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留给飞书的时间不够,而是中国 To B 需要重塑时间观
撰文/宇婷
最近 TO B 圈被飞书刷屏,焦点集中在:All in one、付费用户转化、大客户销售。
从 CIO 这一侧,宇婷得到对方飞书的思考是:直销和渠道运营,是取得大企业客户信任的关键。
根据宇婷队飞书的了解 ,整个部门无论按照任何口径讨论,人数确实没有达到一万。
在商业化上,飞书的价值观是倡导为好的产品付费。据了解谢欣很早在内部会议上,就强调:
作为 to b 产品,飞书衡量的不是 dau,而是商业化的规模。对于付费和增速一直是重点。
作为 TO B 记者,我的角度是包容创新,飞书可以在商业化试错,而中国 TO B 需要有人倡导对于好产品,好体验的付费。
在这里我们算一笔账,如果一家公司有一千人,按照每一个人的工资,一万元。人的支出是一个亿。一个亿的收入。如果一个几百万的管理工具,能够提升 1-5%的效率。
这样的管理软件并不贵。
付费的前提是要把产品做好。
在产品上,我认为飞书是第一次让中国 to b 产品,承载了情绪价值。
使用飞书的 95 后、00 后年轻一代,真的在表达自己对它的热爱,提及会自传播这款产品。
这背后有一部分原因,是飞书文档、语音识别和翻译等功能的刚性支持。
另一部分助推,是飞书对于客户的运营,比如飞行家社群。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
从产品叫座到驱动付费到驱动大客户付费,在 TO B 领域,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路径。
也必须看到,此前飞书诞生于字节内部,也许飞书一年的投入大概是 tiktok 或者抖音不到十天的收入。
但是如果有一天飞书作为一个独立的 tob 项目,to b 产品发展的路径,它一定都要独立经历。
最后我还是很想 @下飞书在于,字节的投入和口碑加持,在过去飞书形成的几年里,有大量的互联网人才进入到 to b 产业,而我采访了几位飞书、火山引擎的 90 后程序员,他们向我表达了从互联网到 to b 的自我转型过程的期待,以及纯粹。
最后,想说下飞书海外。
目前,飞书官方没有官宣,但是行业内部传言 Teambition 创始人齐俊元会负责飞书海外业务。
在齐俊元加盟阿里钉钉的时候,我曾 1v1 访问他。
让我仍然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了自己相信,中国在未来,不同 TO B 生态之间,以及 saas 之间终究数据会是打通的。
当下美国科技生态已经达到这种程度。
我想齐俊元当时提及的价值观以及他的背景,是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甚至把自己的思考带回,影响国内。
要知道中国的很多 saas,今天在美国因为数据安全原因,无法被美国客户采购。
未来中国产品在海外会怎样?未来国内 SaaS 生态会怎样?
这多么令人期待。
最后想说说,也许我们要讨论的不是留给飞书的时间够不够的问题,
而是中国 to b 的时间观念和价值观
一款美国产品,做大做强,也需要 10 年时间。
打磨一款好的中国产品,需要长期主义。
放下稀缺感,找到更多自信,巨头投入推动中国的 to b 产品创新,这是好的。
如果好的产品,能够坚定推动 to b 产品商业化浪潮,用户真金白银用脚投票。这是好的。
中国 TO B 正在分裂,一部分有着海外视野和语言能力的创始人,正在将精力投注于出海和全球化的外部市场;他们笃信产品、工具,相信 to b 的付费是成立的,saas 是成立的,只是这种成立存在于在当下的海外市场。
另一部分本土化的创始人,在处理信创浪潮之下,公司的“纯度”。在寻找更多渠道商合作下沉,不放弃每一个机会;继续垂直行业。
我认为,中国 to b 会逐渐走上付费浪潮,如整个社会从盗版软件向正版软件,如知识付费。
这些,需要有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厂商,有包容的环境,有敢于试错的产品精深。
以及面对现实,面对客户,走向深度。比如,一位叫做飞碟时代的网友评论,不是单纯地在 MIS,ERP,CRM,财务,HR 等办公软件中增加社交功能,而是在社交平台中能够自由地“调用”所需的 MIS,ERP,CRM,财务,人力资源等信息,从而为某些协作环节的可交易化提供信息基础。
关于中国 tob,永远来得及,永远有选择。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B Impact】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d0ec44888ffeacb98d5a1c6cc】。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