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阿里云大模型应用实战:从技术落地到业务提效

作者:老周聊架构
  • 2025-08-24
    广东
  • 本文字数:2005 字

    阅读完需:约 7 分钟

阿里云大模型应用实战:从技术落地到业务提效

一、前言

老周这次作为嘉宾参加了 AICon 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后续会对自己的听完的一些思考与总结分享给大家。


本文将基于阿里云智能蒋林泉老师在 AICon 大会的演讲内容,深入探讨企业级大模型应用的实战经验,分享从技术落地到业务提效的全过程方法论。


二、企业 AI 应用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企业 AI 应用面临两大核心矛盾:


1、技术相对过剩‌:AI 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模型和工具层出不穷

2、落地严重不足‌:真正能产生业务价值的应用案例仍然有限


以阿里云员工服务数字人应用为例,成功落地后可以带来显著效益:


  • 问答准确率达到 98%

  • 用户渗透率 98.5%

  • 月均留存率 57.8%


这些数据证明,当 AI 应用真正解决业务痛点时,能够创造巨大价值。数字人倒是一个好落地的应用场景,业界落地成功的应用实践无非就是 ChatBox、ChatBI、数字人等。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那些核心的应用场景还没完全落地,比如 AI 与医疗、自动驾驶,如果哪天自动驾驶能全民应用的话,那我可以说 AI 真正走到了顶峰的阶段。

三、RIDE 方法论:企业级大模型落地的完整框架


云计算服务模型的三大基础范式: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而新兴服务范式,像 MaaS(模型即服务)、RaaS(结果即服务)开始快速崛起了。


阿里智能云提出了 RIDE 方法论,系统化指导大模型在企业中的落地应用:



1、Identify(识别机会)


  • 深入业务场景,识别真正能产生价值的 AI 应用点

  • 避免为了 AI 而 AI,确保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业务目标


2、Define(定义产品)


  • 明确产品形态和核心功能

  • 制定可量化的运营指标

  • 确定技术实现路径




3、Execute(工程实现)


包含两大技术方向:


  • 工程-应用与算法‌:Agent、GraphRAG、Multi-modal 等技术应用

  • 工程-数据与评测‌:Pre-training、SFT、RLHF 等模型优化方法



4、Reorganize(组织重构)


  • 调整组织架构适应 AI 转型

  •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 培养员工 AI 技能



这里我不太苟同,全员学习考取大模型 ACA/ACP 认证、“书同文车同轨”,理念都没有错,只不过不适合小公司,小公司哪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搞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先生存下来再说。

四、技术落地实战:从简单到复杂的两种模式


1、翻译模式


  • 相对简单的集成方式

  • 依赖原有系统的良好基础("蛋糕胚")

  • 适合已有成熟系统的场景优化


2、Agent 模式


  • 复杂的智能体系统

  • 需要建立完整的度量体系

  • 适合创新性业务场景



这里蒋林泉老师用的一个比喻我觉得还挺好,他把翻译比作“樱桃”,原来的系统比作“蛋糕坯”,比如我想要个樱桃蛋糕,不光要有 LLM 的翻译模式,而且还要有好的“蛋糕坯”,原来系统的语言处理能力不行的话,樱桃蛋糕你是大概率做不出来的,即使做出来了,也是一个残次品。




以 Agent 模式为例,落地过程效果不好的原因分布:


在 Agent 模式的落地实践中,效果不佳往往源于多环节的协同失效。尽管业务知识处理(如 Markdown 化、语义分段)和用户意图识别(含拒识、多路召回)各占 15%工作量,大模型总结环节的 Prompt 优化与微调仅占 10%,但真正的瓶颈在于业务知识体系构建与全链路归因分析,这一核心环节消耗了 60%的精力——当知识库的完备性与准确性不足时,即使前端的意图识别再精准、模型微调再精细,最终输出的结果仍会偏离业务预期。这揭示了一个关键规律:Agent 系统的效能上限取决于知识基建的扎实程度,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


五、关键决策:何时引入模型训练?


一个常见问题是:‌什么时候该引入模型训练?‌


什么时候该引入模型训练?什么时候要做 SFT,什么时候要搞 RL? 一个常被讨论的问题 : 要不要搞 Pre-training ?


对于常规业务场景,建议优先采用白盒 RAG(检索增强生成)和 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等无需模型微调的技术方案,这类方法能快速响应需求且成本可控。当遇到特殊业务场景或拥有充足领域数据时,可考虑 Pre-training(预训练),但需评估其高昂的计算资源消耗是否与预期收益匹配。针对特定任务优化需求,SFT(监督微调)能有效提升模型在细分领域的表现;而在需要复杂决策交互的场景(如对话策略优化),RL(强化学习)则能通过环境反馈实现更智能的响应。整体而言,应遵循"能用非训练方案则不用,必须训练时按需选择"的原则,平衡效果与成本。



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1、主体‌:优先采用白盒 RAG 和 Context Engineering

2、可选‌:根据需求考虑黑盒训练


  • 当业务需求特殊且数据充足时考虑 Pre-training

  • 特定场景优化考虑 SFT

  • 复杂交互场景考虑 RL

六、结语:AI 驱动的企业未来


下面是阿里智能云提供的一站式关于 AI 创新的业务整体架构:



这里还是小结下:


企业级大模型应用已经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实际生产阶段。通过 RIDE 方法论的系统指导,结合翻译模式和 Agent 模式的灵活选择,企业可以有效地将 AI 技术转化为业务价值。同时,组织层面的全员 AI 转型和人才培养同样重要,只有技术与组织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实现 AI 时代的数字化转型。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 AI 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企业通过大模型技术实现业务创新和效率提升,共同推动产业智能化进程。


PS:文中的图片均来自现场拍摄以及 PPT 中的内容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3
用户头像

🏆 InfoQ写作平台-签约作者 🏆 2019-03-07 加入

微信公众号:老周聊架构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阿里云大模型应用实战:从技术落地到业务提效_AICon_老周聊架构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