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云十周年纪录片《十字路口》之《妳很了不起》,看到焦虑的本质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你会做什么?
这个话题几度冲上各个社交媒体的热榜,“孔乙己的长衫”像是一个隐喻——它代表着学历、体面、社会期待,也是某种无形的枷锁。
不谈它背后复杂的就业等社会话题,大厂程序员转行滑雪教练的璇子至少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一部分——面对社会潜移默化认为对的人生标准模板,我们是不是可以另起一个格式?
同为 90 后,同样是大厂女程序员,潘娟则因为创业必须面对另一个也相当烦人的命题:年轻是不是就等于不那么靠谱?漂亮是不是就显得不够专业?当一些简单粗暴的标签裹着刻板印象和偏见砸向你,你要如何反击?
#融云十周年(戳👉融云十周年专题网站),致敬程序员精神。纪录片《十字路口》第二期《妳很了不起》,前大厂程序员、现全职滑雪教练璇子,某宇宙厂 AI 产品总监潘娟共同讲述——
离开“轨道”,不被社会时钟和他人期待影响,自主选择并为之负责的人是“无所不能”的。
大厂裸辞做滑雪教练
不迎合他人期待的人生就不优秀吗?
璇子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 985/211,出国留学,毕业进入炙手可热的大厂……
她坦言上学期间保持排名靠前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因为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好成绩,于是付出更多努力来达成。
毕业后,璇子经辗转多个大厂“搬砖”,长工时、长通勤让她很难有自己的时间。
滑雪偶然进入她的世界,让她感受到了自由和速度的快乐,并且在上瘾般不断练习中达到了专业水准。当大厂加班到身体吃不消,她选择裸辞,成了一名全职的滑雪教练。
有很多反对的声音,首先就来自父母。“书读得那么多,工作经验那么好,当滑雪教练浪费之前的时间,不如初中毕业就去。”
并且,赛道虽然变了,质疑声却没跟丢。“当程序员被质疑能力,当滑雪教练被质疑体力。”
当集体认同深入骨血,每个人都可能一不小心成为被标准化叙事裁决的对象。面对这一切,璇子选择“听自己的”。

同时,用努力和成绩来说话。

为给人「干练」印象剪去长发
如何找回被标签淹没的个体复杂性?
潘娟是另一种“脱离轨道”,原本在升职加薪的路上走得好好的。她中途选择了创业,“按部就班也挺好,但那是别人的剧本,不是我的。”
但也因此,她进入了新的困局。90 后 CTO、女性创业者,这些高度压缩的标签一度成为她的负担。害怕人们透过这些标签锚定的不仅仅是天才特质,还有一些影影绰绰的不对劲——年轻是不是就有点不靠谱?漂亮是不是总显得不那么专业?
于是她为了“干练”的形象剪去长发、保持素颜,甚至调整自己的谈吐、着装……

为了摆脱不想要的标签,我们可能都会陷入自证陷阱。然后砍掉枝桠,把自己塞进别人的标准里。但简单粗暴的标签完全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更不足以概括充满复杂性的个体。
潘娟一直是不服输的性格,创业前曾在一次晋升评审中遭遇“暴击”。“前面的男性程序员并没有被问这么多,到我就问得特别细、特别多。”这让她感到自尊受挫,而一向认为“如果有人是 Top,那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的她决定做得更多。“如果做 100 分你看不到,那我就做 120 好了。”
所以,她习惯了用更严格、更高的标准对待自己,来回应外界嘈杂的声音,以至于创业期间压力大到在健身房痛哭、夜里做噩梦。
为了缓解压力,她爱上了拳击。这个爱好也激发出她身上的“好战因子”,并让她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释放“攻击性”。

离开集体认同的轨道
并不会成为问题
无论是对雪道,还是对专业技术和职业高度的追求,潘娟和璇子的选择,都是循规蹈矩里长不出来的。
事实上,卷绩点力争“世俗意义”的上游,赶进度确保不被“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落下,都是当前的我们几乎共同面对的焦虑。痛苦就源于既想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又被各种不受控的评价体系困住。
在已经写好关键参数的生存模式里,在看不见真面目的社会时钟里,我们害怕落后于他人,偏离轨道。但内心深处,我们也都期待脱离世俗单一价值的生活方式,追求普世价值观之外的自我。
于是,那些忠于自我,按着自己的节奏生长,做自己生活执笔者并为之负责的人,总是闪闪发光的。
他们的存在也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给了所有人不活在别人期待里的自由。偏离所谓主流赛道,不迎合他人的期待,并不会成为“问题”,也不意味着不优秀。
当璇子自由地在各种复杂地形滑行,那份快乐、成就感和无所不能的自己才是更真实的“优秀人生”;当潘娟说“天王老子来了我也得睡好”,“我还要创造更多的标签”,那种不被别人的评价体系框住的自信才是“该有的样子”。


从“应该怎样“到“想要怎样”,拿回人生的定义权,寻找真实的支点,宏大的焦虑会一点点地被具体的汗水和雀跃稀释。

时代是时代,变幻莫测,但每个人的人生“应该”如何,都是主观的,没有标准答案。
融云十周年,致敬程序员精神。希望通过《十字路口》系列纪录片,关注属于个人的故事。因为这些,才是大故事的肌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