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块存储团队卓越工程实践
作者:彭文文、石超、张小路
“我背上有个背篓,里面装了很多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我看着你们在台下嗷嗷待哺想要这个背篓里的东西,但事实上我给不了你们”,实践出真知。
这是阿里云块存储团队内部的一次新人培训材料,内容源自老同学们的踩坑经验,总结成案例和方法分享给大家,实践和方法论不限于分布式系统,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编码习惯(开发、测试、Review,Bad/Good Case)
研发流程(源码控制、每日构建、缺陷管理)
实践方法(效率工具、新人踩雷、学习推荐)
一、编码习惯
Ugly is easy to identify because the messes alway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but not beauty.
—— C++ 之父 Bjarne Stroustrup
代码质量与其整洁度成正比。
——《代码整洁之道》作者 Robert C. Martin
1.1 开发
别人眼中的软件系统犹如灯火辉煌的摩天大厦,维护者眼中的软件系统犹如私搭乱建的城中村,我们要在这座城中村里生存,一直维护这些代码,添加新功能等,要让大家生活得更好,我们写代码不仅追求正确性,还有健壮性和可维护性。
图 1 开发 理想与现实
要点 1 :语义简单明确
这是块存储 SDK 的一段代码,判断限流目标值是否合法;写代码时考虑读者,优先采取易于读者理解的写法。
要点 2 :简洁 ≠ 代码短
这是块存储的一段代码,它遍历回收站中的所有文件,统计每种介质上文件最早的时间戳;简洁≠代码短,复杂的问号表达式反而不如 if..else 方便理解。
要点 3 :提前返错
提前返错能减少主体逻辑的缩进数量,让主体代码逻辑显得更醒目。
Bad Case 如下:
Good Case 如下:
要点 4 :利用析构函数做清理工作
利用 C++ 析构函数做清理工作,在复杂冗长代码中不会漏掉。典型的清理工作有执行回调、关闭文件、释放内存等。
Bad Case 如下:
Good Case 如下:
要点 5 :用朴素直观的算法
这是块存储旁路系统的一段代码,它根据垃圾比对数据分片进行排序;在非关键路径上,优先使用朴素直观的算法,此时代码可维护性更重要。
要点 6 :用轮循代替条件变量
这是块存储 IO 路径的一段代码,从内存中卸载数据分片时等待在途 inflight 的 IO 请求返回;在非关键路径上使用简单的轮循代替精巧的条件变量同步,代码简洁且不容易出 bug。
要点 7 :使用 timed_wait 代替 wait
在典型的生产者消费者实现中,使用 timedwait 代替 wait,避免生产者未正确设置条件变量造成消费者卡死无法服务的窘境。
要点 8:用协程代替异步回调
这是块存储 BlockServer 加载数据分片的代码;用异步回调方式难以实现这样的复杂控制逻辑,用协程却能轻松实现。
要点 9 :在关键对象增加 magic 字段
这是块存储核心主路径的一段代码;在关键数据结构中增加 magic 字段和断言检查,能及时发现内存错误(例:内存踩坏)。
通常在下列两类结构增加 magic :
1)关键的数据结构,如 数据分片 结构 ;
2)异步操作的上下文结构,如用户 IO Buffer 请求;
要点 10 :SanityCheck() 合法性检查
这是块存储核心模块的一段代码 StreamWriter 负责管理正在写入的 Stream,它为每个写请求选择合适的 Stream 写入,并处理文件满、写失败等异常情形;曾在线下测试发现由于未添加合法性检查,导致内存踩坏的 meta 错误数据持久化到磁盘中,在数据分片发生迁移时,从磁盘加载错误的 meta 数据持续夯死,不可恢复。在重要操作前后及定时器中检查数据结构中的重要的不变式假设,这样尽早发现代码 bug 在重要的操作前后或是在定时器中执行检查。
要点 11 :用告警代替进程崩溃
这是块存储核心路径的一段代码,在加载数据分片时通过交叉校验对数据正确性进行合法性检查,遇到严重错误时发起电话告警,以此代替 assert,避免生产集群大规模 故障时,数据分片持续调度造成整个集群进程 Crash 的级联故障 。
在多租户系统中,单租户出现严重问题不应影响其他租户的服务。
在块存储,我们仅允许检查对象 magic 和线程是否正确的断言。其它断言由告警代替。
要点 12 :时间溢出之一
