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前端面试那些题

作者:loveX001
  • 2022-11-02
    浙江
  • 本文字数:24487 字

    阅读完需:约 80 分钟

对对象与数组的解构的理解

解构是 ES6 提供的一种新的提取数据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从对象或数组里有针对性地拿到想要的数值。 1)数组的解构 在解构数组时,以元素的位置为匹配条件来提取想要的数据的:


const [a, b, c] = [1, 2, 3]
复制代码


最终,a、b、c 分别被赋予了数组第 0、1、2 个索引位的值:


数组里的 0、1、2 索引位的元素值,精准地被映射到了左侧的第 0、1、2 个变量里去,这就是数组解构的工作模式。还可以通过给左侧变量数组设置空占位的方式,实现对数组中某几个元素的精准提取:


const [a,,c] = [1,2,3]
复制代码


通过把中间位留空,可以顺利地把数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的值赋给 a、c 两个变量:


2)对象的解构 对象解构比数组结构稍微复杂一些,也更显强大。在解构对象时,是以属性的名称为匹配条件,来提取想要的数据的。现在定义一个对象:


const stu = {  name: 'Bob',  age: 24}
复制代码


假如想要解构它的两个自有属性,可以这样:


const { name, age } = stu
复制代码


这样就得到了 name 和 age 两个和 stu 平级的变量:


注意,对象解构严格以属性名作为定位依据,所以就算调换了 name 和 age 的位置,结果也是一样的:


const { age, name } = stu
复制代码

Iterator 迭代器

Iterator(迭代器)是一种接口,也可以说是一种规范。为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任何数据结构只要部署Iterator接口,就可以完成遍历操作(即依次处理该数据结构的所有成员)。


Iterator 语法:


const obj = {    [Symbol.iterator]:function(){}}
复制代码


[Symbol.iterator] 属性名是固定的写法,只要拥有了该属性的对象,就能够用迭代器的方式进行遍历。


  • 迭代器的遍历方法是首先获得一个迭代器的指针,初始时该指针指向第一条数据之前,接着通过调用 next 方法,改变指针的指向,让其指向下一条数据

  • 每一次的 next 都会返回一个对象,该对象有两个属性

  • value 代表想要获取的数据

  • done 布尔值,false 表示当前指针指向的数据有值,true 表示遍历已经结束


Iterator 的作用有三个:


  • 创建一个指针对象,指向当前数据结构的起始位置。也就是说,遍历器对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指针对象。

  • 第一次调用指针对象的 next 方法,可以将指针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一个成员。

  • 第二次调用指针对象的 next 方法,指针就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二个成员。

  • 不断调用指针对象的 next 方法,直到它指向数据结构的结束位置。


每一次调用 next 方法,都会返回数据结构的当前成员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返回一个包含 value 和 done 两个属性的对象。其中,value 属性是当前成员的值,done 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遍历是否结束。


let arr = [{num:1},2,3]let it = arr[Symbol.iterator]() // 获取数组中的迭代器console.log(it.next())  // { value: Object { num: 1 }, done: false }console.log(it.next())  // { value: 2, done: false }console.log(it.next())  // { value: 3, done: false }console.log(it.next())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复制代码


对象没有布局 Iterator 接口,无法使用for of 遍历。下面使得对象具备 Iterator 接口


  • 一个数据结构只要有 Symbol.iterator 属性,就可以认为是“可遍历的”

  • 原型部署了 Iterator 接口的数据结构有三种,具体包含四种,分别是数组,类似数组的对象,Set 和 Map 结构


为什么对象(Object)没有部署 Iterator 接口呢?


  • 一是因为对象的哪个属性先遍历,哪个属性后遍历是不确定的,需要开发者手动指定。然而遍历遍历器是一种线性处理,对于非线性的数据结构,部署遍历器接口,就等于要部署一种线性转换

  • 对对象部署Iterator接口并不是很必要,因为Map弥补了它的缺陷,又正好有Iteraotr接口


let obj = {    id: '123',    name: '张三',    age: 18,    gender: '男',    hobbie: '睡觉'}
obj[Symbol.iterator] = function () { let keyArr = Object.keys(obj) let index = 0 return { next() { return index < keyArr.length ? { value: { key: keyArr[index], val: obj[keyArr[index++]] } } : { done: true } } }}
for (let key of obj) { console.log(key)}
复制代码


介绍 plugin

插件系统是 Webpack 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编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Webpack 会触发许多事件钩子,Plugin 可以监听这些事件,根据需求在相应的时间点对打包内容进行定向的修改。


一个最简单的 plugin 是这样的:


class Plugin{      // 注册插件时,会调用 apply 方法      // apply 方法接收 compiler 对象      // 通过 compiler 上提供的 Api,可以对事件进行监听,执行相应的操作      apply(compiler){          // compilation 是监听每次编译循环          // 每次文件变化,都会生成新的 compilation 对象并触发该事件        compiler.plugin('compilation',function(compilation) {})      }}
复制代码


注册插件:


// webpack.config.jsmodule.export = {    plugins:[        new Plugin(options),    ]}
复制代码


事件流机制:


Webpack 就像工厂中的一条产品流水线。原材料经过 Loader 与 Plugin 的一道道处理,最后输出结果。


  • 通过链式调用,按顺序串起一个个 Loader;

  • 通过事件流机制,让 Plugin 可以插入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步骤中;


Webpack 事件流编程范式的核心是基础类 Tapable,是一种 观察者模式 的实现事件的订阅与广播:


const { SyncHook } = require("tapable")
const hook = new SyncHook(['arg'])
// 订阅hook.tap('event', (arg) => { // 'event-hook' console.log(arg)})
// 广播hook.call('event-hook')
复制代码


Webpack 中两个最重要的类 CompilerCompilation 便是继承于 Tapable,也拥有这样的事件流机制。


  • Compiler :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Webpack 实例,它包含了当前 Webpack 中的所有配置信息,如 options, loaders, plugins 等信息,全局唯一,只在启动时完成初始化创建,随着生命周期逐一传递;

  • Compilation: 可以称为 编译实例。当监听到文件发生改变时,Webpack 会创建一个新的 Compilation 对象,开始一次新的编译。它包含了当前的输入资源,输出资源,变化的文件等,同时通过它提供的 api,可以监听每次编译过程中触发的事件钩子;

  • 区别:

  • Compiler 全局唯一,且从启动生存到结束;

  • Compilation对应每次编译,每轮编译循环均会重新创建;

  • 常用 Plugin:

  • UglifyJsPlugin: 压缩、混淆代码;

  • CommonsChunkPlugin: 代码分割;

  • ProvidePlugin: 自动加载模块;

  • html-webpack-plugin: 加载 html 文件,并引入 css / js 文件;

  • 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 mini-css-extract-plugin: 抽离样式,生成 css 文件; DefinePlugin: 定义全局变量;

  • optimize-css-assets-webpack-plugin: CSS 代码去重;

  • webpack-bundle-analyzer: 代码分析;

  • compression-webpack-plugin: 使用 gzip 压缩 js 和 css;

  • happypack: 使用多进程,加速代码构建;

  • EnvironmentPlugin: 定义环境变量;

  • 调用插件 apply 函数传入 compiler 对象

  • 通过 compiler 对象监听事件


loader 和 plugin 有什么区别?


webapck 默认只能打包 JS 和 JOSN 模块,要打包其它模块,需要借助 loader,loader 就可以让模块中的内容转化成 webpack 或其它 laoder 可以识别的内容。


  • loader就是模块转换化,或叫加载器。不同的文件,需要不同的loader来处理。

  • plugin是插件,可以参与到整个 webpack 打包的流程中,不同的插件,在合适的时机,可以做不同的事件。


webpack 中都有哪些插件,这些插件有什么作用?


