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人员违规访问致使 4 万条数据泄露,金融机构如何实现访问可控、数据不裸奔?

【场景还原】某金融科技外包人员未授权访问客户数据库,致使大量敏感信息泄露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为聚焦主业、消解成本、提高效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包服务商处理,如标准化业务操作、软件开发和系统运维等,少数银行等机构甚至将产品与客户辅助营销、信用分析和调查等与银行核心业务具有较高关联度的辅助性操作也陆续外包。
然而,一起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的通报引起了某银行的警觉:
某金融机构外包服务人员在运维系统过程中,未经授权访问并私自存储了客户数据库(其中包含大量客户姓名、身份证号等明文敏感个人信息),并将超 4 万条用户数据放在境外网站售卖,该金融机构因未尽到对客户敏感数据保护责任,引发消费者维权投诉,该机构也被监管通报要求限期整改并面临大额罚单。
这一事件暴露出金融行业科技外包场景下的诸多风险:
外包人员角色复杂,流动性强,权限划分模糊,越权访问风险高;
数据库敏感数据暴露广泛,缺乏统一细粒度的访问策略与动态脱敏机制;
外包人员数据库账号混用、操作留痕不足,责任难以精准溯源;
……
【合规要求】高压监管下,外包业务数据安全治理刻不容缓
近年来,银保监及多地监管通报频频指出“第三方泄露客户信息”“外包人员越权访问”“数据库明文暴露”等问题,要求金融机构压实对外包数据访问的主体责任。监管导向愈发明确:服务可外包,数据安全责任不能外包;数据可共享,访问权限必须最小化;访问可授权,操作过程必须可审计。
目前已有多项监管法规和行业标准,从不同维度对外包业务中的数据安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包括: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第三方合作中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的通知》
《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JR/T 0197-2020)》
上述法规及标准普遍强调,金融机构需对外包服务的风险评估、权限控制、数据脱敏、操作审计、应急响应与安全责任落实等方面建立完善机制,确保外包活动“可控、可查、可追责”。
【痛点聚焦】金融机构外包人员数据访问管控面临的四大挑战
原点安全通过与多家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归纳出金融机构外包人员数据权限管控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
01 数据库共享账号滥用,专人专户难落地
超 70% 的金融机构因运维成本问题,采用多人共用高权限数据库账号(如 1 个账号供 50+ 外包人员使用),账号创建与回收依赖人工手动操作,权限配置粗放,无法实现“一人一账号一权限”的最小授权原则。导致账号凭证泄露风险高,且操作日志仅记录账号 ID,无法关联具体外包人员身份,数据泄露后责任难以追溯。
02 非授权访问频发,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共享账号的高权限导致外包人员(含离职未回收账号者)可越权访问非工作必需数据,且缺乏实时访问策略管控(如非工作时段访问无限制)。敏感数据过度暴露于非授权人员,存在“内鬼”主动泄露或误操作导致的数据外流风险,无法满足金融监管部门要求的“必需知道、最小权限”原则。
03 高危操作行为不可控,数据损毁风险剧增
传统工具仅记录操作日志,难以识别“批量导出敏感数据”“执行 DROP/TRUNCATE 高危指令”等风险行为,对外包人员的误操作、恶意操作缺乏即时阻断能力。关键业务数据可能因高危操作永久丢失(如误删核心交易表),或因性能消耗操作(如全表扫描)导致数据库瘫痪,造成难以挽救的业务数据损毁风险。
04 安全审计能力断层,合规追溯难落地