我们当前使用的内核配置 HZ=1000,jiffies 变量每 49 天溢出,Linux 将 jiffies 变量初始值设置为负数,使系统启动后 5 分钟发生第一次溢出;让这段容易出错的危险代码每天都被执行到,这些再也不用担心出现黑天鹅事件了。
要点 13 :时间溢出之二
习惯上代码中以微秒表示时间, int32 能表示的最大时间仅为 2147 秒,约 35 分钟,容易溢出;历史上块存储值班同学在处理另一个 P4 故障时,为缓解分布式集群中心管控节点压力,临时调整 flag 增加调用中心管控节点 RPC 的调用间隔。新的 flag 在运行时产生 int32 整型溢出,进程崩溃,引起整个集群级联故障,服务中断造成 P1 生产故障 ;血淋淋的教训:总是用 int64/uint64 表示时间。
要点 14 :避免有歧义的函数名和参数表
这是 libeasy 的一段代码,这是基于时间轮实现的定时器,用来代替 libev timer;函数名和参数表要符合直觉,大多数使用者没空读你的注释,小部分使用者读了你的注释也看不明白。
1.2 测试
测试代码其实是产品代码的“用户”,写测试代码前考虑如何“使用”产品;好的测试是 what,包含 given when then;差的测试是 how,每次方法更改时都必须完全重写测试,或许需要重新考虑系统本身的体系结构。
图 2 测试原则、可测性
要点 1 :边界测试
以下是块存储两个历史生产 Bug;关注上下限,边界条件最易出错。
要点 2 :状态/分支测试
以下是块存储两个历史生产 Bug;状态流程图,影响数据正确性和服务可用性的关键路径、异常分支、状态组合需测试覆盖。
要点 3 :重复/幂等性测试
以下是块存储两个历史生产 Bug;第一个如下图所示,未释放内存,长时间运行造成内存泄漏;第二个是 19 年遇到的一个问题,BM 在 处理 open device 时没处理好幂等问题,导致磁盘 open 成功后仍然 I/O hang ;有一些问题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重复测试才能发现,关注代码中每一次重试,敏感接口的 API 幂等性需测试覆盖。
要点 4 :兼容性测试
兼容性包含:协议兼容性、API 兼容性、版本升级兼容性、数据格式兼容性;对于所有依赖的兼容性假设需通过测试自动化覆盖,兼容性问题是很难测试覆盖并且问题高发的部分,兼容性问题应该在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提前预防,避免兼容性问题,而非寄希望于兼容性测试来兜底。
要点 5 :防御性测试
系统服务上限的边界是多少?客户端无退避重试、突发大流量等造成的故障数不胜数,关注系统在最差情况下的表现,明确系统的能力边界,对系统服务边界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通过极限压测验证系统最大可服务能力符合设计预期,推荐参考接近不可接受的负载边界 [01]。
要点 6 :避免写出不稳定 Case
Case 不稳定真是一个让人头大问题,总结了一些不稳定的测试常见原因,希望大家记住并知行合一。
测试不聚焦,无脑复制粘贴,等价类测试爆炸
异步等待,基于时间假设,sleep 并发,未能在预期的窗口期交互
有顺序依赖的测试,共享某个状态
资源溢出,数据库链接满、内存 OOM 析构随机 core
析构未严格保序或者未构造
多线程共享资源的错误用法导致概率 crash
有未处理完的任务就退出
二、本地工具
2.1 Docker 单机集群
对于分布式系统,能够在开发机上自测端到端的跨模块/跨集群的功能测试,极大的提高测试效率和开发幸福感。在开发调试期间,Docker 集群用完即抛,拥有属于自己的无污染的“一手”功能测试集群,代码主路径必现的进程 Crash 均可在开发阶段发现。Docker 使用极少的系统资源,有效地将不同容器互相隔离,快速创建分布式应用程序,非常适合集群测试使用。
块存储在没有 Docker 单机集群之前,测试集群级功能测试至少需要 12 台物理机,我们通过将块存储、盘古和女娲的服务装进容器中,实现单机 OneBox,在开发机上(物理机 /虚拟机/Docker/Mac 均可,无 OS 依赖),一键秒级部署和销毁一个集群,基于 Docker 单机集群实现 Docker Funtion Test,沿用单元测试的 gtest,上手门槛低,极大的提高了测试效率和开发幸福感,Docker Funtion Test 是在代码门禁中运行,即代码提交入库之前自动触发测试,在代码入库之前,百分之百拦截必现的进程 Crash 问题。
图 3 块存储 Docker 单机集群
2.2 本地出包自助 E2E
研发效能低下的团队的一个典型表现,质量强依赖全链路端到端(End-To-End,简称 E2E),测试环境维护成本极高,常常因为环境污染导致无效测试,是否能够将全链路 E2E 测试实现白屏化,告别环境修复?