  • html-webpack-plugin 自动创建一个 HTML 文件,并把打包好的 JS 插入到 HTML 文件中

  • clean-webpack-plugin 在每一次打包之前,删除整个输出文件夹下所有的内容

  • mini-css-extrcat-plugin 抽离 CSS 代码,放到一个单独的文件中

  • optimize-css-assets-plugin 压缩 css

渲染机制

1. 浏览器如何渲染网页


概述:浏览器渲染一共有五步


  1. 处理 HTML 并构建 DOM 树。

  2. 处理 CSS构建 CSSOM 树。

  3. DOMCSSOM 合并成一个渲染树。

  4. 根据渲染树来布局,计算每个节点的位置。

  5. 调用 GPU 绘制,合成图层,显示在屏幕上


第四步和第五步是最耗时的部分,这两步合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渲染


具体如下图过程如下图所示




渲染


  • 网页生成的时候,至少会渲染一次

  • 在用户访问的过程中,还会不断重新渲染


重新渲染需要重复之前的第四步(重新生成布局)+第五步(重新绘制)或者只有第五个步(重新绘制)


  • 在构建 CSSOM 树时,会阻塞渲染,直至 CSSOM树构建完成。并且构建 CSSOM 树是一个十分消耗性能的过程,所以应该尽量保证层级扁平,减少过度层叠,越是具体的 CSS 选择器,执行速度越慢

  • HTML 解析到 script 标签时,会暂停构建 DOM,完成后才会从暂停的地方重新开始。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首屏渲染的越快,就越不应该在首屏就加载 JS 文件。并且CSS也会影响 JS 的执行,只有当解析完样式表才会执行 JS,所以也可以认为这种情况下,CSS 也会暂停构建 DOM


2. 浏览器渲染五个阶段


2.1 第一步:解析 HTML 标签,构建 DOM 树


在这个阶段,引擎开始解析html,解析出来的结果会成为一棵domdom的目的至少有2


  • 作为下个阶段渲染树状图的输入

  • 成为网页和脚本的交互界面。(最常用的就是getElementById等等)


当解析器到达 script 标签的时候,发生下面四件事情


  1. html解析器停止解析,

  2. 如果是外部脚本,就从外部网络获取脚本代码

  3. 将控制权交给js引擎,执行js代码

  4. 恢复html解析器的控制权


由此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 1


  • 由于<script>标签是阻塞解析的,将脚本放在网页尾部会加速代码渲染。

  • deferasync属性也能有助于加载外部脚本。

  • defer使得脚本会在dom完整构建之后执行;

  • async标签使得脚本只有在完全available才执行,并且是以非阻塞的方式进行的


2.2 第二步:解析 CSS 标签,构建 CSSOM 树


  • 我们已经看到html解析器碰到脚本后会做的事情,接下来我们看下html解析器碰到样式表会发生的情况

  • js会阻塞解析,因为它会修改文档(document)。css不会修改文档的结构,如果这样的话,似乎看起来css样式不会阻塞浏览器html解析。但是事实上 css样式表是阻塞的。阻塞是指当cssom树建立好之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解析渲染


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轻 cssom 带来的影响


  • script脚本放在页面底部

  • 尽可能快的加载css样式表

  • 将样式表按照media typemedia query区分,这样有助于我们将css资源标记成非阻塞渲染的资源。

  • 非阻塞的资源还是会被浏览器下载,只是优先级较低


2.3 第三步:把 DOM 和 CSSOM 组合成渲染树(render tree)



2.4 第四步:在渲染树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计算每个节点的几何结构


布局(layout):定位坐标和大小,是否换行,各种position, overflow, z-index属性


2.5 调用 GPU 绘制,合成图层,显示在屏幕上


将渲染树的各个节点绘制到屏幕上,这一步被称为绘制painting


3. 渲染优化相关


3.1 Load 和 DOMContentLoaded 区别


  • Load 事件触发代表页面中的 DOMCSSJS,图片已经全部加载完毕。

  • DOMContentLoaded 事件触发代表初始的 HTML 被完全加载和解析,不需要等待 CSSJS,图片加载


3.2 图层


一般来说,可以把普通文档流看成一个图层。特定的属性可以生成一个新的图层。不同的图层渲染互不影响,所以对于某些频繁需要渲染的建议单独生成一个新图层,提高性能。但也不能生成过多的图层,会引起反作用。


通过以下几个常用属性可以生成新图层


  • 3D 变换:translate3dtranslateZ

  • will-change

  • videoiframe 标签

  • 通过动画实现的 opacity 动画转换

  • position: fixed


3.3 重绘(Repaint)和回流(Reflow)


重绘和回流是渲染步骤中的一小节,但是这两个步骤对于性能影响很大


  • 重绘是当节点需要更改外观而不会影响布局的,比如改变 color 就叫称为重绘

  • 回流是布局或者几何属性需要改变就称为回流。


回流必定会发生重绘,重绘不一定会引发回流。回流所需的成本比重绘高的多,改变深层次的节点很可能导致父节点的一系列回流


以下几个动作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


  • 改变 window 大小

  • 改变字体

  • 添加或删除样式

  • 文字改变

  • 定位或者浮动

  • 盒模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重绘和回流其实和 Event loop 有关


  • Event loop 执行完Microtasks 后,会判断 document 是否需要更新。因为浏览器是 60Hz 的刷新率,每 16ms 才会更新一次。

  • 然后判断是否有 resize 或者 scroll ,有的话会去触发事件,所以 resizescroll 事件也是至少 16ms才会触发一次,并且自带节流功能。

  • 判断是否触发了 media query

  • 更新动画并且发送事件

  • 判断是否有全屏操作事件

  • 执行 requestAnimationFrame 回调

  • 执行 IntersectionObserver 回调,该方法用于判断元素是否可见,可以用于懒加载上,但是兼容性不好

  • 更新界面

  • 以上就是一帧中可能会做的事情。如果在一帧中有空闲时间,就会去执行 requestIdleCallback 回调


常见的引起重绘的属性


  • color

  • border-style

  • visibility

  • background

  • text-decoration

  • background-image

  • background-position

  • background-repeat

  • outline-color

  • outline

  • outline-style

  • border-radius

  • outline-width

  • box-shadow

  • background-size


3.4 常见引起回流属性和方法


任何会改变元素几何信息(元素的位置和尺寸大小)的操作,都会触发重排,下面列一些栗子


  • 添加或者删除可见的DOM元素;

