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云十周年程序员纪录片《十字路口》:三十而立,35+ 而已
“裁员裁到大动脉”都快成互联网十佳段子了。
每次有大 Bug 爆出,就一定来一轮新的 Meme。不管事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都算到“降本增效”头上。社交媒体上,35 岁也成了打工人自嘲的“人生第一道坎”。这之前是“人力资源”,之后是“人力成本”了。
每一个热梗,都是大众情绪炸弹,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并调整一些错位的观念和行为。
三十而立,35+ 而已。
《十字路口》第三期,码龄 40 年、涛思数据创始人陶建辉,前大厂程序员、现自媒体人胜洪宇共同讲述——
技术人员的生命线应该由学习热情决定,而非年龄。危机一定会来临,就在你停止进化那一刻。
被自己写的产品替代 前端老兵靠超级个体重启职业人生
胜洪宇是自学编程,靠着一个乔丹的静态网页就成功入行。这在十年前并不鲜见。在那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当口,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人才形成了绝对的虹吸效应,也给很多开发者打开了机会敞口。“赶上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个大的时代红利”,胜洪宇进入一家电商公司,并见证了它从一个初创公司长成了大厂。

跟大厂扩张、市值飙升一起成为头条新闻的,还有幸运的程序员们凭借“福报”实现财富自由、阶层跃升的故事。这是属于“黄金时代”的喧嚣,但这令人艳羡的美事是有限定赏味期的。
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轮大周期,巨头重排交椅座次,普通人也不得不跟着时代大潮起落。
胜洪宇原本的计划是,存好足以支撑生活的养老金就“退休”。但裁员的通知提前抵达了,并没有理会他的准备不充分。
胜洪宇认为,“35 岁危机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个综合了能力、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因素的结果。他回到了老家,开始适应不需要早上 4 点起床的作息。
这时候,之前积累的自媒体阵地成了他向上攀爬的一条绳索。胜洪宇早期就在 B 站发布免费编程课件,积累了 40 万粉丝,并“吹牛”说要做 1000 集视频。中间一度停更,但回乡后他决定重启这个计划。
“离开职场是把双刃剑”,“在 AI 的加持下,试着成为一个超级个体,这方面我反而更有优势了。”

年近 60 依旧在敲代码 连续技术创业者锐评“年龄焦虑”
身为一位在 49 岁时开启人生第三次技术创业的连续创业者,涛思数据创始人兼 CEO 陶建辉给“35 岁危机”补上了一个来自“老板”的视角。
陶建辉 1994 年赴美留学,原本攻读天体物理专业的他毕业后发现计算机行业更容易就业,于是果断转行。2007 年,观察到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大爆趋势,他选择回国创业。
创业之路有甜有苦,但作为一个程序员,他的几次创业都可以从自己写代码把想法变成 Demo 开始。这是技术人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他多年保持编程习惯的好处之一。
也是因此,他并不认同所谓的“35 岁危机”,认为年龄不是技术能力的影响因素。“我们公司有 50 岁的程序员,只要他能干,而且他有经验。”
但他也同时提出,对于任何人来说,持续学习的能力都是职场必备的。“你不能拿着十年前学的东西就想一直工作下去,你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事实上,35 岁焦虑不仅存在于程序员行业,而是各行各业共同面对的课题。在陶建辉看来,用人单位也要改变。
改变已经在发生中,今年两会,多位代表提案消除 35 岁现象,各类媒体也加入讨论。尤其是随着退休时间的延后,不少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年龄放宽到了 45 岁。

35 岁危机消除 改变任重道远,仍需多方努力
《三十而立,35+ 而已》的两位程序员讲述者,一位“草根”,一位“海龟”,他们都在风云际会的时代,作为才华横溢的人才成了时代红利的宠儿。无数个他们的故事,就构成了大时代中轰轰烈烈的主流叙事。
有长虹贯日之时,也会有萧瑟萎靡之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降本增效加上 AI 热潮,人才需求结构剧变。在职场,35 岁几乎意味着很多事情的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了。
但事实上,职场所要求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不由年龄决定。10 多年的社会和工作经验做底牌,好奇心做筹码,35+ 的人还有很多在牌桌上的施展空间。
并且,在年轻人和社交媒体的解构下,中年、青年的定义已经逐渐脱离了年龄本身。是不是依然保持好奇心和干劲儿,才是判断中坚力量的标准,而非年龄。

想要改变还任重而道远,但至少,这条紧绷的神经如今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这就是值得期待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也不是丝毫不留情面。它带走了一些风景,也一定会留下一些宝物。
流量见顶、AI 爆发,上个时代那种努力就能换取职位和财富上升的确定性不存在了,但也带来了“超级个体”“一人公司”的更多可能性。职场不再是简单的“爬梯模式”,而是打破固有逻辑的多路径发展选择。
时代是时代,变幻莫测,但每个人的“十字路口”,都有一个往前走自会显现的方向。
融云十周年,致敬程序员精神。希望通过《十字路口》系列纪录片,关注属于个人的故事。因为这些,才是大故事的肌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