堡垒机录屏审计与数据库日志割裂,缺乏“人员身份—操作语句—敏感字段”的全链路关联(如仅记录 IP 地址访问某表,无法定位具体外包人员及操作意图),且敏感数据字段无标记,检索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外包活动全流程可追溯”的要求,在监管检查时易因“审计要素缺失”被判定为不合规,面临罚款风险。
【原点方案】应对金融外包数据访问风险,建立体系化、可视化、可审计的安全管控机制
面对高频曝光的外包数据访问风险事件与日趋严苛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可管、可控、可溯”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覆盖从身份认证到访问授权、从动态脱敏到高危行为阻断、从全链路审计到持续风险监测的全流程能力。
原点安全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uDSP)以“数据库访问安全层”创新技术为基础,能够逻辑部署于外包人员常用的数据库工具与数据库之间,无需改造原有业务系统和访问习惯,即可在多个关键环节实现对外包访问行为的精细化管理与风险防控。
数据库共享账户治理,实现数据库访问“专人专户”
基于数据库访问用户认证代理技术,平台为每位外包人员创建专属代理账号和访问凭据,无需暴露数据库的真实账号和访问凭据;
无需改造原有数据库访问工具,不改变数据库访问人员的使用习惯;
实现“身份唯一、权限独立、操作可追溯”,杜绝共享账号带来的滥权与不可追责问题。
多角色权限精细化管控,按需授予最小权限
外包人员通过统一身份接入系统,按岗位职责自动匹配数据库访问权限;
支持表级、字段级、行级权限配置,杜绝“一把钥匙开所有门”;
可设置时效性授权、只读/脱敏查询等操作边界,确保访问行为合规、权限最小化。
权限申请自助透明,打通外包授权流程
内置数据门户让访问者可视化查看数据权限、权限有效期,并在线发起授权申请;
支持与金融机构现有审批系统集成,实现审批即授权、策略自动下发,提升权限管理效率;
有效降低人为误配风险,保障授权过程合规透明、可回溯。
数据库动态脱敏 + 透明加密,防止敏感信息明文暴露
针对外包人员访问行为配置“查询即脱敏”,按字段级别实现访问过程的动态脱敏;
脱敏策略可按用户身份、来源系统、访问时间等多维度灵活定义;
数据库支持字段级透明加解密,提供代理网关和数据保护插件两种使用模式,无需改造业务应用系统。
识别并阻断外包人员高风险操作,防止越权与误删
外包人员操作数据库时,平台可深度解析 SQL 指令,精准识别如批量导出、异常查询、非授权时间登录等高危行为;
支持对 DROP/TRUNCATE 等敏感操作设置拦截策略,防止误删或恶意破坏数据库;
内置威胁防护引擎,实时检测并防御 300+ 类 SQL 注入与数据库漏洞攻击;
一旦识别违规操作,系统可按预设策略自动告警、阻断或触发审批,第一时间止损,避免问题扩大。
全链路审计与风险监测,责任可追、风险可视
自动记录外包人员从身份接入、访问路径、操作行为到敏感字段访问的完整轨迹,构建“人员—账号—数据”的动态关联关系;
支持通过交互式可视化视图展示数据访问链路,包括访问时间、频次、数据位置等关键信息,提升审计效率与排查直观性;
实时对敏感数据访问行为进行监测与告警,辅助发现越权、频繁访问等潜在风险;
支持接入外部数据库审计日志与多云数据源,统一归集外包访问行为,满足金融监管对“从人员到操作”的全流程可审查要求。
【小结】从“事后查”到“事前防”,筑牢金融外包数据安全防线
在合规趋严、外包规模扩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正面临数据访问安全管控的新挑战,尤其是在外包人员多角色、强权限、操作不可控的现实场景下,数据泄露和合规风险显著上升。传统的账号管理与日志审计手段,已难以满足对最小权限、可视可控、责任可追的监管要求。
原点安全一体化数据安全平台(uDSP)从实际业务痛点出发,聚焦实名制访问控制、精细化权限划分、动态脱敏、透明加密、高危行为阻断与全链路审计等关键环节,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体化的数据安全管理建设方案,实现金融科技外包数据使用过程精细化治理能力。在“服务可外包,责任不外包”的监管共识下,uDSP 平台可帮助金融机构稳步提升对外包访问行为的感知、控制与溯源能力,既守住敏感数据安全底线,也为未来合规检查和安全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