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关税冲击下,全球 AI 向何处去?

自从特朗普 4 月 2 日提出的“对等关税”之后,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博弈到今天,双方加征的关税率都超过 100%,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面对巨大的政策黑天鹅,全球化程度较高的 AI 产业,不可能独善其身。
不过 AI 的特殊之处在于,此前美国为了限制中国 AI 发展的政策闸刀早已落下,比如海外 AI 算力禁运问题,如今国内已经有了相对确定的应对方案。

因此,当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关税冲击,真正受影响的或许并不是早已处于禁运阴影下的 AI 供应链,而是全球 AI 产业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开始产生更深层的裂痕。
没有人能预测下一个黑天鹅,但所有人都知道存在黑天鹅。这会给全球 AI 开放、共享、伦理共识、产业协作等,带来更长远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必须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全球 AI 产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不妨先梳理一下 AI 产业的核心逻辑,预测对等关税冲击下的 AI 之变,最终是想探寻中国 AI 的应对之道。

想要全面洞察关税给全球 AI 产业链带来的挑战,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楚,当前全球 AI 产业链分工,及其与全球贸易的紧密程度。
AI 产业链可以简单分为基础设施层 infra、技术层、应用层。其中,基础层的硬件芯片,依赖于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因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十分紧密,也会受到关税的直接冲击。
很多读者都有所了解,美国在高制程和 AI 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更为领先,中国硬件的国产替代也在加速,而欧洲在设备如光刻机,日韩在存储芯片、材料等,各有优势。所以,关税政策对全球多个国家的 AI 硬件进出口和 AI 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有影响。

技术层,大模型是当前全球 AI 技术竞赛的焦点,而模型的研发还依赖于基础软件框架、开源社区、技术标准协议等。这些虽然不会直接受到关税影响,但长期以来都是靠开源精神、国际标准组织、技术生态联盟等形式展开合作,而国际协作也可能因为贸易关系紧张导致的政治博弈而中断。
目前,全球 AI 技术生态大致处于“中美并行”的局势。以深度学习框架为例,美国 TensorFlow(谷歌)、PyTorch(Meta)和中国 PaddlePaddle(百度)、MindSpone(华为)并举,各有优势和侧重。比如海外框架更侧重学术和开发者,全球用户规模更庞大;而国内框架更侧重产业,实用性更强。在全球开源社区中,中国科技企业和开发者的贡献度、核心专家数量、代码数量等,近年来也快速上升。
所以,一旦开源模型或协议限制使用,就必须依靠自主技术生态了,意味着中美 AI 将渐行渐远。

应用层主要指的是 AI 产品,AI 应用或 AI 终端被推向市场,关税可能导致市场的区域化,比如国产 AI 手机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会增加,影响市场表现。但 AI 技术作为应用或终端设备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也有望降低成本,从而改变市场竞争格局。比如 Deepseek 就通过模型性能的大幅优化,降低了对算力的依赖,改变了全球开源模型的格局。
总的来说,AI 只是应用层的一环,关税政策影响到 AI 商业化的最终表现,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转化链条,并不能直接下结论。
了解了全球 AI 产业链全景图,也就发现关税对全球 AI 的冲击,比我们想象的覆盖面更大,但烈度或许比想象的要轻。为什么这么说?

认清了全球 AI 产业链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逻辑推演,来预测一下关税挑战的广度与烈度了。
从烈度来看,与关税政策紧密关联的 AI 硬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第三国转口供应链被进一步限制。但需要开导,特朗普在 2019 年签署行政命令促进美国 AI 发展,自此之后不断采取激进的政策遏制措施。为此,中国已经不断调整供应链,近年来在单体芯片、算力网络、AI 云基础设施、异构智算等领域,加强自主研发,自主算力供应链已经有替代方案,并转向了区域内如日韩的合作。