  • 元素尺寸改变——边距、填充、边框、宽度和高度

  • 内容变化,比如用户在input框中输入文字

  • 浏览器窗口尺寸改变——resize事件发生时

  • 计算 offsetWidthoffsetHeight 属性

  • 设置 style 属性的值


回流影响的范围


由于浏览器渲染界面是基于流失布局模型的,所以触发重排时会对周围 DOM 重新排列,影响的范围有两种


  • 全局范围:从根节点html开始对整个渲染树进行重新布局。

  • 局部范围:对渲染树的某部分或某一个渲染对象进行重新布局


全局范围回流


<body>  <div class="hello">    <h4>hello</h4>    <p><strong>Name:</strong>BDing</p>    <h5>male</h5>    <ol>      <li>coding</li>      <li>loving</li>    </ol>  </div></body>
复制代码


p节点上发生reflow时,hellobody也会重新渲染,甚至h5ol都会收到影响


局部范围回流


用局部布局来解释这种现象:把一个dom的宽高之类的几何信息定死,然后在dom内部触发重排,就只会重新渲染该dom内部的元素,而不会影响到外界


3.5 减少重绘和回流


使用 translate 替代 top


<div class="test"></div><style>    .tes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10px;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 red;    }</style><script>    setTimeout(() => {        // 引起回流        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top = '100px'    }, 1000)</script>
复制代码


  • 使用 visibility 替换 display: none ,因为前者只会引起重绘,后者会引发回流(改变了布局)

  • DOM 离线后修改,比如:先把 DOMdisplay:none (有一次 Reflow),然后你修改100次,然后再把它显示出来

  • 不要把 DOM 结点的属性值放在一个循环里当成循环里的变量


for(let i = 0; i < 1000; i++) {    // 获取 offsetTop 会导致回流,因为需要去获取正确的值    console.log(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offsetTop)}
复制代码


  • 不要使用 table 布局,可能很小的一个小改动会造成整个 table 的重新布局

  • 动画实现的速度的选择,动画速度越快,回流次数越多,也可以选择使用 requestAnimationFrame

  • CSS选择符从右往左匹配查找,避免 DOM深度过深

  • 将频繁运行的动画变为图层,图层能够阻止该节点回流影响别的元素。比如对于 video标签,浏览器会自动将该节点变为图层。



viewport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 />    // width    设置viewport宽度,为一个正整数,或字符串‘device-width’    // device-width  设备宽度    // height   设置viewport高度,一般设置了宽度,会自动解析出高度,可以不用设置    // initial-scale    默认缩放比例(初始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 minimum-scale    允许用户最小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 maximum-scale    允许用户最大缩放比例,为一个数字,可以带小数    // user-scalable    是否允许手动缩放
复制代码


  • 延伸提问

  • 怎样处理 移动端 1px 被 渲染成 2px问题


局部处理


  • meta标签中的 viewport属性 ,initial-scale 设置为 1

  • rem按照设计稿标准走,外加利用transfromescale(0.5) 缩小一倍即可;


全局处理


  • mate标签中的 viewport属性 ,initial-scale 设置为 0.5

  • rem 按照设计稿标准走即可

DNS 同时使用 TCP 和 UDP 协议?

DNS 占用 53 号端口,同时使用 TCP 和 UDP 协议。 (1)在区域传输的时候使用 TCP 协议


  • 辅域名服务器会定时(一般 3 小时)向主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以便了解数据是否有变动。如有变动,会执行一次区域传送,进行数据同步。区域传送使用 TCP 而不是 UDP,因为数据同步传送的数据量比一个请求应答的数据量要多得多。

  • TCP 是一种可靠连接,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2)在域名解析的时候使用 UDP 协议


  • 客户端向 DNS 服务器查询域名,一般返回的内容都不超过 512 字节,用 UDP 传输即可。不用经过三次握手,这样 DNS 服务器负载更低,响应更快。理论上说,客户端也可以指定向 DNS 服务器查询时用 TCP,但事实上,很多 DNS 服务器进行配置的时候,仅支持 UDP 查询包。

TCP 和 UDP 的概念及特点

TCP 和 UDP 都是传输层协议,他们都属于 TCP/IP 协议族:


(1)UDP


UDP 的全称是用户数据报协议,在网络中它与 TCP 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在 OSI 模型中,在传输层,处于 IP 协议的上一层。UDP 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


它的特点如下:


1)面向无连接


首先 UDP 是不需要和 TCP 一样在发送数据前进行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想发数据就可以开始发送了。并且也只是数据报文的搬运工,不会对数据报文进行任何拆分和拼接操作。


具体来说就是:


  • 在发送端,应用层将数据传递给传输层的 UDP 协议,UDP 只会给数据增加一个 UDP 头标识下是 UDP 协议,然后就传递给网络层了

  • 在接收端,网络层将数据传递给传输层,UDP 只去除 IP 报文头就传递给应用层,不会任何拼接操作


2)有单播,多播,广播的功能


UDP 不止支持一对一的传输方式,同样支持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方式,也就是说 UDP 提供了单播,多播,广播的功能。


3)面向报文


发送方的 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 IP 层。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必须选择合适大小的报文


4)不可靠性


首先不可靠性体现在无连接上,通信都不需要建立连接,想发就发,这样的情况肯定不可靠。


并且收到什么数据就传递什么数据,并且也不会备份数据,发送数据也不会关心对方是否已经正确接收到数据了。


再者网络环境时好时坏,但是 UDP 因为没有拥塞控制,一直会以恒定的速度发送数据。即使网络条件不好,也不会对发送速率进行调整。这样实现的弊端就是在网络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丢包,但是优点也很明显,在某些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比如电话会议)就需要使用 UDP 而不是 TCP。


5)头部开销小,传输数据报文时是很高效的。


UDP 头部包含了以下几个数据:


  • 两个十六位的端口号,分别为源端口(可选字段)和目标端口

  • 整个数据报文的长度

  • 整个数据报文的检验和(IPv4 可选字段),该字段用于发现头部信息和数据中的错误


因此 UDP 的头部开销小,只有 8 字节,相比 TCP 的至少 20 字节要少得多,在传输数据报文时是很高效的。


(2)TCP TCP 的全称是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TCP 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流协议(流就是指不间断的数据结构)。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面向连接


面向连接,是指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两端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方法是“三次握手”,这样能建立可靠的连接。建立连接,是为数据的可靠传输打下了基础。


2)仅支持单播传输


每条 TCP 传输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只能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不支持多播和广播传输方式。


3)面向字节流


TCP 不像 UDP 一样那样一个个报文独立地传输,而是在不保留报文边界的情况下以字节流方式进行传输。


4)可靠传输


对于可靠传输,判断丢包、误码靠的是 TCP 的段编号以及确认号。TCP 为了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就给每个包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


5)提供拥塞控制


当网络出现拥塞的时候,TCP 能够减小向网络注入数据的速率和数量,缓解拥塞。


6)提供全双工通信


TCP 允许通信双方的应用程序在任何时候都能发送数据,因为 TCP 连接的两端都设有缓存,用来临时存放双向通信的数据。当然,TCP 可以立即发送一个数据段,也可以缓存一段时间以便一次发送更多的数据段(最大的数据段大小取决于 MSS)


参考: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模块化

js 中现在比较成熟的有四种模块加载方案:


  • 第一种是 CommonJS 方案,它通过 require 来引入模块,通过 module.exports 定义模块的输出接口。这种模块加载方案是服务器端的解决方案,它是以同步的方式来引入模块的,因为在服务端文件都存储在本地磁盘,所以读取非常快,所以以同步的方式加载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在浏览器端,由于模块的加载是使用网络请求,因此使用异步加载的方式更加合适。

