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熬夜整理最近前端面试知识点

作者:loveX001
  • 2022-10-13
    浙江
  • 本文字数:8742 字

    阅读完需:约 29 分钟

渲染引擎什么情况下才会为特定的节点创建新的图层

层叠上下文是 HTML 元素的三维概念,这些 HTML 元素在一条假想的相对于面向(电脑屏幕的)视窗或者网页的用户的 z 轴上延伸,HTML 元素依据其自身属性按照优先级顺序占用层叠上下文的空间。


  1. 拥有层叠上下文属性的元素会被提升为单独的一层。


拥有层叠上下文属性:


  • 根元素 (HTML),

  • z-index 值不为 "auto"的 绝对/相对定位元素,

  • position,固定(fixed) / 沾滞(sticky)定位(沾滞定位适配所有移动设备上的浏览器,但老的桌面浏览器不支持)

  • z-index 值不为 "auto"的 flex 子项 (flex item),即:父元素 display: flex|inline-flex,

  • z-index 值不为"auto"的 grid 子项,即:父元素 display:grid

  • opacity 属性值小于 1 的元素(参考 the specification for opacity),

  • transform 属性值不为 "none"的元素,

  • mix-blend-mode 属性值不为 "normal"的元素,

  • filter 值不为"none"的元素,

  • perspective 值不为"none"的元素,

  • clip-path 值不为"none"的元素

  • mask / mask-image / mask-border 不为"none"的元素

  • isolation 属性被设置为 "isolate"的元素

  • 在 will-change 中指定了任意 CSS 属性(参考 这篇文章)

  • -webkit-overflow-scrolling 属性被设置 "touch"的元素

  • contain 属性值为"layout","paint",或者综合值比如"strict","content"


  1. 需要剪裁(clip)的地方也会被创建为图层。


这里的剪裁指的是,假如我们把 div 的大小限定为 200 * 200 像素,而 div 里面的文字内容比较多,文字所显示的区域肯定会超出 200 * 200 的面积,这时候就产生了剪裁,渲染引擎会把裁剪文字内容的一部分用于显示在 div 区域。出现这种裁剪情况的时候,渲染引擎会为文字部分单独创建一个层,如果出现滚动条,滚动条也会被提升为单独的层。

Nginx 的概念及其工作原理

Nginx 是一款轻量级的 Web 服务器,也可以用于反向代理、负载平衡和 HTTP 缓存等。Nginx 使用异步事件驱动的方法来处理请求,是一款面向性能设计的 HTTP 服务器。


传统的 Web 服务器如 Apache 是 process-based 模型的,而 Nginx 是基于 event-driven 模型的。正是这个主要的区别带给了 Nginx 在性能上的优势。


Nginx 架构的最顶层是一个 master process,这个 master process 用于产生其他的 worker process,这一点和 Apache 非常像,但是 Nginx 的 worker process 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的 HTTP 请求,而每个 Apache process 只能处理一个。

代码输出结果

async function async1() {  console.log("async1 start");  await async2();  console.log("async1 end");}
async function async2() { console.log("async2");}
console.log("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setTimeout");}, 0);
async1();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promise1"); 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2");});console.log('script end')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如下:


script startasync1 startasync2promise1script endasync1 endpromise2setTimeout
复制代码


代码执行过程如下:


  1. 开头定义了 async1 和 async2 两个函数,但是并未执行,执行 script 中的代码,所以打印出 script start;

  2. 遇到定时器 Settimeout,它是一个宏任务,将其加入到宏任务队列;

  3. 之后执行函数 async1,首先打印出 async1 start;

  4. 遇到 await,执行 async2,打印出 async2,并阻断后面代码的执行,将后面的代码加入到微任务队列;

  5. 然后跳出 async1 和 async2,遇到 Promise,打印出 promise1;

  6. 遇到 resolve,将其加入到微任务队列,然后执行后面的 script 代码,打印出 script end;

  7. 之后就该执行微任务队列了,首先打印出 async1 end,然后打印出 promise2;

  8. 执行完微任务队列,就开始执行宏任务队列中的定时器,打印出 setTimeout。

如何防御 CSRF 攻击?

CSRF 攻击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防护:


  • 进行同源检测,服务器根据 http 请求头中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来判断请求是否为允许访问的站点,从而对请求进行过滤。当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都不存在的时候,直接阻止请求。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有些情况下 referer 可以被伪造,同时还会把搜索引擎的链接也给屏蔽了。所以一般网站会允许搜索引擎的页面请求,但是相应的页面请求这种请求方式也可能被攻击者给利用。(Referer 字段会告诉服务器该网页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

  • 使用 CSRF Token 进行验证,服务器向用户返回一个随机数 Token ,当网站再次发起请求时,在请求参数中加入服务器端返回的 token ,然后服务器对这个 token 进行验证。这种方法解决了使用 cookie 单一验证方式时,可能会被冒用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我们需要给网站中的所有请求都添加上这个 token,操作比较繁琐。还有一个问题是一般不会只有一台网站服务器,如果请求经过负载平衡转移到了其他的服务器,但是这个服务器的 session 中没有保留这个 token 的话,就没有办法验证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改变 token 的构建方式来解决。

  • 对 Cookie 进行双重验证,服务器在用户访问网站页面时,向请求域名注入一个 Cookie,内容为随机字符串,然后当用户再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从 cookie 中取出这个字符串,添加到 URL 参数中,然后服务器通过对 cookie 中的数据和参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使用这种方式是利用了攻击者只能利用 cookie,但是不能访问获取 cookie 的特点。并且这种方法比 CSRF Token 的方法更加方便,并且不涉及到分布式访问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网站存在 XSS 漏洞的,那么这种方式会失效。同时这种方式不能做到子域名的隔离。

  • 在设置 cookie 属性的时候设置 Samesite ,限制 cookie 不能作为被第三方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被攻击者利用。Samesite 一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严格模式,在严格模式下 cooki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 使用,在宽松模式下,cookie 可以被请求是 GET 请求,且会发生页面跳转的请求所使用。

前端储存的⽅式有哪些?