在开发期间调试,不可避免有大 Size 的 Patch 修改,代码门禁 Unit Test / Smoke Test / Funition Test 仅覆盖功能测试,涉及到 IO 性能、运维、用户态文件系统、用户态网络协议的代码逻辑修改,无法在代码门禁覆盖。面对这个问题,块存储开发者可以在开发机编译出包,测试平台白屏自助验证 E2E 测试,操作共 3 个步骤:编译上传包 → 提交测试任务 → 查看测试结果。降低测试门槛可以有效的提高测试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测试运行频次,当测试不再是负担的时候,大家更愿意做测试,谁会拒绝投资少收益高的事呢?
图 4 测试平台自助 E2E
三、单元测试
3.1 编写测试样例
对于块存储主仓库,增量代码覆盖率当前强制卡点 85%,生产代码与测试代码需要同步原子提交,否则将因覆盖率不足阻塞提交,这也倒逼了大家养成测试左移的工作习惯,编写 Unit Test / Smoke Test / Funition Test 是块存储每位开发者提交代码的必备技能,团队同学柏亿曾讲过一句话,“如果我写了代码而没有加自动化 Case,就相当于我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又丢到了垃圾桶里,弃如敝履 ”,通过自动化门禁测试来保证系统设计、代码实现不被后续修改 Break,降低系统质量风险,依赖假设足以保证,更多 Good/Bad Case 可以参考《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的 “单元测试”章节 [02]。
图 5 EBS UT/ST/FT
3.2 代码门禁说明
代码门禁(简称 CI)即代码提交之前自动运行的测试,测试全量通过后方可提交,类似于函数计算,Test as a Service。代码门禁是 测试左移 [03] 的必备单品。块存储 CI 门禁基于 Google 开源云原生 CI 框架 Tekton 实现,支持分布式编译和分布式测试,Kubernetes 门禁集群中的 Cpu、Mem、Disk 资源限制 Limit,每个 Case 独占容器, 仅 Cpu 超卖,相当于模拟主频降频,增加了发现 bug 的概率,曾多次触发大量低概率时序 bug;代码门禁包含编译构建、单元测试、冒烟测试、功能测试、代码风格检查、静态代码扫描、增量代码覆盖率卡点等检查项。在推广测试左移的近三年,块存储门禁 Case 数量逐年翻倍。
图 6 块存储代码门禁
四、Code Review
预防胜于治疗,研究表明高效的 Code Review 可以发现 70-90%的 bug,Review 作用如下:
提高团队代码标准,所有人共享同一套标准,阻止破窗效应;
推动团队合作 reviewer 和 submitter 可能有不同的视角,主观的观点经常发生碰撞,促进相互学习;
激励提交者,因为知道代码需要别人 review,所以提交者会倾向提升自己的代码质量。大部分程序员会因为同事对其代码显示出的专业性而感到自豪;
分享知识 submitter 可能使用了一种新技术或者算法,使 reviewer 受益。reviewer 也可能掌握某些知识,帮助改进这次提交;
图 7 Code Review 可以发现 70-90%的 bug
对于 Submitter 和 Reviewer 的共同建议,开放的心态,良好的互动,Submitter 给到 reviewer 更多的输入后,有益于问题的挖掘。
图 8 一个 Review 互动的优秀案例
4.1 For Submitter
要点 1 :For Submitter - 一次提交不要超过 400 行代码
研究表明 [04]:在一次 CR 中,Reviewer 应一次至多处理 200 至 400 行代码(lines of code)。若超过 400 行,人的大脑无法有效的处理,发现缺陷的能力将下降。在实践中,使用 60-90 分钟来 review 一个 200-400 行的 patch,应该能发现 70-90%的缺陷。即如果这个 patch 里面存在 10 个 bug,那么在 CR 阶段应该能发现 7 至 9 个。
图 9 缺陷密度 vs 代码行数
要点 2 :For Submitter - 做自己的第一个 reviewer
自己的狗粮自己先吃,自我 Review 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端正心态,reviewer 是帮你发现问题的人,而不是阻塞你提交的人;
认真对待 description,降低 Reviewer 的理解成本;
一次提交只解决一个问题,降低 review 的复杂度;
如果需要做重大修改,写找 reviewer 对齐大致的修改范围,再开始写代码,避免越行越远;
图 10 Code Review 一个 Description 的优秀案例
4.2 For Reviewer
要点 1 :For Reviewer - 控制 review 速度
