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信创国产化替换势在必行,“重复造车轮”应避免

作者:FinFish
  • 2024-04-23
    广东
  • 本文字数:2877 字

    阅读完需:约 9 分钟

2024 年,是信创阶段性里程碑的一年。


早在 2022 年就有消息称,在未来两年内,全国各个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的电脑将全部更换为国产电脑,预计将会有 5000 万套电脑设备将会被替换。2024 年,政策上再接再厉,中国推出了台式电脑采购新标准,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在购买台式电脑时,优先选择国产芯片。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国产芯片发展的思考。


受到地缘政治及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的影响,中国企业的国产信创改造进程正在加速。过往只是建议式的政策,今年都开始变成了“自上而下”的推行。


例如今年,在中国,被各大媒体和开发者称为“鸿蒙元年”。


在 2023 年底就有业内人士透露,华为明年将推出不兼容安卓的鸿蒙版本,未来 IOS、鸿蒙、安卓将成为三个各自独立的系统。


果不其然,执行力超强的华为,与 2024 年 1 月 18 日的开发者(HDC)大会上,就官宣了“纯血鸿蒙”操作系统即将于 2024 年 3 季度正式投产。与此同时,支付宝、京东、小红书、微博、高德地图、中国移动等在内的超百个头部应用都启动了鸿蒙原生应用开发,鸿蒙开发者日新增注册量已过万,同时众多 985、211 高校接连开设 HarmonyOS 相关课程。


鸿蒙生态发展已势不可挡。

既然信创国产化无法避免,那就需要“借力使力”

面对一堆的软硬件服务,IT 管理者就非常头大,堆积如山的操作系统,该从何入手信创化?对于依赖于应用软件对外提供数字服务的企业来说,是否就面临更多技术平台的支持和更高的成本投入?

这个时候,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哪些是“皮” - 贴牌操作系统,哪些是“骨” - 真的让你伤筋动骨的操作系统。


我们通常说的操作系统,一般包括 4 大部分:

1、内核

有些操作系统的宣传上,主打“微内核”、“分布式系统”。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明觉厉“的市场观感。操作系统的内核,可以分成两类架构:微内核和宏内核,其实各胜擅场,必须看应用的场景。


微内核。它将操作系统的功能尽可能地分解为独立的模块,这些模块运行在用户空间(User Space)中。微内核只负责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例如进程调度、内存管理和设备驱动。其他功能则由用户空间中的模块提供。


宏内核。它将操作系统的功能集中在内核空间(Kernel Space)中。宏内核负责提供操作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进程调度、内存管理、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等。


微内核适合于需要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系统,例如嵌入式系统和实时系统。宏内核适合于需要性能和简单性的系统,例如桌面操作系统和服务器操作系统:

  • 微内核:FreeRTOS、μC/OS-II、QNX Neutrino、NuttX

  • 宏内核:Linux、Windows NT

  • 混合内核:Mac OS X (XNU - Mach 微内核与 FreeBSD 宏内核混合体)

2、平台

这里的「平台」,指的系统接口、组件、SDK、框架、工具、开发测试环境、模拟运行环境。如果这些内容封装了不同的内核,对于应用开发者而言,在为不同硬件设备开发应用时,虽然可能依然无法做到对操作系统底层完全无感,但是“一套代码,多设备运行”并非不可能。例如通过开发框架中暴露出来的当前运行环境的条件判断接口,开发者可以在条件语句中基于当前操作系统版本、设备硬件信息等,作出相应的逻辑处理。同一套代码,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厂商提供的编译器或者解释器,在不同的芯片、设备上运行。


所以,很多操作系统的“品牌”,背后实质上是多种内核、甚至多种独立操作系统共同组成的“家族”,只不过它们对开发者而言提供了较为完整、一致的开发体验(工具、环境、组件库、框架、接口等等),出于市场策略的考虑,向市场投射一个统一注册商标下的操作系统品牌,其核心其实是统一的技术开发平台