  • 第二种是 AMD 方案,这种方案采用异步加载的方式来加载模块,模块的加载不影响后面语句的执行,所有依赖这个模块的语句都定义在一个回调函数里,等到加载完成后再执行回调函数。require.js 实现了 AMD 规范

  • 第三种是 CMD 方案,这种方案和 AMD 方案都是为了解决异步模块加载的问题,sea.js 实现了 CMD 规范。它和 require.js 的区别在于模块定义时对依赖的处理不同和对依赖模块的执行时机的处理不同。

  • 第四种方案是 ES6 提出的方案,使用 import 和 export 的形式来导入导出模块


在有 Babel 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ES6的模块化


// file a.jsexport function a() {}export function b() {}// file b.jsexport default function() {}
import {a, b} from './a.js'import XXX from './b.js'
复制代码


CommonJS


CommonJsNode 独有的规范,浏览器中使用就需要用到 Browserify解析了。


// a.jsmodule.exports = {    a: 1}// orexports.a = 1
// b.jsvar module = require('./a.js')module.a // -> log 1
复制代码


在上述代码中,module.exportsexports 很容易混淆,让我们来看看大致内部实现


var module = require('./a.js')module.a// 这里其实就是包装了一层立即执行函数,这样就不会污染全局变量了,// 重要的是 module 这里,module 是 Node 独有的一个变量module.exports = {    a: 1}// 基本实现var module = {  exports: {} // exports 就是个空对象}// 这个是为什么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用法相似的原因var exports = module.exportsvar load = function (module) {    // 导出的东西    var a = 1    module.exports = a    return module.exports};
复制代码


再来说说 module.exportsexports,用法其实是相似的,但是不能对 exports 直接赋值,不会有任何效果。


对于 CommonJSES6 中的模块化的两者区别是:


  • 前者支持动态导入,也就是 require(${path}/xx.js),后者目前不支持,但是已有提案,前者是同步导入,因为用于服务端,文件都在本地,同步导入即使卡住主线程影响也不大。

  • 而后者是异步导入,因为用于浏览器,需要下载文件,如果也采用同步导入会对渲染有很大影响

  • 前者在导出时都是值拷贝,就算导出的值变了,导入的值也不会改变,所以如果想更新值,必须重新导入一次。

  • 但是后者采用实时绑定的方式,导入导出的值都指向同一个内存地址,所以导入值会跟随导出值变化

  • 后者会编译成 require/exports 来执行的


AMD


AMD 是由 RequireJS 提出的


AMD 和 CMD 规范的区别?


  • 第一个方面是在模块定义时对依赖的处理不同。AMD 推崇依赖前置,在定义模块的时候就要声明其依赖的模块。而 CMD 推崇就近依赖,只有在用到某个模块的时候再去 require。

  • 第二个方面是对依赖模块的执行时机处理不同。首先 AMD 和 CMD 对于模块的加载方式都是异步加载,不过它们的区别在于模块的执行时机,AMD 在依赖模块加载完成后就直接执行依赖模块,依赖模块的执行顺序和我们书写的顺序不一定一致。而 CMD 在依赖模块加载完成后并不执行,只是下载而已,等到所有的依赖模块都加载好后,进入回调函数逻辑,遇到 require 语句的时候才执行对应的模块,这样模块的执行顺序就和我们书写的顺序保持一致了。


// CMD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var a = require("./a");  a.doSomething();  // 此处略去 100 行  var b = require("./b"); // 依赖可以就近书写  b.doSomething();  // ...});
// AMD 默认推荐define(["./a", "./b"], function(a, b) { // 依赖必须一开始就写好 a.doSomething(); // 此处略去 100 行 b.doSomething(); // ...})
复制代码


  • AMDrequirejs 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产出,提前执行,推崇依赖前置

  • CMDseajs 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产出,延迟执行,推崇依赖就近

  • 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 copy,运行时加载,加载的是一个对象(module.exports 属性),该对象只有在脚本运行完才会生成

  • ES6 Module :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引用,编译时输出接口,ES6模块不是对象,它对外接口只是一种静态定义,在代码静态解析阶段就会生成。


谈谈对模块化开发的理解


  • 我对模块的理解是,一个模块是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的一组方法。在最开始的时候,js 只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所以并没有模块的概念,但随着程序越来越复杂,代码的模块化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 由于函数具有独立作用域的特点,最原始的写法是使用函数来作为模块,几个函数作为一个模块,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全局变量的污染,并且模块间没有联系。

  • 后面提出了对象写法,通过将函数作为一个对象的方法来实现,这样解决了直接使用函数作为模块的一些缺点,但是这种办法会暴露所有的所有的模块成员,外部代码可以修改内部属性的值。

  • 现在最常用的是立即执行函数的写法,通过利用闭包来实现模块私有作用域的建立,同时不会对全局作用域造成污染。

垃圾回收

  • 对于在 JavaScript 中的字符串,对象,数组是没有固定大小的,只有当对他们进行动态分配存储时,解释器就会分配内存来存储这些数据,当 JavaScript 的解释器消耗完系统中所有可用的内存时,就会造成系统崩溃。

  • 内存泄漏,在某些情况下,不再使用到的变量所占用内存没有及时释放,导致程序运行中,内存越占越大,极端情况下可以导致系统崩溃,服务器宕机。

  • JavaScript 有自己的一套垃圾回收机制,JavaScript 的解释器可以检测到什么时候程序不再使用这个对象了(数据),就会把它所占用的内存释放掉。

  • 针对 JavaScript 的来及回收机制有以下两种方法(常用):标记清除,引用计数

  • 标记清除


v8 的垃圾回收机制基于分代回收机制,这个机制又基于世代假说,这个假说有两个特点,一是新生的对象容易早死,另一个是不死的对象会活得更久。基于这个假说,v8 引擎将内存分为了新生代和老生代。


  • 新创建的对象或者只经历过一次的垃圾回收的对象被称为新生代。经历过多次垃圾回收的对象被称为老生代。

  • 新生代被分为 From 和 To 两个空间,To 一般是闲置的。当 From 空间满了的时候会执行 Scavenge 算法进行垃圾回收。当我们执行垃圾回收算法的时候应用逻辑将会停止,等垃圾回收结束后再继续执行。


这个算法分为三步:


  • 首先检查 From 空间的存活对象,如果对象存活则判断对象是否满足晋升到老生代的条件,如果满足条件则晋升到老生代。如果不满足条件则移动 To 空间。

  • 如果对象不存活,则释放对象的空间。

  • 最后将 From 空间和 To 空间角色进行交换。


新生代对象晋升到老生代有两个条件:


  • 第一个是判断是对象否已经经过一次 Scavenge 回收。若经历过,则将对象从 From 空间复制到老生代中;若没有经历,则复制到 To 空间。

  • 第二个是 To 空间的内存使用占比是否超过限制。当对象从 From 空间复制到 To 空间时,若 To 空间使用超过 25%,则对象直接晋升到老生代中。设置 25% 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算法结束后,两个空间结束后会交换位置,如果 To 空间的内存太小,会影响后续的内存分配。


老生代采用了标记清除法和标记压缩法。标记清除法首先会对内存中存活的对象进行标记,标记结束后清除掉那些没有标记的对象。由于标记清除后会造成很多的内存碎片,不便于后面的内存分配。所以了解决内存碎片的问题引入了标记压缩法。