研究表明 [04]:当 Reviewer 以超过 500 行/小时的速度 review 代码时,缺陷的发现率会有显著的下降。建议 Reviewer 控制好自己的速度,保障好 review 质量。建议一次 review 的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当任务多时建议提高 review 的频率,避免持续过长时间。
图 11 缺陷密度 vs 检查速度
要点 2 :For Reviewer - Review 的重心
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 review 一些较大的 patch, Review 的顺序:接口 > 测试 > 实现,reviewer 可以假设自己是该代码的使用方,该接口的定义及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如果没有时间,至少也应该看一遍接口定义, 测试代码的质量与实现的质量同等重要,不可敷衍,理解提交者想通过测试测哪些东西比理解测试代码的含义更重要。
要点 3 :For Reviewer - Tips
给建议,更要给原因,帮助提交者进步;
如果看到写得好的代码,不要吝啬赞赏的语句,提交者真的会很受鼓舞;
对于看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提出问题,而不是轻易放过;
不要花过多力气去理解难以理解的代码,如果一眼看不明白,第二眼还看不明白,说明这块代码需要改,很大可能过一段时间提交者也会看不明白;
如果 patch 太大,应建议提交者分拆;
慎重审查 .h 以及协议的修改;
没有测试覆盖的代码没必要去看。
五、分支管理
5.1 主干开发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南门:主干开发(trunk based development)是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的最高阶段
在开发模式上,块存储学习了微软、Google 的大库主干开发方式,过去多分支开发初期并行迭代,开发周期宽松,但多分支开发很容易漏提交,块存储也曾因漏提交 bugfix 导致一起 P1S1 故障,多分支合并冲突多、迭代慢,需要长期占用多套测试环境,有限的测试资源回归频次相对少。块存储所有持续集成测试资源均集中在主干分支回归,“集中力量办大事”。
主干开发对开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有功能特性拆分的能力,而且需要确保每一次代码提交,都能够达到准上线的质量标准,这也倒闭了测试左移的编码习惯,在提交代码入库之前进行测试编码。
图 12 块存储 主干开发
5.2 主干/分支发布
发布模式分两种,公有云是主干分支发布,专有云是 LTS(Long Time Support)拉 Release 分支发布(专有云发布节奏需 follow 客户要求,公有云发布节奏自主可控)。主干发布,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主干发布是结果,是测试能力不断提升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块存储持续集成交付详见下文第八章。切勿为了主干发布而主干发布,严格控制发布变量和发布节奏,避免为了修复一个 bug,引入了另一个更严重的 bug,只有经过成熟的测试验证方可进行发布,欲速则不达,敬畏生产。
六、测试 & 环境
6.1 测试脚手架
除了代码门禁的功能 Case 覆盖之外,Feature Owner 需要补充代码后置全链路测试 E2E 和 BVT Case,大版本发布需要经过大规模故障演练的验证方可发布上线,UT/ST/FT 每月回归三千多轮,对于信用分低的 Case(即不稳定 Case)运行轮数权重翻五倍,即每月运行上万轮,通过高频测试尽量多暴露各层面的不稳定因素,倒逼人肉环节的自动化。块存储按照不同的场景提供了多种测试脚手架进行测分级,越轻量的测试回归轮数越多,更多详细说明如下图所示。
图 13 块存储 测试分级
6.2 环境标准化
对于测试环境的标准化,采用两个思路:云原生用完即抛、资源池化集中管理。
云原生隔离用完即抛 ,分三种:Docker FT、门禁、K8S E2E。Docker FT 在 2.1 章节有详细介绍;门禁 Kubernetes 集群对开发者无感知,在 3.2 章节有详细介绍;K8S E2E 集群 在 6.1 章节的表格中有使用说明介绍,不同于 Docker FT,支持用户态网络协议,支持运维和监控平台等,3 台物理机即可模拟 12~24 台虚拟集群,如集群环境污染,可半小时销毁重建,而非人肉修环境。