3、生态

作为把多种设备、多种场景“统一”掉的操作系统平台(而不仅仅是操作系统),正如任何在互联网上号称“平台”并取得真正商业成功的案例一样,需要有强大的生态,“平台”和“生态”是互为条件的 - 没有平台,生态无所依托,没有生态,平台不能称之为平台。


所以,如何召唤更多的人参与、如何共同把蛋糕做大、如何合理的分摊利益、如何做到真正的开放,是对 HarmonyOS、HyperOS、BlueOS、麒麟统信、其他想干成类似事情的操盘手的最大挑战。


4、体验

这里说的体验,既是操作系统的用户体验,也是应用开发者的开发体验


过去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全球主流消费者智能终端尤其是手机,Android 无疑继续占主要地位。包括国内的手机厂商在内,将继续走“魔改”Android 的路线,搞一些“XXUI”的皮,然后把换了皮的魔改版,称之为自己的操作系统。但对于真正称得上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平台来说,用户体验不仅是操作一个设备端本地运行的单一操作系统,更加是与其他设备连接、用其他设备协同的过程。所谓的“数字化体验”,就是用户通过多块屏幕(包括智能眼镜、头盔)、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包括语言、体感、手势指令)随时随地进入虚拟世界使用数字服务的过程。任何做数字化转型、向客户提供与时俱进数字服务的企业,将不得不接受这种“数字化体验”的观念,打造自己的技术方案,参与到新的生态中。

业务应用永远是跨平台的

搞业务的人,总在说,技术变化太快了,跟不上。


十年前,移动应用开发领域是“一片净土”,只需要维护 IOS & Andriod 端,顶多再多一个 Windows 端,如果产品形态相对简单,使用原生开发,最多每个端 1-2 名开发人员便可。


十年后,独立移动操作系统开始增加,还有未来不可预见的、有望与其他操作系统 PK 的厂商加入,叠加互联网的需求迭代越来越快,如果还继续用原生的方法开发业务,那么产品市场化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的。

业务没有技术的加持,就好比折翼的小鸟,行动处处受影响。

混合开发框架的流行

混合 app 开发框架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9 年,当时 PhoneGap(现为 Cordova)框架的发布标志着混合 app 开发的开始。PhoneGap 允许开发者使用 HTML、CSS 和 JavaScript 来开发跨平台的移动应用,并通过插件来访问原生设备功能。随后,混合 app 开发框架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流行的框架,如 Ionic、React Native、Xamarin 等。2016 年至今,混合 app 开发框架趋于成熟,并开始向更细分的方向发展。


从 2017 年微信首次推出小程序开始,经过四年发展,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小程序应用平台,小程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新技术标准”。截至 2021 年上半年,全网小程序数量突破 700 万个,其中,微信小程序是行业主流,数量超过 430 万个,占比高达约 61.43%


借着微信的红利,使用“小程序转换工具”(小程序容器技术,如FinClip;或跨端框架,如 Flutter、Weex 等),将已有微信小程序一键转换成 App,并进行用户活跃和留存,加上社交平台应用作为引流,企业可谓低成本(只需有小程序)的将业务覆盖用户整个生命周期。


更惊喜的是,符合大信创背景下的鸿蒙操作系统独立事件,将小程序转换为 App,如果小程序容器技术支持鸿蒙 NEXT 版本,那么,使用已有小程序+转换 App 的功能,便能快速开发出一套适配兼容鸿蒙 NEXT 操作系统的 App。


国产化、信创、创新驱动下带来的技术生态百花齐放。技术的多元化永远是创新来源之一,虽然它可能短期内增加垂直行业中企业的 IT 压力,但它带来整体科技环境的提升,最终每一个行业都会得益。而作为软件技术提供者,在生态中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我们将承担以原生技术对接各种操作系统平台、生态,降低企业应用成本的责任。

用户头像

FinFish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11-25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信创国产化替换势在必行,“重复造车轮”应避免_国产化_FinFish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