由于在进行垃圾回收的时候会暂停应用的逻辑,对于新生代方法由于内存小,每次停顿的时间不会太长,但对于老生代来说每次垃圾回收的时间长,停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V8 引入了增量标记的方法,将一次停顿进行的过程分为了多步,每次执行完一小步就让运行逻辑执行一会,就这样交替运行

HTTP3

Google 在推 SPDY 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于是就另起炉灶搞了一个基于 UDP 协议的“QUIC”协议,让 HTTP 跑在 QUIC 上而不是 TCP 上。主要特性如下:


  • 实现了类似 TCP 的流量控制、传输可靠性的功能。虽然 UDP 不提供可靠性的传输,但 QUIC 在 UDP 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层来保证数据可靠性传输。它提供了数据包重传、拥塞控制以及其他一些 TCP 中存在的特性

  • 实现了快速握手功能。由于 QUIC 是基于 UDP 的,所以 QUIC 可以实现使用 0-RTT 或者 1-RTT 来建立连接,这意味着 QUIC 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发送和接收数据。

  • 集成了 TLS 加密功能。目前 QUIC 使用的是 TLS1.3,相较于早期版本 TLS1.3 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减少了握手所花费的 RTT 个数。

  • 多路复用,彻底解决 TCP 中队头阻塞的问题。

intanceof 操作符的实现原理及实现

instanceof 运算符用于判断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属性是否出现在对象的原型链中的任何位置。


function myInstanceof(left, right) {  // 获取对象的原型  let proto = Object.getPrototypeOf(left)  // 获取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对象  let prototype = right.prototype; 
// 判断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对象是否在对象的原型链上 while (true) { if (!proto) return false; if (proto === prototype) return true; // 如果没有找到,就继续从其原型上找,Object.getPrototypeOf方法用来获取指定对象的原型 proto = Object.getPrototypeOf(proto); }}
复制代码

escape、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 的区别

  • encodeURI 是对整个 URI 进行转义,将 URI 中的非法字符转换为合法字符,所以对于一些在 URI 中有特殊意义的字符不会进行转义。

  • encodeURIComponent 是对 URI 的组成部分进行转义,所以一些特殊字符也会得到转义。

  • escape 和 encodeURI 的作用相同,不过它们对于 unicode 编码为 0xff 之外字符的时候会有区别,escape 是直接在字符的 unicode 编码前加上 %u,而 encodeURI 首先会将字符转换为 UTF-8 的格式,再在每个字节前加上 %。

上下垂直居中方案

  • 定高:marginposition + margin(负值)

  • 不定高:position + transformflexIFC + vertical-align:middle


/* 定高方案1 */.center {  height: 100px;  margin: 50px 0;   }/* 定高方案2 */.center {  height: 1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margin-top: -25px;}/* 不定高方案1 */.center {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不定高方案2 */.wrap {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center {  width: 100%;}/* 不定高方案3 *//* 设置 inline-block 则会在外层产生 IFC,高度设为 100% 撑开 wrap 的高度 */.wrap::before {  content: '';  height: 100%;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wrap {  text-align: center;}.center {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复制代码

内存泄露

  • 意外的全局变量: 无法被回收

  • 定时器: 未被正确关闭,导致所引用的外部变量无法被释放

  • 事件监听: 没有正确销毁 (低版本浏览器可能出现)

  • 闭包

  •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由于使用未声明的变量,而意外的创建了一个全局变量,而使这个变量一直留在内存中无法被回收。

  •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设置了 setInterval 定时器,而忘记取消它,如果循环函数有对外部变量的引用的话,那么这个变量会被一直留在内存中,而无法被回收。

  • 第三种情况是我们获取一个 DOM 元素的引用,而后面这个元素被删除,由于我们一直保留了对这个元素的引用,所以它也无法被回收。

  • 第四种情况是不合理的使用闭包,从而导致某些变量一直被留在内存当中。

  • dom 引用: dom 元素被删除时,内存中的引用未被正确清空

  • 控制台console.log打印的东西


可用 chrome 中的 timeline 进行内存标记,可视化查看内存的变化情况,找出异常点。


内存泄露排查方法(opens new window)

9 种前端常见的设计模式

1. 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是最常见的设计模式之一,它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统一的高层接口,使子系统更容易使用。简而言之外观设计模式就是把多个子系统中复杂逻辑进行抽象,从而提供一个更统一、更简洁、更易用的 API。很多我们常用的框架和库基本都遵循了外观设计模式,比如 JQuery 就把复杂的原生 DOM 操作进行了抽象和封装,并消除了浏览器之间的兼容问题,从而提供了一个更高级更易用的版本。其实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常用到外观模式进行开发,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兼容浏览器事件绑定


let addMyEvent = function (el, ev, fn) {    if (el.addEventListener) {        el.addEventListener(ev, fn, false)    } else if (el.attachEvent) {        el.attachEvent('on' + ev, fn)    } else {        el['on' + ev] = fn    }};
复制代码


封装接口


let myEvent = {    // ...    stop: e => {        e.stopPropagation();        e.preventDefault();    }};
复制代码


场景


  • 设计初期,应该要有意识地将不同的两个层分离,比如经典的三层结构,在数据访问层和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之间建立外观 Facade

  • 在开发阶段,子系统往往因为不断的重构演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外观 Facade 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减少他们之间的依赖。

  • 在维护一个遗留的大型系统时,可能这个系统已经很难维护了,这时候使用外观 Facade 也是非常合适的,为系系统开发一个外观 Facade 类,为设计粗糙和高度复杂的遗留代码提供比较清晰的接口,让新系统和 Facade 对象交互,Facade 与遗留代码交互所有的复杂工作。


优点


  • 减少系统相互依赖。

  • 提高灵活性。

  • 提高了安全性


缺点


不符合开闭原则,如果要改东西很麻烦,继承重写都不合适。

2. 代理模式

是为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用品或占位符,以便控制对它的访问


假设当 A 在心情好的时候收到花,小明表白成功的几率有 60%,而当 A 在心情差的时候收到花,小明表白的成功率无限趋近于 0。小明跟 A 刚刚认识两天,还无法辨别 A 什么时候心情好。如果不合时宜地把花送给 A,花被直接扔掉的可能性很大,这束花可是小明吃了 7 天泡面换来的。但是 A 的朋友 B 却很了解 A,所以小明只管把花交给 B,B 会监听 A 的心情变化,然后选择 A 心情好的时候把花转交给 A,代码如下:


let Flower = function() {}let xiaoming = {  sendFlower: function(target) {    let flower = new Flower()    target.receiveFlower(flower)  }}let B = {  receiveFlower: function(flower) {    A.listenGoodMood(function() {      A.receiveFlower(flower)    })  }}let A = {  receiveFlower: function(flower) {    console.log('收到花'+ flower)  },  listenGoodMood: function(fn) {    setTimeout(function() {      fn()    }, 1000)  }}xiaoming.sendFlower(B)
复制代码


场景


HTML 元 素事件代理


<ul id="ul">  <li>1</li>  <li>2</li>  <li>3</li></ul><script>  let ul = document.querySelector('#ul');  ul.addEventListener('click', event => {    console.log(event.target);  });</script>
复制代码


