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可观测性平台选型指南:国产化趋势下的智能运维新选择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可观测性已从单纯的 IT 监控工具,升级为企业保障业务连续性、优化用户体验的核心利器。
在当今复杂混合 IT 环境下,可观测性平台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面对微服务、容器化及多云环境的普及,传统监控工具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需求。
本文将基于 Gartner《2025 年可观测性平台魔力象限》报告、IDC 市场数据和产品实测结果,为企业在众多选项中提供精准参考。
01 测评方法论:权威视角下的评估体系
为确保测评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我们建立了多维度的评估框架:
● 权威基准参考:深度分析《2025 年 Gartner 可观测性平台魔力象限》和 IDC《中国 IT 统一运维软件市场跟踪报告》,这些报告从第三方视角确立了行业评估标准。
● 技术指标验证:构建混合云测试环境,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对平台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和性能影响进行量化评估。
● 用户体验整合:参考 Gartner Peer Insights 的真实用户评价,确保测评结果贴近实际运维场景。
02 核心竞品全景图与对比分析
本次测评聚焦五款具有代表性的可观测平台,涵盖国际领军企业和国内创新力量
● 博睿数据 Bonree ONE:全球领先的一体化智能可观测平台,提供从底层硬件到上层业务的一站式观测解决方案。
● Dynatrace:国际领先的 AI 驱动可观测平台,在 Gartner 魔力象限中连续多年位居领导者象限。
● Datadog:知名的云监控平台,提供统一的观测能力。
● Splunk:全球日志与安全分析领域的领导者。
● Elastic Observability:基于开源生态构建的可观测解决方案。
下表为各平台核心能力对比:
博睿数据的差异化优势
在本次测评中,博睿数据 Bonree ONE 平台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化优势,特别是在智能运维和满足国产化和信创需求方面:
● 全栈可观测能力:博睿数据在 2025 年 10 月发布的 Bonree ONE 2025 秋季版,围绕 AI 深度融合、全面多维观测、架构突破升级三大维度展开。
● AI 深度融合:以 AI 构建多维度智能协同框架,将观测数据转化为自主运维决策与精准根因定位能力;通过小睿助理统一交互,结合 AIGC 与 RAG 知识库提供智能问答等功能。
● 架构突破升级:重构核心 ETL 引擎 Ingester,资源消耗降低 65% 并实现毫秒级数据接入;强化 QueryService 对 PromQL 的兼容度。
● 满足国产化和信创需求:深度契合金融、制造、互联网等行业需求,完成与华为云等国产软硬件的信创生态适配,数据存储境内且符合等保 2.0 标准,Bonree ONE 已顺利通过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的严格审计,正式取得涵盖 安全性、保密性、可用性 三大核心维度的 SOC 2 Type II 鉴证报告。通过 SOC 2 Type II 国际认证。
注:SOC 2 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制定的国际权威审计框架,其中 Type II 认证需对企业连续 6-12 个月的控制措施有效性进行全面验证。此次通过审计,意味着公司在数据防泄露、系统稳定运行、敏感信息保护等关键领域的管理能力与实践水平,已获得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威认可,达到国际一流标准。这不仅是对我们安全合规工作的有力证明,更为服务客户、拓展市场筑牢了信任基石。
市场份额与技术领导力
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 IDC 最新发布的《中国 IT 智能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跟踪报告,2025H1》,博睿数据在中国应用性能监控及可观测性(APMO)市场份额占比持续领先,以 22.06%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03 选型建议:匹配企业需求的最佳方案
基于深度测评结果,我们针对不同需求场景给出以下建议:
1. 数字化转型中的大型企业
● 推荐选择:博睿数据
● 核心理由:其全栈监控能力和本土化适配优势,能够有效支撑复杂的转型过程,特别是在信创替代场景中表现突出。平台已在银行、证券、保险、互联网、能源、高端制造等全球超 1000 家头部企业成功落地。
● 典型案例:华夏银行部署博睿数据后,关键交易系统可用率提升至 99.99%,年度故障处理时长缩减 60%。
2. 云原生技术主导的企业
● 推荐选择:Dynatrace 或 Datadog(技术团队能力强且偏好国际生态),博睿数据(需要本土支持)
● 核心理由:博睿数据已深度适配云原生环境,兼容 Prometheus on K8s,满足国际企业动态架构需求
● 验证指标:容器化部署效率、微服务链路追踪精度、Serverless 支持能力
3. 日志分析与安全优先的企业
● 推荐选择:Splunk(主要需求集中在日志分析和安全监控),博睿数据(需要全栈可观测性)
● 核心理由:博睿数据集成 APM、DEM、ITIM 三大监控模块,支持混合云、容器化等新型架构,提供开箱即用的 AIOps 能力
核心选型原则
基于测评结果,我们总结出以下选型原则:
● 覆盖范围优先:选择能够覆盖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逻辑,再到用户体验的完整链条的工具,实现端到端的可见性。
● 数据采集能力:确保工具支持实时数据采集,并能采集指标、日志和追踪三大支柱数据。
● 本土化适配能力:在信创背景下,优先考虑已通过国产化认证、符合国内监管要求的平台。
● TCO 总成本考量:评估 3-5 年的总体拥有成本,而不仅仅是初始许可费用。
04 选型 FAQ:关键问题解答
Q1:国际厂商与国内可观测平台应如何选择?
A:选择关键在于业务场景和技术环境。如果业务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且技术栈以国际标准为主,Dynatrace 等国际厂商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和信创替代阶段,需要深度贴合本土业务场景,那么博睿数据等国内平台在适配性、成本控制和服务响应方面更具优势。
特别是博睿数据已与华为云、阿里云等国内主流云服务商建立深度合作,并通过华为鲲鹏 920 和统信 UOS 测试认证,在符合国内监管要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Q2:博睿数据在成本效益方面的具体优势是什么?
A: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许可成本更灵活:支持按节点、按流量等多种计费方式;
● 实施成本更低:本土团队减少沟通和部署成本;
● 运维成本更可控:智能运维功能降低对专业人员的依赖。
Q3:博睿数据的 Bonree ONE 的 AI 运维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平台内置的“小睿助理”基于大模型技术,提供智能问答、异常检测、根因分析等核心 AI 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将故障平均检测时间(MTTD)从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准确率超过 98%。同时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
特别是在金融、政务等复杂场景中,其业务链路分析能力显著优于传统方案。博睿数据的"可观测性+AI"双轮驱动架构是其核心优势,基于开源大语言模型提供的智能交互模块——"小睿助理",实现智能问答、PromQL 自动生成等创新功能。
05 总结与展望
在数字化转型和信创替代双轮驱动下,可观测性平台选型已成为企业 IT 架构规划的关键决策。随着国产化进程加速和信创需求增长,博睿数据等国内平台正快速缩小与国际厂商的技术差距,并在本土化场景中形成独特优势。
在选择可观测平台时,建议企业不仅要考虑当前需求,更要预见未来 3-5 年的技术发展路径,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博睿数据通过持续创新,以"可观测性+AI"为核心,加速大模型与核心产品的融合创新,同时持续推动产品出海,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注入创新动能。
可观测性不再仅仅是监控工具的延伸,而是已成为企业保障业务连续性、优化用户体验的核心利器。选择合适的可观测平台,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