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为什么企业死盯第一学历?

作者:测试人
  • 2025-11-25
    北京
  • 本文字数:1292 字

    阅读完需:约 4 分钟

过去两年,找工作的人都感受到了冷空气。岗位变少、要求变高,甚至投简历都要过一道“看学校”的筛子。

“第一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硕士可以,但本科要是 985。”“非全日制不考虑。”

明明后来读了名校研究生,为何还被问:“你本科是哪的?”明明现在能力强了,却依旧逃不过那一纸出身。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企业要死盯第一学历?真的是歧视吗?还是,这背后藏着更深的逻辑?

第一学历的“隐形权重”

“第一学历”指的是你最早的全日制学历,也就是本科。“最高学历”则是你后来读到的层次,比如硕士或博士。

但在招聘现场,情况往往反过来:最高学历是参考,第一学历是门槛。

企业看似在招“研究生”,实际上筛的,是“本科”。这背后反映的,不只是偏好,而是一种结构性筛选逻辑。

企业为什么信“第一学历”?

很多人把这叫做“歧视”,但在企业眼里,这更像是一种低成本的风险控制

从企业角度看,第一学历是最清晰、最可比的信号:

企业招聘决策简历太多 →快速过滤学历作为统一信号高考全国标准路径稳定 →预测上限筛选成本低 →风险小
复制代码
  1. 1. 高考是全国唯一的标准化考试。


    不用验证含金量,不担心水分。对 HR 来说,本科院校本身就是“智力与努力”的统一标签。

  2. 2. 第一学历被视为“成长稳定性”的象征。


    能在 18 岁进名校的人,被假设在学习力、环境、资源上更具可预测性。

  3. 3. 简历堆积如山,HR 没空看故事。


    学历成为最省力的过滤器。用本科院校初筛,不一定是偏见,而是效率逻辑。

这并非恶意,而是信息不对称下的理性偷懒。企业无法深入了解每个人,只能用最简单的信号机制来降低决策风险。

第一学历歧视

“第一学历”歧视的存在,其实是社会信任机制退化的表现。

当经济放缓、岗位收缩时,企业更倾向“买保险”——要稳定、要可控、要风险最小的人。

学历,在这个体系里,不再只是教育成果,而变成了一种“社会信用符号”:它代表着资源、环境、稳定性——而这些往往被误认为是“能力”。

这背后的逻辑是:社会对“后天改变”的信任在下降。当人们不再相信努力能逆袭时,“出身”就成了新的筛选标准。

能力要能自证

既然企业信标签,那就让自己拥有更强的可验证能力

尤其对技术岗位来说(测试开发、数据分析、研发工程师),真正能打破学历壁垒的,是成果导向

这意味着:

  • 让项目、代码、技术文档、线上作品成为“第二学历”;

  • 让别人五分钟内看到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 不靠学历标签,而靠“真实产出”赢得信任。

技术圈永远讲究“跑得动的代码”——再漂亮的简历,不如一次能证明价值的 Demo。

筛选逻辑的改变

越来越多公司开始意识到:学历筛选只能过滤“风险”,不能筛出“潜力”。

  • 字节、阿里云、特斯拉都在测试“去学历化招聘”,用 AI 模型分析作品、代码、面试数据。

  • 中小公司更看重业务落地与学习速度,因为那才决定团队的真正产能。

未来的趋势,不是学历消失,而是信号分化。当更多人能用真实能力输出价值,学历标签的权重自然会被稀释。

企业死盯第一学历,是因为那代表确定性。但人生的意义,从来在于打破确定性

真正能决定命运的,不是一纸文凭,而是能不断学习、持续进化的能力。

“第一学历”或许影响你走进哪扇门,但能不能留在屋里、走到更远的地方,取决于你能不能不断自证。

用户头像

测试人

关注

专注于软件测试开发 2022-08-29 加入

霍格沃兹测试开发学社,测试人社区:https://ceshiren.com/t/topic/22284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为什么企业死盯第一学历?_软件测试_测试人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