优点


  • 代理模式能将代理对象与被调用对象分离,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代理模式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一个中介作用,这样可以起到保护目标对象的作用

  • 代理对象可以扩展目标对象的功能;通过修改代理对象就可以了,符合开闭原则;


缺点


处理请求速度可能有差别,非直接访问存在开销

3. 工厂模式

工厂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这个接口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该模式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了子类。而子类可以重写接口方法以便创建的时候指定自己的对象类型。


class Product {    constructor(name) {        this.name = name    }    init() {        console.log('init')    }    fun() {        console.log('fun')    }}
class Factory { create(name) { return new Product(name) }}
// uselet factory = new Factory()let p = factory.create('p1')p.init()p.fun()
复制代码


场景


  • 如果你不想让某个子系统与较大的那个对象之间形成强耦合,而是想运行时从许多子系统中进行挑选的话,那么工厂模式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 将 new 操作简单封装,遇到 new 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是否用工厂模式;

  • 需要依赖具体环境创建不同实例,这些实例都有相同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工厂模式,简化实现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减少每种对象所需的代码量,有利于消除对象间的耦合,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优点


  • 创建对象的过程可能很复杂,但我们只需要关心创建结果。

  • 构造函数和创建者分离, 符合“开闭原则”

  • 一个调用者想创建一个对象,只要知道其名称就可以了。

  • 扩展性高,如果想增加一个产品,只要扩展一个工厂类就可以。


缺点


  • 添加新产品时,需要编写新的具体产品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 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需要引入抽象层,在客户端代码中均使用抽象层进行定义,增加了系统的抽象性和理解难度


什么时候不用


当被应用到错误的问题类型上时,这一模式会给应用程序引入大量不必要的复杂性.除非为创建对象提供一个接口是我们编写的库或者框架的一个设计上目标,否则我会建议使用明确的构造器,以避免不必要的开销。


由于对象的创建过程被高效的抽象在一个接口后面的事实,这也会给依赖于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多复杂的单元测试带来问题。

4. 单例模式

顾名思义,单例模式中 Class 的实例个数最多为 1。当需要一个对象去贯穿整个系统执行某些任务时,单例模式就派上了用场。而除此之外的场景尽量避免单例模式的使用,因为单例模式会引入全局状态,而一个健康的系统应该避免引入过多的全局状态。


实现单例模式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如何确定 Class 只有一个实例?

  • 如何简便的访问 Class 的唯一实例?

  • Class 如何控制实例化的过程?

  • 如何将 Class 的实例个数限制为 1?


我们一般通过实现以下两点来解决上述问题:


  • 隐藏 Class 的构造函数,避免多次实例化

  • 通过暴露一个 getInstance() 方法来创建/获取唯一实例


Javascript 中单例模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单例构造器const FooServiceSingleton = (function () {  // 隐藏的Class的构造函数  function FooService() {}
// 未初始化的单例对象 let fooService;
return { // 创建/获取单例对象的函数 getInstance: function () { if (!fooService) { fooService = new FooService(); } return fooService; } }})();
复制代码


实现的关键点有:


  • 使用 IIFE 创建局部作用域并即时执行;

  • getInstance() 为一个 闭包 ,使用闭包保存局部作用域中的单例对象并返回。


我们可以验证下单例对象是否创建成功:


const fooService1 = FooServiceSingleton.getInstance();const fooService2 = FooServiceSingleton.getInstance();
console.log(fooService1 === fooService2); // true
复制代码


场景例子


  • 定义命名空间和实现分支型方法

  • 登录框

  • vuex 和 redux 中的 store


优点


  • 划分命名空间,减少全局变量

  • 增强模块性,把自己的代码组织在一个全局变量名下,放在单一位置,便于维护

  • 且只会实例化一次。简化了代码的调试和维护


缺点


  • 由于单例模式提供的是一种单点访问,所以它有可能导致模块间的强耦合

  • 从而不利于单元测试。无法单独测试一个调用了来自单例的方法的类,而只能把它与那个单例作为一 个单元一起测试。

5.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简单描述就是:对象有某个行为,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该行为有不同的实现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以互相替换


<html><head>    <title>策略模式-校验表单</title>    <meta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http-equiv="Content-Type"></head><body>    <form id = "registerForm" method="post" action="http://xxxx.com/api/register">        用户名:<input type="text" name="userName">        密码:<input type="text" name="password">        手机号码:<input type="text" name="phoneNumber">        <button type="submit">提交</button>    </form>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策略对象        const strategies = {          isNoEmpty: function (value, errorMsg) {            if (value === '') {              return errorMsg;            }          },          isNoSpace: function (value, errorMsg) {            if (value.trim() === '') {              return errorMsg;            }          },          minLength: function (value, length, errorMsg) {            if (value.trim().length < length) {              return errorMsg;            }          },          maxLength: function (value, length, errorMsg) {            if (value.length > length) {              return errorMsg;            }          },          isMobile: function (value, errorMsg) {            if (!/^(13[0-9]|14[5|7]|15[0|1|2|3|5|6|7|8|9]|17[7]|18[0|1|2|3|5|6|7|8|9])\d{8}$/.test(value)) {              return errorMsg;            }                          }        }
// 验证类 class Validator { constructor() { this.cache = [] } add(dom, rules) { for(let i = 0, rule; rule = rules[i++];) { let strategyAry = rule.strategy.split(':') let errorMsg = rule.errorMsg this.cache.push(() => { let strategy = strategyAry.shift() strategyAry.unshift(dom.value) strategyAry.push(errorMsg) return strategies[strategy].apply(dom, strategyAry) }) } } start() { for(let i = 0, validatorFunc; validatorFunc = this.cache[i++];) { let errorMsg = validatorFunc() if (errorMsg) { return errorMsg } } } }
// 调用代码 let registerForm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gisterForm')
let validataFunc = function() { let validator = new Validator() validator.add(registerForm.userName, [{ strategy: 'isNoEmpty', errorMsg: '用户名不可为空' }, { strategy: 'isNoSpace', errorMsg: '不允许以空白字符命名' }, { strategy: 'minLength:2', errorMsg: '用户名长度不能小于2位' }]) validator.add(registerForm.password, [ { strategy: 'minLength:6', errorMsg: '密码长度不能小于6位' }]) validator.add(registerForm.phoneNumber, [{ strategy: 'isMobile', errorMsg: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格式' }]) return validator.start() }
registerForm.onsubmit = function() { let errorMsg = validataFunc() if (errorMsg) { alert(errorMsg) return false } } </script></body></html>
复制代码


场景例子


  • 如果在一个系统里面有许多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它们的'行为',那么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动态地让一个对象在许多行为中选择一种行为。

  • 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

  • 表单验证


优点


  • 利用组合、委托、多态等技术和思想,可以有效的避免多重条件选择语句

  • 提供了对开放-封闭原则的完美支持,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 strategy 中,使得它们易于切换,理解,易于扩展

  • 利用组合和委托来让 Context 拥有执行算法的能力,这也是继承的一种更轻便的代替方案


缺点


  • 会在程序中增加许多策略类或者策略对象

  • 要使用策略模式,必须了解所有的 strategy,必须了解各个 strategy 之间的不同点,这样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 strategy