测试资源在测试平台集中管理,分两种:白屏测试只读环境、黑屏测试读写环境,尽量提升资源池化比例。第一种,白屏测试包含三部分:代码门禁 CI 集群、CD E2E 每日回归环境、长时间稳定性预发环境;环境隔离只读,从而杜绝破坏宿主机、修改配置、残留进程等污染环境行为。第二种,黑屏测试即读写环境,用于开发测试联调,采用集群健康度检查工具提前发现环境污染,覆盖网络、磁盘、OS 等几十个检查项,避免测试过程中反复踩坑带来的无效重复测试,如下图所示。
图 14 块存储 集群健康度检查
七、缺陷管理
为什么要进行缺陷管理?由于 Bug 信息不对称,难追溯,开发和发布时间异步,fullmesh 协同交互成本极高,且可靠性很难保证,在《人月神话》书中描述, , 组织规模人数, 沟通协同成本 ,指数增加。5.1 小节中描述的 P1S1 故障发生后,团队进行了 hotfix 重发,消除生产风险,但由于对 Bug 影响集群范围疏忽,导致一个月后同样的故障重复发生,造成二次伤害,吸取教训,团队通过开发 git-poison,实现 bug 分布式源码管理,支持追溯、查询和反馈,自动化 bug 发布卡点、精准召回 bug 中毒版本,避免 bugfix 漏发,降低人因失误造成的质量风险。
7.1 git-poison 投毒
基于 go-git 实现 git-poison:简单易用的 bug/bugfix 追溯工具,git 作为分布式版本管理工具友好地支持了多人并发的一致性问题,简单可靠,开发同学只需要记住一件事:任何时候发现有 bad bug,要 block 预发/生产发布的,抓紧投毒!可复制性高,无论是“分支开发、主干发布“,还是”主干开发、分支发布“,均适用;不依赖于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协调,人的 involve 越少,出错的机会越小。
图 15 git-poison 投毒/解药/银针
7.2 poison 发布阻塞
开发机代码仓库是 poison 的唯一数据生产源,测试平台和发布平台消费 poison 数据,实现 PoisonCommit 发布阻塞机制,测试平台在填写 ReleaseNote 一键导入 Bug/Bugfix,评估本次版本发布的质量风险,在发布平台通过“集群-模版-Bug-版本”四维度画像实现 Bug 追溯和查询,精准定位 Bug 中毒域,召回 Bug 版本。
图 16 “集群-模版-Bug-版本” 四维度生产画像
八、持续交付
8.1 从开发到上线
在代码从开发到上线的整个生命周期存在四阶段系统强制卡点,致力于“从不做错到做不错”。自动化的价值不仅仅是节约时间,更是提高交付质量和交付效率,降低交付成本(例:工作状态上下文切换、 完成一项任务的认知负荷、重复工作量)。
质量防控首先在源头处,通过代码门禁及时发现;持续集成,每日主干回归,缩短反馈弧,一有问题,马上定位修复。
图 17 块存储 从开发到上线
8.2 分模块发布
代码库存越是积攒,就越得不到生产校验,积压越多,代码间交叉感染的概率越大,下个 Release 的复杂度和风险越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那么,如何提高 Code Velocity? 除了持续集成建设外,发布阶段也需要解除强绑定,学习微服务化的思路,实现分模块发布,通过将发布模版以模块粒度拆分,各自模块仅拥有自己模块的权限,大幅提升了权限安全管理和发布的灵活性;从发布方面解决了“大锅饭”的问题,真正的将组织层面质量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模块的 Owner 上。
通过微服务化,将单次版本百人协同的成本降低到十人以下,彻底告别“发大车”,各自聚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图 18 块存储 分模块发布
分模块发布后,由于各模块的发布频次和周期不同,你追我赶,超车频繁,也带来了版本兼容性的挑战,原本设计正交的功能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兼容性 Bug,块存储在实行分模块发布后屡次踩坑兼容性生产问题,其中包括一次 P1 故障。面对分模块发布带来的兼容性挑战,一方面,单个服务内,线上版本分裂多,通过收敛治理,全网拉齐;另一方面,多个服务间,笛卡尔积的版本组合多,测试如何覆盖不同服务不同版本的组合,昂贵的测试成本和漫长的测试时间是无法接受的,如前文所述,采用云原生的思路,通过轻量化 Docker 集群降低测试成本,同时提高测试效率。
图 19 分模块发布后兼容性测试
九、文化实践
9.1 效率工具和方法
开发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没有好与坏,要看你如何使用,一个高效的工具事半功倍,推荐一些日常工具:
开发机:窗口操作使用 Screen、tmux 保持链接不中断、 SSH 远端包括 iTerm2、Bash、Zsh、Fish、 编辑器包括 VSCode、Vim 、调查问题 Debug 使用 gdb、pdb、内存泄漏:tcmalloc、代码扫描静态 cppcheck 和动态代码扫描 asan;
