache SeaTunnel,两条产品线在同一个公司里并肩长大,却又精准卡住了数据集成与数据调度这两条黄金赛道。这种节奏恰到好处,而它们背后的白鲸开源,把它们融入进了同一张商业化蓝图。
踩准节拍:需求端的两次“心跳”
过去十年,大数据市场出现过两次集体心跳。
第一次是 2015-2018 年的“离线数仓”普及期: Hive、Spark 风头正盛,企业缺的不是算力,而是“把任务按时跑完”的调度器。彼时,中国开发者选择把内部调度引擎开源,DolphinScheduler 由此诞生,Master-Worker 去中心化架构、DAG 可视化、告警插件化,一口气解决了金融级高可用和易用性的双重缺口。
第二次心跳出现在 2020-2023 年的“实时化、云原生化”浪潮: Flink、Iceberg、Paimon 轮番登场,企业突然发现,离线调度做得再好,也架不住实时链路的“数据漂移”。于是 SeaTunnel 被推向 Apache 孵化器——CDC、批流一体、150+ 数据源插件,精准命中了“实时数据集成”的真空地带。
两次心跳之间,白鲸开源没有多走一步,也没有少走一步。
更关键的是“场景交叉”,众多企业同时部署了 DolphinScheduler 和 SeaTunnel 这两款产品,把 SeaTunnel 用作实时入湖/入仓,DolphinScheduler 用作离线调度和任务编排—。一条数据从 Kafka 经 SeaTunnel 实时写入 Iceberg,再由 DolphinScheduler 定时触发 Spark 离线汇总,成了当下最主流的“批流一体”范式。白鲸开源把两条开源项目做成了“前后端一体”的闭环。
痛点杀手的三板斧
插件化: 两款产品都把“插件”写进了 DNA。SeaTunnel 的 150+ 连接器、DolphinScheduler 的 30+ 任务类型,让企业无需改代码就能把新数据源、新引擎接进来。

云原生: 随着 2024 年国内公有云厂商大数据营收大幅增长,白鲸开源的 调度+集成一体化套餐,更是受到了云厂商的青睐。
低代码: 拖拉拽 DAG 让数据工程师从黑屏 CLI 里解放出来,招行、B 站、小米把迁移周期从月缩短到周。

商业化:把开源“势能”变成“动能”
统计起来,中国企业向 Apache 基金会捐赠并在孵化后正式成为顶级项目的开源产品为数不多,而白鲸开源深度参与了其中 2 个项目的研发与运营;同时,白鲸开源已根据全球最佳实践发布商业版产品 WhaleStudio(含白鲸数据调度平台 WhaleScheduler 和白鲸数据集成平台 WhaleTunnel),致力于打造下一代开源原生的 DataOps 平台,助力企业在大数据和云时代,智能化地完成多数据源、多云及信创环境的数据集成、调度开发和治理,以提高企业解决数据问题的效率,提升企业分析洞察能力和决策能力。
更有趣的是“人效”:核心研发团队不足 100 人,却支撑了 3000+ 家企业的生产集群。这种现象深刻体现了开源的“杠杆效应”——用社区放大研发,用产品放大收入。
下一个节拍
我们用一句话总结中国开源的下一个十年:“从单点技术到全链路产品,从开发者社区到商业化闭环。”
白鲸开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市场首次心跳时,它们用 DolphinScheduler 回答了“如何按时完成任务”;当市场第二次心跳时,SeaTunnel 填补了“如何保证实时数据不丢不重”的空白;而当下一个市场需求来临时,白鲸开源将两条产品线合并,提出了“是否能用一个平台完成数据从采集到价值变现”的全新课题。
精准踩点、解决痛点、宏大愿景——这就是白鲸开源的故事,也是中国开源正在发生的“现在进行时”。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白鲸开源】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ff76758b010133b21018848cb】。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