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靠设备管理来提升效率,首先得避开这 5 个坑!
企业斥巨资引入先进设备,本期望产能与利润双提升,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生产设备一但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力,稍有不慎就会让企业陷入效率低下、成本激增的困境。

重购置轻维护
在设备管理的认知误区中,“重购置轻维护” 最为普遍。部分企业将设备更新等同于生产效率提升,盲目追求设备数量与先进性,却对维护保养重视不足。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这源于 “沉没成本谬误” 心理 —— 企业在设备购置上投入大量资金后,更关注新设备带来的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维护投入。
在实际操作上,操作人员为保证生产进度,常将设备维护视为额外负担,认为保养耗时会影响产量,设备经常在无养护状态下运行。设备存放环境同样被忽视,精密设备随意置于布满灰尘、铁屑的车间角落,缺乏必要的防尘、防潮措施,加速设备老化。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设备零部件磨损加剧、润滑失效、精度下降,久而久之,设备经常故障也就不足为奇了。以数控机床为例,长期未校准的丝杆传动系统,会导致加工精度偏差从微米级迅速扩大至毫米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据统计,不维护造成的设备故障,将会大幅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原本能使用 10 年的设备,可能 7 年就需更换。不止设备故障生产停摆,更严重的是订单延期,客户的投诉,企业一但失去信誉,将会逐渐经营困难。
对设备的日常使用要重视维护。企业应依据设备类型、使用频率、工作环境等要素,制定差异化维护策略:对于关键生产设备,实施每日精细点检,检查螺丝紧固度、润滑油位、设备运行噪音等指标;每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度保养,清理内部积尘、校准传感器参数;每季度开展全面维护,更换易损件,对设备进行系统性调试。

管理流程混乱
虽然意识到设备故障的严重性,但是报修流程的繁琐,混乱问题也给设备维护带来极大的麻烦。传统报修模式必须让员工填写纸质工单,详细描述故障现象,经车间主任签字确认后,流转至设备部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采购部采购配件;最后维修人员才能开展维修工作。整个流程涉及多个部门、多层审批,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极易出现信息传递失真、审批延迟,责任方相互推诿等问题。
如何进行设备管理流程的优化呢?需从职责、技术、数据三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制定标准化岗位说明书;其次,引入信息化设备管理平台,构建全流程数字化体系。员工通过手机 APP 即可提交报修申请;最后,建立流程持续优化机制,定期询问员工流程机制,收集员工意见,对不清晰、不明确的流程进行升级。
缺乏数据意识
很多企业虽然有数字化的工具,但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经验驱动的管理模式上。在日常运营中,忽视设备运行数据采集,对设备工作时长、能耗指标、故障频率等关键数据缺乏记录分析,等到需要设备相关数据时,直接“两眼一抹黑”。
缺乏数据支撑的设备,不管是设备采购,设备维护还是设备更新,都将引起连锁反应。
比如设备选型,没有数据,无法判断设备性价比,适不适用公司的运作等,极容易出现:“大马拉小车” 或 “小马拉大车” 现象;
在设备维护方面,无法判断设备故障点,只能事后维修的时候找补,维修成本高且效率低;设备更新时,缺乏全生命周期数据,无法判断设备是不是到了更换周期,过早造成资源浪费,过晚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与生产风险。
设备数据化管理刻不容缓。为设备加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振动、转速等运行参数,结合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完成数据预处理,减少传输压力。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设备健康度模型,对采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同时,整合设备采购成本、维护费用、能耗支出、生产效益等全生命周期数据,运用成本效益分析(CBA)、投资回报率(ROI)等方法,为设备采购、维护、更新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人员培训不足
再好的设备,人不会用也是白搭。加入熟练工设备利用率达到 60%的话,那么不经过专业培训的小白工设备利用率或许都达不到 20%。
企业在加紧使用智能化设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员工的系统性培训,否则的话,轻则设备停滞,重则生产故障。
解决培训问题其实很简单。对新员工,开展“理论 + 实操 + 考核” 三位一体岗前培训:理论课程涵盖设备工作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基础维护知识;实操环节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训练;
老员工则采用“新技术研修 + 案例研讨” 模式,定期组织智能设备维修、数据分析应用等专题培训;引入 “师徒制”,安排技术骨干与经验较少的员工结对,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技能传承,提升学习效率。

忽视安全管理
部分企业在生产压力下,将安全管理抛诸脑后。为赶订单,让设备超负荷运行,超出设备设计工作时长与负载极限;员工为图操作便捷,擅自拆除设备防护栏、安全光幕等防护装置;安全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检查人员仅拍照、填表,未深入排查隐患,导致安全风险不断累积。
安全隐患一旦爆发,将引发灾难性后果。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造成的事件屡见不鲜。工厂忽视安全的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毁,企业还需承担巨额赔偿、停产整顿损失,甚至面临法律追责,多年积累的企业信誉毁于一旦。
生产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不仅是对设备,更是对员工对社会负责。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设备操作规范、安全检查标准、应急预案等文件,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还要定期开展安全宣讲会,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其次,引入智能系统,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记录设备安全状态,发现隐患后系统自动上报、分配整改任务,并跟踪整改进度,形成闭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