Linux:Cpu/Mem 资源查看使用 tsar --mem/cpu/io/net -n 1 -i 1、top 等、网络使用 lsof、netstat、 磁盘使用 iostat、block_dump、inotifywait、df/du、内核日志包括/var/log/messages、sudo dmesg、性能工具 strace、perf,IO 压测 FIO;
文档类:语雀的在线 UML 图/流程图/里程碑方便多人共同编辑等、Teambition 的项目管理甘特图、 Aone 的需求管理和缺陷管理、 离线工具诸如 Xmind 思维导图/draw.io 流程图/OneNote。
工作方法
良好的工作方法,可以让自己的成长速度形成复利,推荐阅读两本书《直击本质》和《系统之美》,或许你可以从书中找到不同人成长速率差异的答案,这里推荐三个工作方法:
SMART 原则,适用场景:OKR、KPI、绩效自评
S:Specific,具体的
M:Measurable,可以衡量的
A:Attainable,可以达到的
R:Relevan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T:Time-bound,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论文学习方法,推荐先阅读大数据经典系列(例如 Google 新/老三驾马车),对于存储领域同学,推荐 Fast 论文
Motivation: 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问题
Trade-off: 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带来了哪些挑战?
适用场景: 没有任何技术是普适的,业务场景,技术场景
系统实现: 组成部分和关键实现,核心思想和核心组件,灵魂在哪里?
底层原理: 其底层的关键基础技术,基于这个基础还有哪些工作?
Related Works: 这个问题上还有什么其他的工作?相关系统对比?不同的实现、不同的侧重、不同的思路?
TDD,Test-diven Development 测试驱动开发,团队石超推荐,“自从看了 TDD 这本书,我就爱上了写 UT”,当时听完这句话驱动了我的好奇心,TDD 到底一个什么神奇的方法?后来发现在《软件测试》《Google :Building Secure & Reliable Systems》《重构》 《重构与模式》《敏捷软件开发》《程序员的职业素养》……国外泰斗级程序员大叔的书里,全部都推荐了 TDD。TDD 不是万能药,主要思维模式是,先想清楚系统的行为表现,再下手编码,测试想清楚了,开发的 API/系统表现就清晰了,API/函数/方法语义就明确了。
9.2 个人成长和踩坑
身份从学生到工程师,必然伴随着成长的阵痛感。在工程实践方面,不再是学生时代的实验课题或者编程比赛,而是从程序到编程系统产品的转变,程序员的工作不止是编程,是把想法变成产品能力的过程。从程序到编程系统,研发成本翻 3 倍,包括接口设计和集成测试;从程序到编程产品,研发成本翻 3 倍,包括通用化、测试、文档、维护;而从从程序到编程系统产品,研发成本翻 9 倍,日常编码时间占比 20%~30%,如若你感觉编码时间占比过少,或许是学生思维的惯性,块存储团队践行 DevOps,无专职测试岗和运维岗,对于每一位 Feature Owner 而言,需要独立负责该 Feature 的 “开发 → 测试→ 发布→巡检” 全生命周期。
图 20 来源《人月神话》 编程系统产品的演进
个人成长
持续优秀,自我迭代,再牛逼也只是一时的,很牛逼的人能把自己当代码迭代,一个版本一个版本演进,不停 loop 起来,有针对性、上升式的学习和实践。夯实最基础的底层知识,融会贯通的人都是有底层逻辑的,多阅读经典。分享三条 Facebook 研发效能负责人推荐的高效工作方法:
抽象和分而治之
抽象,明确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确定 API 接口
分而治之,对子系统设计进行合理的注释,帮助代码阅读者对软件结构有更直观的了解
代码提交尽量做到原子,即不可分割的特性、修复或者优化,测试代码同生产代码同一个 patch 提交
DRY(Don’t Repeat Yourself)
寻找重复的逻辑和代码,对重复内容进行抽象和封装
寻找流程的重复,使用脚本或者工具自动化,通过自动化提高交付质量和效率,降低交付成本
沉淀踩坑经验到自动化工具和平台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避免不同人踩相同的坑,降低无效时间开销
快速迭代
Done is better than prefect,不要过度设计
尽快让代码运行和快速验证,不断迭代来完善
为了能够快速验证,本地测试成本低,缩短反馈弧
实现一个可以运行起来的脚手架,再持续添加内容
踩坑心得
总结了以下三条过往工作中踩坑建议:
忌“太心急”,慢即是快
