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下,中国低代码市场发展的如何了?附行业研究报告
技术民主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企业数字化的边界。
在我担任技术负责人的第 10 个年头,公司新来的年轻产品经理给我看了他搭建的一套供应商管理系统。界面整洁、逻辑清晰、与现有 ERP 系统能良好集成。
我问他找了哪家开发团队,他笑着说:“就在今天上午,我花 3 个小时用低代码平台自己搭的。”
那一刻,我知道,企业软件开发的模式,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
这不是又一个新技术概念的胜利,而是一个更深刻的变革体现——技术民主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企业数字化的边界。

一、从辅助到核心:低代码的地位变化
回想 5 年前,低代码还被许多技术团队视为“玩具”——功能有限、扩展性差,只适合做点边缘应用。
如今,情况已截然不同。
2025 年,中国低/零代码市场已完成从“边缘辅助工具”向“核心开发平台”的演进。在军工、制造、政务、金融等关键领域,低代码不再是点缀,而成为数字化的核心承载平台之一。
市场规模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变:从 2021 年的 31.0 亿元到 2029 年预期的 131.2 亿元,这条增长曲线背后,是企业对低代码价值认可的实质性提升。
约 61%的组织用户认可其价值并愿意持续投资。在当今审慎的技术投资环境下,这个数字颇具分量。

二、与 AI 深度融合:从“能用手做”到“会用脑想”
2023 年,得益于 chatgpt 的爆火,国内外主流低代码厂商开始接入 AI 大模型的能力,这也成为市场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我常常这样比喻:如果低代码是给业务人员配了一把更易用的“锤子”,那么有了 AI 加持,就是为这把锤子加装了一套智能导航。它不仅让你更容易敲钉子,还告诉你哪里需要敲、怎么敲最牢固。
三、AI 与低代码的结合,至少在三个层面重塑了开发范式:
开发效率层面,AI 能够理解业务需求并自动生成相应模块,把开发“从零建造”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组装乐高”;
代码质量层面,AI 智能检查与优化建议大幅降低了错误率,系统会提醒你“这里的逻辑可能有矛盾”,就像有一位专业程序员在旁指导;
业务适配层面,平台能根据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主动建议流程优化方案,实现“用的人越多,系统越聪明”的良性循环。
企业对 GenAI 能力的期待,已从初期的好奇转向务实的需求。开发效率提升、代码准确性、安全合规成为核心关注点。在控制成本的大背景下,投入产出比与 AI 可控性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

四、需求双焦点:既要立竿见影,也要长远价值
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我发现企业的低代码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双焦点”特征。
短期价值上,76%的用户希望提升开发效率,67%关注降低成本。这反映了企业在经济周期中对投资回报的务实态度。
长期潜力上,技术融合与业务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聪明的企业不再将低代码视为简单的“省钱的工具”,而是作为业务敏捷性的赋能平台。
一家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用低代码平台让产线主管自己搭建生产看板,结果不仅解决了 IT 部门需求堆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最懂业务的人直接参与系统创建,产生的解决方案比之前任何一次 IT 与业务的协作都更贴近实际需求。
这就是低代码带来的深层变革。它打破了业务与 IT 之间的语言障碍,让最懂问题的人能直接创造解决方案。
五、平台能力:从“能用”到“好用且放心”
随着低代码平台承担起更关键的业务负载,企业的评估标准也跟着在升级。
65%的用户关注体验与学习成本。平台是否直观易用,决定了业务人员能否真正用起来。
57%的用户重视功能拓展性。平台能否构建复杂且稳定的企业级应用,而不仅仅是简单场景。
另有 52%的用户,则更关注 AI 赋能的水平——AI 能力不再是以前那样,仅是锦上添花,而是成为了企业又一个核心的考量维度。
而生态集成、性能、安全等传统企业所关切的问题,同样成为重要评估维度。当低代码应用开始承载核心业务流程时,企业需要确保它们能与现有系统无缝协同,并能满足性能与安全标准。

六、行业定制化:不同赛道的差异化需求
在企业架构向云原生与微服务演进的大背景下,不同行业对低代码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金融领域最重视合规性与现有系统集成能力,低代码平台必须在严格的监管框架内运作,并与核心银行、保险系统无缝对接。
制造业聚焦生产流程优化与 IoT 设备接入,平台需要具备处理实时生产数据、连接工业设备的能力。
零售业追求快速迭代与高并发支持,尤其是在大促期间,系统弹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
典型的如织信低代码与吉利、中国交建、招商局、国家电网合作的智能制造项目,实现了生产、设备、仓储、质量、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这正是低代码平台在复杂工业环境中承担核心任务的明证。
七、结语:
展望未来,几个趋势已经清晰可见:
GenAI 与低/零代码平台的融合将加速,到 2028 年,80%的项目将融入 GenAI 能力,这不仅改变开发方式,更促进不同背景开发者的协同创作。
到 2028 年,60%以上的客户可能采纳智能自适应开发平台,系统能够根据使用反馈自动优化调整,实现“越用越贴心”的体验。
长期来看,GenAI 将推动开发者的进一步融合——专业开发者与公民开发者的界限模糊,催生新型产研组织与共创平台。
1、厂商竞争:
市场竞争中,各厂商已形成差异化定位。
织信 Informat、普元信息等提供了顶尖的 AI 智能化低代码平台,客户覆盖制造、军工、贸易等行业;道一云则凭借多核心产品矩阵,服务众多政企客户;瀚码技术专注制造数字化,在垂直领域建立优势。
这种专业化分工与深耕,标志着市场的成熟。厂商们不再追求通用解决方案,而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构建核心竞争力。
2、思考:
作为技术负责人,我对近几年低代码的发展感受是较为复杂的。
它既是机遇。让我们能以四分之一的成本和数倍的速度,响应业务需求;也是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团队结构、开发流程甚至 IT 部门的本质价值。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低代码与 AI 的融合,不是要取代专业开发者,而是将他们的智慧沉淀为可复用的能力,赋能整个组织。
未来的 IT 部门,可能不再是以编写代码为核心,而是成为企业数字化能力的策源地与赋能中心。我们制定标准、搭建平台、保障安全、培训赋能,让业务部门在自己的赛道上尽情奔跑。
技术民主化不是技术的终点,而是人才创新的新起点。
当每个人都能用低代码平台构建自己需要的解决方案,我们释放的不仅是开发效率,更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本能创造力。
而 AI,正在成为每个创造者身边的程序员副驾。它不取代你,但让你看得更远、走得更稳。这或许就是技术最美好的样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壁垒,而是悄然融入背景,成为每个人表达创意、解决问题的自然延伸。
最后附上《AI 时代下的中国低/零代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25》供参考。




























完整版 PPT,请私信后台获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