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五十年」艰难起步的八十年代
引言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国产数据库一直鲜有关注。国内数据库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如 Oracle、MySQL、SQL Server 等占据。然而,随着国家对自主可控技术的重视和国内企业对数据库需求的增长,国产数据库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近年来,国产数据库行业迎来了显著的发展和密集的动作。
政策扶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国产数据库的发展。例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研发和应用。
技术突破:国内企业在数据库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腾讯云的 TDSQL、阿里云的 PolarDB、华为的 GaussDB 等,这些数据库在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市场认可:国产数据库开始在金融、电信、政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金融整体市场和银行细分市场,腾讯云数据库 TDSQL 斩获“双料”第一!
1977 黄山
自埃德加·弗兰克·科德(E.F.Codd)博士于 1970 年发表关系型数据库奠基论文 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 以来,已历 54 载。
自 1977 年黄山首届中国数据库学术年会以来,已历 47 载。
四十七年以来,中国数据库学术年会(NDBC)举办了四十余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国数据库产业也已经迈入了不惑之年
从首届黄山年会的 50 余人参会规模,到如今千余人济济一堂,中国数据库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 20 倍的数字所能量度的。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数据库作为 IT 领域的“活化石”,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中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面对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洪流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数据管理帝国?让我们跟随腾讯云 TVP 纪录片《中国数据库的前世今生》,一同探讨国产数据库的崛起之路。
艰难起步
上世纪 80 年代, 国产数据库技术几乎处于一片荒芜状态。那是一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能够接触到计算机的,都是行业翘楚。放到现如今,这些位前辈的照片贴在服务器上,大家都得膜拜“祖师爷”。
1978 年, 时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首任系主任萨师煊教授第一次将“数据库”
这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彼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坐在下面也产生了相同的疑问:数据库是个啥?
在那是个电视机都还没有被广泛普及的年代,数据库这样高深的互联网技术如同空中楼阁一般遥不可及。
萨师煊教授当时在授课时,也无法通过生动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只能借助人大少数的几台电脑和美国科学家有关数据库的论文来教学。一年后,他将自己的讲稿整理成《数据库系统简介》和《数据库方法》,发表在《电子计算机参考资料》上。我国才有了最早的数据库领域的学术论文,尽管此时距离关系型数据库之父 E.F. Codd 在美国发表划时代论文《用于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数据模型》已经过去了九年。
开山祖师
1982 年, 萨师煊教授率先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萨师煊教授是国数据库的“开山祖师”,国产数据库领域奠基人,培养了中国数据库的第一代人才。弟子王珊老师从事数据库领域研究近 40 年,创办了 NDBC(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等大型交流平台,并与萨师煊教授合著《数据库系统概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1984 至 1986 年, 王珊老师受美国马里兰大学姚诗斌教授邀请到他那里做访问学者,参与研发“可扩展关系数据库系统 XDB”。
这次国外的学习经历,让她开阔了眼界,也深感我国要发展数据库技术,应该建立自己的研究所。于是,王珊老师给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写了一封信:“……成立研究所确实是当务之急。我们要集中人力,搞一些切实的研究课题,开发真正能与国外竞争的数据库系统、应用生成系统等产品……”王珊老师的建议得到学校的支持。
1987 年, 王珊老师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成立,并担任所长。这一举动具有划时代意义,就此标志着国产数据库征途的正式启航。
1984 年 4 月, 冯裕才编写的《数据库系统基础》教材出版,这本教材让冯裕才前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得以沉淀,也为后面设计和研发数据库系统原型奠定了基础。1988 年,冯裕才带领团队做出了_我国第一个自主版权的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原型 CRDS_,它构建了达梦乃至整个中国数据库的“代码根”,既是达梦数据库日后庞大产品线的起点,也成为达梦核心竞争力的源头。
崭露头角
1989 年, 甲骨文(Oracle)公司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着一个混乱的环境。当时,Oracle 的盗版产品在中关村泛滥成灾,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未经授权的版本。然而,甲骨文的代表冯星君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策略,以比盗版还低的价格迅速收割了这片混乱的市场。
冯星君的这一策略不仅有效地打击了盗版市场,还为甲骨文在中国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对电信行业发展的重视,提出了“九七工程”,甲骨文抓住这一机遇,一举拿下了东三省邮电管理局 5 期工程的大单。
“甲骨文” 这个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实际上它并不是 Oracle 的音译。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是美国 Oracle 公司进驻中国大陆市场时的代理人冯星君为了打开市场而特意抢注的。
冯星君的这一策略非常成功。他将这个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文字的名称,巧妙地赋予了一家美国数据库公司,使其在中国市场迅速获得了认同感和文化共鸣。
直到 1990 年, 东软完成了 OpenBASE 1.0 的开发,并通过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司的技术鉴定,成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版权的商品化数据库管理系统,随后在日本市场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OpenBASE 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版权的商品化数据库管理系统。
先见与积淀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在技术领域曾受制于人,正是始于那一刻。
但当视角缩小到时代浪潮中的个体时,又不得不钦佩萨师煊等前辈们凭借先见之明和不懈努力,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对先进技术的关注。他们抓住一切机会,为国产数据库的未来积蓄力量,即使身处艰难岁月,依旧不曾放弃。这些早期探索和积淀,正是今天中国数据库领域得以蓬勃发展的根基。
这一历程见证了国产数据库从无到有、从稚嫩到强大的转变。如今,国产数据库技术已步入快车道,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前辈们不懈追求与奉献的结果。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不惑】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df56f0daacf5e06909ab8837d】。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