6. 迭代器模式

如果你看到这,ES6 中的迭代器 Iterator 相信你还是有点印象的,上面第 60 条已经做过简单的介绍。迭代器模式简单的说就是提供一种方法顺序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迭代器模式解决了以下问题:


  • 提供一致的遍历各种数据结构的方式,而不用了解数据的内部结构

  • 提供遍历容器(集合)的能力而无需改变容器的接口


一个迭代器通常需要实现以下接口:


  • hasNext():判断迭代是否结束,返回 Boolean

  • next():查找并返回下一个元素


为 Javascript 的数组实现一个迭代器可以这么写:


const item = [1, 'red', false, 3.14];
function Iterator(items) { this.items = items; this.index = 0;}
Iterator.prototype = { hasNext: function () { return this.index < this.items.length; }, next: function () { return this.items[this.index++]; }}
复制代码


验证一下迭代器是否工作:


const iterator = new Iterator(item);
while(iterator.hasNext()){ console.log(iterator.next());}//输出:1, red, false, 3.14
复制代码


ES6 提供了更简单的迭代循环语法 for...of,使用该语法的前提是操作对象需要实现 可迭代协议(The iterable protocol),简单说就是该对象有个 Key 为 Symbol.iterator 的方法,该方法返回一个 iterator 对象。


比如我们实现一个 Range 类用于在某个数字区间进行迭代:


function Range(start, end) {  return {    [Symbol.iterator]: function () {      return {        next() {          if (start < end) {            return { value: start++, done: false };          }          return { done: true, value: end };        }      }    }  }}
复制代码


验证一下:


for (num of Range(1, 5)) {  console.log(num);}// 输出:1, 2, 3, 4
复制代码

7.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又称发布-订阅模式(Publish/Subscribe Pattern),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设计模式,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比比皆是,比如你订阅了某个博主的频道,当有内容更新时会收到推送;又比如 JavaScript 中的事件订阅响应机制。观察者模式的思想用一句话描述就是:被观察对象(subject)维护一组观察者(observer),当被观察对象状态改变时,通过调用观察者的某个方法将这些变化通知到观察者。


观察者模式中 Subject 对象一般需要实现以下 API:


  • subscribe(): 接收一个观察者 observer 对象,使其订阅自己

  • unsubscribe(): 接收一个观察者 observer 对象,使其取消订阅自己

  • fire(): 触发事件,通知到所有观察者


用 JavaScript 手动实现观察者模式:


// 被观察者function Subject() {  this.observers = [];}
Subject.prototype = { // 订阅 subscribe: function (observer) { this.observers.push(observer); }, // 取消订阅 unsubscribe: function (observerToRemove) { this.observers = this.observers.filter(observer => { return observer !== observerToRemove; }) }, // 事件触发 fire: function () { this.observers.forEach(observer => { observer.call(); }); }}
复制代码


验证一下订阅是否成功:


const subject = new Subject();
function observer1() { console.log('Observer 1 Firing!');}

function observer2() { console.log('Observer 2 Firing!');}
subject.subscribe(observer1);subject.subscribe(observer2);subject.fire();
//输出:Observer 1 Firing! Observer 2 Firing!
复制代码


验证一下取消订阅是否成功:


subject.unsubscribe(observer2);subject.fire();
//输出:Observer 1 Firing!
复制代码


场景


  • DOM 事件


document.body.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console.log('hello world!');});document.body.click()
复制代码


  • vue 响应式


优点


  • 支持简单的广播通信,自动通知所有已经订阅过的对象

  • 目标对象与观察者之间的抽象耦合关系能单独扩展以及重用

  • 增加了灵活性

  • 观察者模式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解耦,让耦合的双方都依赖于抽象,而不是依赖于具体。从而使得各自的变化都不会影响到另一边的变化。


缺点


过度使用会导致对象与对象之间的联系弱化,会导致程序难以跟踪维护和理解

8. 中介者模式

  • 在中介者模式中,中介者(Mediator)包装了一系列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使得这些对象不必直接相互作用,而是由中介者协调它们之间的交互,从而使它们可以松散偶合。当某些对象之间的作用发生改变时,不会立即影响其他的一些对象之间的作用,保证这些作用可以彼此独立的变化。

  • 中介者模式和观察者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一对多的关系,也都是集中式通信,不同的是中介者模式是处理同级对象之间的交互,而观察者模式是处理 Observer 和 Subject 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有些像婚恋中介,相亲对象刚开始并不能直接交流,而是要通过中介去筛选匹配再决定谁和谁见面。


场景


例如购物车需求,存在商品选择表单、颜色选择表单、购买数量表单等等,都会触发 change 事件,那么可以通过中介者来转发处理这些事件,实现各个事件间的解耦,仅仅维护中介者对象即可。


var goods = {   //手机库存    'red|32G': 3,    'red|64G': 1,    'blue|32G': 7,    'blue|32G': 6,};//中介者var mediator = (function() {    var colorSelec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lorSelect');    var memorySelec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morySelect');    var numSelec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numSelect');    return {        changed: function(obj) {            switch(obj){                case colorSelect:                    //TODO                    break;                case memorySelect:                    //TODO                    break;                case numSelect:                    //TODO                    break;            }        }    }})();colorSelect.onchange = function() {    mediator.changed(this);};memorySelect.onchange = function() {    mediator.changed(this);};numSelect.onchange = function() {    mediator.changed(this);};
复制代码


  • 聊天室里


聊天室成员类:


function Member(name) {  this.name = name;  this.chatroom = null;}
Member.prototype = { // 发送消息 send: function (message, toMember) { this.chatroom.send(message, this, toMember); }, // 接收消息 receive: function (message, fromMember) { console.log(`${fromMember.name} to ${this.name}: ${message}`); }}
复制代码


聊天室类:


function Chatroom() {  this.members = {};}
Chatroom.prototype = { // 增加成员 addMember: function (member) { this.members[member.name] = member; member.chatroom = this; }, // 发送消息 send: function (message, fromMember, toMember) { toMember.receive(message, fromMember); }}
复制代码


测试一下:


const chatroom = new Chatroom();const bruce = new Member('bruce');const frank = new Member('frank');
chatroom.addMember(bruce);chatroom.addMember(frank);
bruce.send('Hey frank', frank);
//输出:bruce to frank: hello frank
复制代码


优点


  • 使各对象之间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 中介者和对象一对多的关系取代了对象之间的网状多对多的关系

  • 如果对象之间的复杂耦合度导致维护很困难,而且耦合度随项目变化增速很快,就需要中介者重构代码


缺点


系统中会新增一个中介者对象,因为对象之间交互的复杂性,转移成了中介者对象的复杂性,使得中介者对象经常是巨大的。中介 者对象自身往往就是一个难以维护的对象。

9. 访问者模式

访问者模式 是一种将算法与对象结构分离的设计模式,通俗点讲就是:访问者模式让我们能够在不改变一个对象结构的前提下能够给该对象增加新的逻辑,新增的逻辑保存在一个独立的访问者对象中。访问者模式常用于拓展一些第三方的库和工具。


// 访问者  class Visitor {    constructor() {}    visitConcreteElement(ConcreteElement) {        ConcreteElement.operation()    }}// 元素类  class ConcreteElement{    constructor() {    }    operation() {       console.log("ConcreteElement.operation invoked");      }    accept(visitor) {        visitor.visitConcreteElement(this)    }}// clientlet visitor = new Visitor()let element = new ConcreteElement()elementA.accept(visitor)
复制代码


