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低代码 VS 全栈开发,2025 年了,程序员到底该如何选择?

作者:优秀
  • 2025-08-04
    广东
  • 本文字数:2504 字

    阅读完需:约 8 分钟

干了十年技术管理,我发现一个真相:工具争论最没意义,谁用、怎么用才决定价值。


这些年,软件开发领域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前脚还在讨论瀑布开发、Scrum 开发敏捷转型,后脚低代码的浪潮就拍到了眼前。总有人问:低代码会不会取代程序员?全栈开发还值不值得学?作为经历过几轮技术变迁的老兵,我想说: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技术路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今天,我们就深入浅出的跟大家聊聊:到底什么是低代码?什么又是全栈开发?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该如何选?



1、什么是低代码开发?


低代码开发,本质上是一种 “开发者解放工具”。它通过可视化拖拽、预置模块组合、少量配置化脚本的方式,让应用搭建过程像搭积木一样简单。你不用再一行行敲代码实现表单验证、数据关联,因为平台已经把这些通用功能做成了可复用的组件。


这种模式下,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边界被大幅模糊。市场部的同事可以用低代码平台搭建客户跟进系统,HR 能自己配置招聘流程功能,而 IT 开发人员则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底层架构和复杂逻辑(如系统集成)。它的核心价值不是 “消灭代码”,而是 “只写必要的代码”,让应用交付效率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



2、什么是全栈开发?


全栈开发是技术领域的 “多面手能力模型”。一个合格的全栈开发者,既要能驾驭前端的 React、Vue 等框架实现流畅交互,又要精通后端的 Java、Python、C++ 等语言构建业务逻辑,还得懂数据库设计、服务器部署、API 接口调试,甚至还要能搞定简单的 UI 设计和性能优化。


如果非要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形容的话:就好比是建房子,需要一个能从地基打到屋顶的建筑大师,对产品开发的全流程有完整掌控力。在小型团队里,全栈开发者能独当一面完成整个产品落地;在大型团队中,他们能成为前后端协作的桥梁,快速定位跨领域问题。全栈的核心不是 “什么都学一点”,而是 “在技术栈的每个环节都达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这种能力往往需要多年项目经验的沉淀。



3、为什么这两年低代码越来越火了?


低代码为啥火,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之前的文章有详细讲过。这里我就简单带过一下。


自始至终,低代码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具体缘由如下:


(1)人才缺口倒逼

据工信部数据,我国软件人才缺口常年保持在百万级,中小企业想招到能快速开发内部系统的工程师难上加难。低代码让业务人员能 “自给自足”,相当于为企业打造了一支 “平民开发队”。


(2)业务迭代压力

现在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快速试错,传统开发模式从需求确认到上线可能需要数月,而低代码能把周期压缩到几周甚至几天。犹记得 2021 年底的时候,西安某公司用织信低代码平台,3 天就搭建出疫情期间的社区防疫登记系统,这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3)成本结构优化

一套定制化 CRM 系统,传统开发可能需要几十万投入,而用低代码平台,可能几万元的 license 费加少量定制开发就能搞定。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特别在 2 年前的疫情期间,尤为加速了这一进程——当时远程办公成为常态,企业对快速搭建协作工具、数据追踪系统的需求井喷,而低代码恰好填补了这个缺口。


也算是赶趟了。低代码就是在那几年才爆火起来的。


4、低代码开发与全栈开发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区别,本质上是 “工具化思维” 与 “系统化思维” 的差异。


(1)从能力要求看:

低代码开发者更像 “模块装配师”,需要懂业务逻辑和平台规则,但不必深究底层技术;全栈开发者则是 “系统架构师”,必须理解技术栈的每一层原理,能从零构建系统。


(2)从应用场景看:

低代码适合标准化程度高、逻辑相对简单的场景,比如审批流程、数据填报、简单的客户管理;全栈开发则擅长复杂业务系统,比如高并发的电商平台、涉及复杂算法的金融系统。


(3)从控制权看:

低代码受限于平台能力,当需要实现平台未预置的功能时,可能会遇到 “天花板”;全栈开发则拥有完全控制权,可以根据需求定制任何功能,但代价是开发周期更长。


而它们的联系也很紧密:

低代码平台本身就是全栈开发的产物,没有全栈工程师构建底层框架,就没有低代码的易用性;同时,复杂的低代码应用往往需要全栈开发者进行二次开发,比如编写自定义组件、对接第三方系统,二者形成了 “平台 + 专家” 的互补关系。



5、全栈开发还值得坚持吗?


在低代码快速普及的今天,全栈开发不仅值得坚持,反而更具战略价值。


低代码解决的是 “效率问题”,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 “独特性问题” 上——那些高精尖的专业化系统,是低代码平台目前难以触及到的领域,而这正是全栈开发者的主场。


譬如,我们楼下有一家做金融科技公司的实践就很具有代表性:他们前两年采用织信这类低代码平台,搭建的大多都是常规类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客户管理、项目管理、员工管理、数据大屏等),而让全栈团队专注于核心的风控模型和交易系统开发。这种分工既保证了效率,又守住了技术壁垒。


对个人而言,全栈能力意味着更宽的护城河——你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理解工具的原理,甚至有能力改进工具。



6、低代码 VS 全栈开发,程序员应该怎么选?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你自己的职业定位里。


如果你是职场新人,不妨从低代码入手。它能帮你快速理解 “什么是应用开发”,在实践中掌握业务逻辑梳理、流程设计等底层能力,这些经验对未来深入技术领域大有裨益。但也要警惕,不要对低代码产生过高的依赖,也不要满足于拖拽组件,而是要主动探究平台背后的技术原理。


如果你的目标是 IT 技术专家或架构师,全栈能力是绕不开的必修课。你需要系统学习前后端技术栈,在真实项目中积累问题解决经验,理解从需求到上线的全流程逻辑。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能让你拥有 “看透系统本质” 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反而更保值。


对于大多数在职开发者,理想的状态是 “全栈为体,低代码为用”—— 以全栈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把低代码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比如用低代码快速验证原型,再用全栈技术实现产品化;或者在维护既有系统时,用低代码开发辅助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从来没有非此即彼的选择,真正的高手,总是能让不同的技术工具为自己所用。低代码和全栈,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两种武器,前者让你跑得更快,后者让你走得更远。


用户头像

优秀

关注

低代码,我来啦~ 2021-01-27 加入

分享姿势总是和别人不太一样。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低代码 VS 全栈开发,2025年了,程序员到底该如何选择?_低代码_优秀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