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新规下,AI 验证如何让安全防护“显形”?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网络安全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最近《网络安全法》修正案的通过,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传统的安全防护思路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国家明确支持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网络安全保护水平。
效果验证,网络安全的新课题
在国内企业的安全运营中心,不同厂商的安全设备往往独立运行,形成多个分散的安全孤岛。企业每年在网络安全上投入大量资金,部署防火墙、WAF、IDS、NTA、EDR、HIDS 等等纵深防护手段,但安全团队却很少有机会验证这些安全产品在真实攻击面前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防护效果不确定性正成为最大的隐患。安全团队负责部署和维护各类安全产品,但他们往往只能依赖厂商提供的测试报告和性能指标,缺乏日常有效手段验证这些安全产品在真实环境中的防护效果。
当安全事件发生时,才发现某些高价采购的安全产品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
评估与演练滞后性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安全评估多采用季度性或年度性的合规检查、渗透测试、攻防演练,这种“快照式”的检测方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威胁环境。
测试结束后,一旦环境与应用的变更、新设备上线或规则更新、新型攻击的出现 等等 都使得原有的评估结果很快就失去参考价值。
资源分配的局限性同样困扰着安全管理者。面对有限的预算和人力,决策者很难确定应该在哪里投入资源才能获得最大的安全回报。
是应该加强终端防护,还是优化网络边界控制?是应该更新检测规则,还是增强响应能力?缺乏有效的度量手段和真实数据支撑,这些决策往往只能基于经验或直觉。
这些困境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在看不见效果的情况下,网络安全建设很容易演变为“为了安全而安全”的机械投入,而非基于实际风险的精准防护。
AI 驱动的安全验证,为新规要求提供答案
《网络安全法》新规中提到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安全验证领域正在展现出巨大价值。AI 驱动的持续验证,为解决效果评估难题提供了技术上的答案。
持续验证正在取代传统的一次性评估。基于 AI 的安全验证平台能够实现 7×24 小时不间断测试,模拟各种攻击场景,在系统架构变更、规则更新或新设备上线后,及时验证防护体系的有效性。
这种持续验证的机制确保了安全防护能够随着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全面覆盖成为可能。传统的人工测试受限于时间和成本,只能选择有限的攻击场景进行验证,AI 系统可以模拟数千种攻击手法,包括最新的漏洞利用方式、多样化的横向移动技术、隐蔽的数据渗出手法,以及新兴的 AI 辅助攻击等,确保防护体系没有明显的盲区和短板。
精准度量改变了安全评估的方式。通过持续收集和分析验证测试数据,安全团队可以获得清晰的防护效果指标:各类安全产品的实际拦截率、平均检测时间和平均响应时间、防护覆盖面的具体缺口、安全策略的有效性评分等,为安全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塞讯智能安全验证平台,让合规与效果统一
塞讯智能安全验证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将专业的攻防验证能力转化为企业安全团队日常可用的工具,让安全效果变得可见、可管、可优化。
真实攻击的安全模拟技术
在不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平台能够真实还原攻击链的每个环节,以攻击者视角出发,针对企业的安全防御体系,通过 AI 助手进行对抗式验证,预测式攻击模拟,发现防护短板,提供可落地的缓解、修复或增补建议,真正帮助客户构建主动防御能力,提前布防。
基于 ATT&CK 框架的系统化测试
平台基于业界广泛采用的 MITRE ATT&CK 框架,构建了完整的攻击库,不仅涵盖了从初始入侵到数据渗出的完整攻击生命周期,还持续跟踪全球最新的威胁情报,及时纳入新兴的攻击手法到攻击库中。
安全团队可以灵活地按攻击组织、恶意软件家族或攻击技术来筛选测试用例,也可以自定义编排复杂的复合攻击场景,验证工作既能满足常规的合规要求,又能针对特定的威胁场景进行专项评估。
迈向智能安全运营的新阶段
《网络安全法》新规即将在 2026 年 1 月 1 日实施,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仅仅部署了安全产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确保这些安全产品确实有效。
AI 驱动的安全验证技术,正好为这个新时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它让原本不可见的安全效果变得可见,让难以衡量的防护水平变得可度量,让安全建设从经验走向科学。
在网络安全法的指引下,通过基于 AI 智能安全验证加持的安全运营新范式让安全效果“显形”,这不仅是合规的要求,更是智能时代安全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法规环境下,您的安全体系既能通过合规检查,更能经受实战检验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