访问者模式的实现有以下几个要素:


  • Visitor Object:访问者对象,拥有一个 visit()方法

  • Receiving Object:接收对象,拥有一个 accept() 方法

  • visit(receivingObj):用于 Visitor 接收一个 Receiving Object

  • accept(visitor):用于 Receving Object 接收一个 Visitor,并通过调用 Visitor 的 visit() 为其提供获取 Receiving Object 数据的能力


简单的代码实现如下:


Receiving Object:
function Employee(name, salary) { this.name = name; this.salary = salary;}
Employee.prototype = { getSalary: function () { return this.salary; }, setSalary: function (salary) { this.salary = salary; }, accept: function (visitor) { visitor.visit(this); }}Visitor Object:
function Visitor() { }
Visitor.prototype = { visit: function (employee) { employee.setSalary(employee.getSalary() * 2); }}
复制代码


验证一下:


const employee = new Employee('bruce', 1000);const visitor = new Visitor();employee.accept(visitor);
console.log(employee.getSalary());//输出:2000
复制代码


场景


对象结构中对象对应的类很少改变,但经常需要在此对象结构上定义新的操作


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的并且不相关的操作,而需要避免让这些操作"污染"这些对象的类,也不希望在增加新操作时修改这些类。


优点


  • 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 优秀的扩展性

  • 灵活性


缺点


  • 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违反了迪米特原则

  • 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依赖了具体类,没有依赖抽象。

  • 具体元素变更比较困难

async/await 如何捕获异常

async function fn(){    try{        let a = await Promise.reject('error')    }catch(error){        console.log(error)    }}
复制代码

性能优化

性能优化是前端开发中避不开的问题,性能问题无外乎两方面原因:渲染速度慢、请求时间长。性能优化虽然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但其实只要通过合理地使用标签,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渲染速度以及减少请求时间


1. script 标签:调整加载顺序提升渲染速度


  • 由于浏览器的底层运行机制,渲染引擎在解析 HTML 时,若遇到 script 标签引用文件,则会暂停解析过程,同时通知网络线程加载文件,文件加载后会切换至 JavaScript 引擎来执行对应代码代码执行完成之后切换至渲染引擎继续渲染页面

  •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页面渲染过程中包含了请求文件以及执行文件的时间,但页面的首次渲染可能并不依赖这些文件,这些请求和执行文件的动作反而延长了用户看到页面的时间,从而降低了用户体验。


为了减少这些时间损耗,可以借助 script 标签的 3 个属性来实现。


  • async 属性。立即请求文件,但不阻塞渲染引擎,而是文件加载完毕后阻塞渲染引擎并立即执行文件内容

  • defer 属性。立即请求文件,但不阻塞渲染引擎,等到解析完 HTML 之后再执行文件内容

  • HTML5 标准 type 属性,对应值为“module”。让浏览器按照 ECMA Script 6 标准将文件当作模块进行解析,默认阻塞效果同 defer,也可以配合 async 在请求完成后立即执行。



绿色的线表示执行解析 HTML ,蓝色的线表示请求文件,红色的线表示执行文件


当渲染引擎解析 HTML 遇到 script 标签引入文件时,会立即进行一次渲染。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构建工具会把编译好的引用 JavaScript 代码的 script 标签放入到 body 标签底部,因为当渲染引擎执行到 body 底部时会先将已解析的内容渲染出来,然后再去请求相应的 JavaScript 文件


2. link 标签:通过预处理提升渲染速度


在我们对大型单页应用进行性能优化时,也许会用到按需懒加载的方式,来加载对应的模块,但如果能合理利用 link 标签的 rel 属性值来进行预加载,就能进一步提升渲染速度。


  • dns-prefetch。当 link 标签的 rel 属性值为“dns-prefetch”时,浏览器会对某个域名预先进行 DNS 解析并缓存。这样,当浏览器在请求同域名资源的时候,能省去从域名查询 IP 的过程,从而减少时间损耗。下图是淘宝网设置的 DNS 预解析

  • preconnect。让浏览器在一个 HTTP 请求正式发给服务器前预先执行一些操作,这包括DNS 解析、TLS 协商、TCP 握手,通过消除往返延迟来为用户节省时间

  • prefetch/preload。两个值都是让浏览器预先下载并缓存某个资源,但不同的是,prefetch 可能会在浏览器忙时被忽略,而 preload 则是一定会被预先下载

  • prerender。浏览器不仅会加载资源,还会解析执行页面,进行预渲染


这几个属性值恰好反映了浏览器获取资源文件的过程,在这里我绘制了一个流程简图,方便你记忆。



3. 搜索优化


  • meta 标签:提取关键信息

  • 通过 meta 标签可以设置页面的描述信息,从而让搜索引擎更好地展示搜索结果。

  • 示例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致力于让网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百度超过千亿的中文网页数据库,可以瞬间找到相关的搜索结果。">

forEach 和 map 方法有什么区别

这方法都是用来遍历数组的,两者区别如下:


  • forEach()方法会针对每一个元素执行提供的函数,对数据的操作会改变原数组,该方法没有返回值;

  • map()方法不会改变原数组的值,返回一个新数组,新数组中的值为原数组调用函数处理之后的值;

Sass、Less 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他们?

他们都是 CSS 预处理器,是 CSS 上的一种抽象层。他们是一种特殊的语法/语言编译成 CSS。 例如 Less 是一种动态样式语言,将 CSS 赋予了动态语言的特性,如变量,继承,运算, 函数,LESS 既可以在客户端上运行 (支持 IE 6+, Webkit, Firefox),也可以在服务端运行 (借助 Node.js)。


为什么要使用它们?


  • 结构清晰,便于扩展。 可以方便地屏蔽浏览器私有语法差异。封装对浏览器语法差异的重复处理, 减少无意义的机械劳动。

  • 可以轻松实现多重继承。 完全兼容 CSS 代码,可以方便地应用到老项目中。LESS 只是在 CSS 语法上做了扩展,所以老的 CSS 代码也可以与 LESS 代码一同编译。

节流与防抖

  • 函数防抖 是指在事件被触发 n 秒后再执行回调,如果在这 n 秒内事件又被触发,则重新计时。这可以使用在一些点击请求的事件上,避免因为用户的多次点击向后端发送多次请求。

  • 函数节流 是指规定一个单位时间,在这个单位时间内,只能有一次触发事件的回调函数执行,如果在同一个单位时间内某事件被触发多次,只有一次能生效。节流可以使用在 scroll 函数的事件监听上,通过事件节流来降低事件调用的频率。


// 函数防抖的实现function debounce(fn, wait) {  var timer = null;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 如果此时存在定时器的话,则取消之前的定时器重新记时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timer = null; }
// 设置定时器,使事件间隔指定事件后执行 timer = setTimeout(() => { fn.apply(context, args); }, wait); };}
// 函数节流的实现;function throttle(fn, delay) { var preTime = Date.now();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nowTime = Date.now();
// 如果两次时间间隔超过了指定时间,则执行函数。 if (nowTime - preTime >= delay) { preTime = Date.now(); return fn.apply(context, args); } };}
复制代码


用户头像

loveX001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2-09-01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前端面试那些题_JavaScript_loveX001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