需求澄清:类似 TCP 三次握手,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再给对方讲一遍,确认双方理解一致,对焦,避免重复返工
自我提问:为什么做这件事?业务价值是什么?关键技术是什么?已有的系统和它对比有什么不同?兄弟团队是否做过类似的工作?是否有经验可供参考?业务/技术的适用场景是什么?预计耗时和进度风险?
新人往往脚踏实地,忘记了仰望星空,只顾着埋头苦干,不思考背后的业务价值,这一锄头,那一铁锹,遍地都是坑,就是不开花,费时费力,成就感低。
忌低效沟通,用数据说话
精确地描述问题,上下文和范围,提供有效信息
文档是提高沟通效率的最佳方式之一,Google 有文档文化,推荐阅读《Design Docs at Google》[05]
Bad Case:「测试 CX6 网卡时,IOPS 大幅下降」
Good Case:「在 100g 网络标卡 CX6 验证性能时,8 jobs 32 depth iosize 4K 场景下,极限 IOPS 从 120 万下降至 110 万,与 FIC 卡相比性能存在 8%差异」
忌“蠢问题”,学会提问
鼓励新人多提问,但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有质量
关于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推荐阅读《提问的智慧》[06]
Bad Case:「我在编译耗时很长,我怀疑是资源不够,这种情况怎么办?」
Good Case:「我的开发机编译耗时 2 小时,不符合预期,OS 是 centOS 7U、128GB 内存、64Core,编译并发度是 20 核,未限制内存,编译过程使用 Top 查看确实 20 核并发,Cpu 和 Mem 没有达到瓶颈,iostat 看磁盘使用率每秒 60%」
十、延伸阅读
文章的最后,推荐几本最近阅读过的书,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
《编写可读代码的艺术》,豆瓣评分 8.7,推荐理由:漂亮的代码长什么样、命名变量避免歧义、写出言简意赅的注释、抽取小函数让测试用例更易读等。
《Software Engineer at Google》,豆瓣评分 8.7,推荐理由:介绍 Google 软件工程文化、流程、工具,github 有中文电子版。
《人月神话》,豆瓣评分 9.2,推荐理由:被誉为软件工程圣经,与《人件》共同被称为双子星,两者是软件行业的神书,而其他书只能被称为经典,自 1986 年出版至今,每年销售量上万本,值得每隔 1~2 年反复阅读,初看不知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
《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设计》,豆瓣评分 9.7,推荐理由:软件开发者的必读书籍,衔接理论与实践,包括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所需的若干基本原则、深入探索分布式系统内部机制和运用这些技术、解析一致性/扩展性/容错和复杂度之间的权衡利弊、介绍分布式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数据库)、揭示主流在线服务的基本架构等。
参考阅读
[01] 接近不可接受的负载边界
https://www.usenix.org/conference/srecon18americas/presentation/schwartz
[02]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
[03] 测试左移在大型分布式系统中的工程实践
https://mp.weixin.qq.com/s/DSsscC_5ldOTCTbW6u-ubw
[04] Best Practices for Code Review
https://smartbear.com/learn/code-review/best-practices-for-peer-code-review/
[05] Design Docs at Google
https://www.industrialempathy.com/posts/design-docs-at-google/
[06] 提问的智慧
https://github.com/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blob/main/README-zh_CN.md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阿里技术】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d314795d0c7b192977ded9cc1】。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