总的来看,中国 AI 基础领域已经通过国产替代的冗余储备,打造了并行的技术生态,规避了对美国 AI 单一生态的依赖风险。
而且,对等关税也会推高美国本土 AI 企业的市场压力和成本,反噬本土 AI 基建,美国企业被迫将产能转回本土或盟友国,而这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来解决电力、人力、厂房、交通等,也可能拖慢其 AI 研发进度。这是科技巨头很难接受的,或许会与当局展开新一轮博弈。
所以,这次关税超过 100%的数字看起来夸张,但实际烈度或许没有那么强。
但关税政策覆盖的广度,意味着对全球 AI 产业链的影响更广了。这对于全球化协作程度极高的 AI 技术来说,是一场地心深处的地震。因为中美 AI 渐行渐远,会导致以下风险:

1.中美技术生态割裂,知识共享受阻,技术交流断链。技术方面的交流中断,意味着更多重复探索,如果选错了技术路线,就可能像日本研发五代机那样,浪费大量投资,错失新技术机会。
2.人才和资金避险,AI 产业出现“平行世界”。中美作为全球唯二的 AI 大国,人才、资金被限制正常流动,全美已有 150 名左右的留学生被突然取消了学生签证,必然会导致避险心理,主动“选边站”,那么全球 AI 的基础研究合作减少,技术上必然会重复造轮子,资金利用率降低,从而拖慢 AI 的进步速度。
3.双市场的标准冲突,影响国产 AI 出海。AI 商业化离不开全球化市场,能否适配美国本土化要求,或者成功开拓美国之外的第三方市场,成为中国 AI 企业商业成功的现实挑战。
所以,关税冲击的烈度不大,至少不会对中国 AI 造成更严峻的挑战了,但它必然会导致中美 AI 技术生态的隔膜加深。这种技术上的双生态,将在全球 AI 产业链中引发看不见的地震。

智能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不是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而是技术(芯片、算法、框架等)、资本、智力、数据。这些新型生产要素,都十分依赖全球化流动、碰撞、交流、分享。这意味着,对等关税冲击之下,全球 AI 或许站到了拐点。
不过,认清了挑战或许就能找到控制烈度、减少撕裂的方法,从而让全球 AI 在中美两股力量的牵引下,继续朝着 AGI 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前行。
如何应对风险?或许大家已经可以从前面的分析中,得出一些答案了:
基础层的硬件供应链,中美不得不各自寻求替代方案,比如中国加强自主芯片研发,美国可能推动本土制造,来减少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

技术层的基础能力中,通用大模型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尤其是 deepseek 之后,国产大模型的重要性与先进性,无需赘述。但更底层的深度学习框架、高质量语料库、基础开发工具的国产化,是大众用户看不到的、容易被忽视,但 AI 不能追风口,这些基础能力也必须持续加强推广建设,避免冲击烈度上升后的断链。
应用层的 AI 产品化、商业化,离不开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国 AI 也绝不能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必须走出去与国际 AI 产业伙伴保持合作与沟通。而且,大模型以来中国 AI 应用、企业、人才都在全球市场有突出的表现,比如 deepseek、海螺 AI、昆仑万维等,具备 AI 第一梯队的全球化竞争力。走出去,一方面可以扩大 AI 应用范围,规避与全球 AI 技术交流中断、押注错误技术路线的风险;同时,开拓美国之外的第三方市场,规避关税冲击。

此外,由于对等关税大棒给全球经济体都造成了冲击,由此产生对美国技术生态体系的不信任,或许也是一个中国 AI 合纵连横的窗口期,来增强中国 AI 技术生态的韧性,比如,吸引海外开发者使用国产化 AI 框架、开发工具、AI 云服务等,来增强国产 AI 基础生态的繁荣度。给世界一个更包容、更可信的技术生态选择,这也是中国 AI 有能力、有责任去做的。
维特根斯坦说过,哪怕你意识到生活在根本上的不安全,也绝不可因此戏剧化,对此你必须提防。面对朝令夕改的关税冲击,我们也无需太过戏剧化去配合对方的表演。
请让我们牢记,中国 AI,早已自有一方天地。无论晴天雨天,都是中国 AI 的耕耘天。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脑极体】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ec6308b62c2af528d81e6e732】。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