  • cookies: 在 HTML5 标准前本地储存的主要⽅式,优点是兼容性好,请求头⾃带 cookie⽅便,缺点是⼤⼩只有 4k,⾃动请求头加⼊cookie 浪费流量,每个 domain 限制 20 个 cookie,使⽤起来麻烦,需要⾃⾏封装;

  • localStorage:HTML5 加⼊的以键值对(Key-Value)为标准的⽅式,优点是操作⽅便,永久性储存(除⾮⼿动删除),⼤⼩为 5M,兼容 IE8+ ;

  • sessionStorage:与 localStorage 基本类似,区别是 sessionStorage 当⻚⾯关闭后会被清理,⽽且与 cookie、localStorage 不同,他不能在所有同源窗⼝中共享,是会话级别的储存⽅式;

  • Web SQL:2010 年被 W3C 废弃的本地数据库数据存储⽅案,但是主流浏览器(⽕狐除外)都已经有了相关的实现,web sql 类似于 SQLite,是真正意义上的关系型数据库,⽤sql 进⾏操作,当我们⽤JavaScript 时要进⾏转换,较为繁琐;

  • IndexedDB: 是被正式纳⼊HTML5 标准的数据库储存⽅案,它是 NoSQL 数据库,⽤键值对进⾏储存,可以进⾏快速读取操作,⾮常适合 web 场景,同时⽤JavaScript 进⾏操作会⾮常便。

代码输出结果

console.log(1);
setTimeout(() => { console.log(2); Promise.resolve().then(() => { console.log(3)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4) resolve(5)}).then((data) => { console.log(data);})
setTimeout(() => { console.log(6);})
console.log(7);
复制代码


代码输出结果如下:


1475236
复制代码


代码执行过程如下:


  1. 首先执行 scrip 代码,打印出 1;

  2. 遇到第一个定时器 setTimeout,将其加入到宏任务队列;

  3. 遇到 Promise,执行里面的同步代码,打印出 4,遇到 resolve,将其加入到微任务队列;

  4. 遇到第二个定时器 setTimeout,将其加入到红任务队列;

  5. 执行 script 代码,打印出 7,至此第一轮执行完成;

  6. 指定微任务队列中的代码,打印出 resolve 的结果:5;

  7. 执行宏任务中的第一个定时器 setTimeout,首先打印出 2,然后遇到 Promise.resolve().then(),将其加入到微任务队列;

  8. 执行完这个宏任务,就开始执行微任务队列,打印出 3;

  9. 继续执行宏任务队列中的第二个定时器,打印出 6。

网络劫持有哪几种,如何防范?

⽹络劫持分为两种:


(1)DNS 劫持: (输⼊京东被强制跳转到淘宝这就属于 dns 劫持)


  • DNS 强制解析: 通过修改运营商的本地 DNS 记录,来引导⽤户流量到缓存服务器

  • 302 跳转的⽅式: 通过监控⽹络出⼝的流量,分析判断哪些内容是可以进⾏劫持处理的,再对劫持的内存发起 302 跳转的回复,引导⽤户获取内容


(2)HTTP 劫持: (访问⾕歌但是⼀直有贪玩蓝⽉的⼴告),由于 http 明⽂传输,运营商会修改你的 http 响应内容(即加⼴告)


DNS 劫持由于涉嫌违法,已经被监管起来,现在很少会有 DNS 劫持,⽽http 劫持依然⾮常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站 HTTPS,将 HTTP 加密,这使得运营商⽆法获取明⽂,就⽆法劫持你的响应内容。

死锁产生的原因? 如果解决死锁的问题?

所谓死锁,是指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持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


系统中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


  • 可剥夺资源,是指某进程在获得这类资源后,该资源可以再被其他进程或系统剥夺,CPU 和主存均属于可剥夺性资源;

  • 不可剥夺资源,当系统把这类资源分配给某进程后,再不能强行收回,只能在进程用完后自行释放,如磁带机、打印机等。


产生死锁的原因:


(1)竞争资源


  • 产生死锁中的竞争资源之一指的是竞争不可剥夺资源(例如:系统中只有一台打印机,可供进程 P1 使用,假定 P1 已占用了打印机,若 P2 继续要求打印机打印将阻塞)

  • 产生死锁中的竞争资源另外一种资源指的是竞争临时资源(临时资源包括硬件中断、信号、消息、缓冲区内的消息等),通常消息通信顺序进行不当,则会产生死锁


(2)进程间推进顺序非法


若 P1 保持了资源 R1,P2 保持了资源 R2,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因为这两个进程再向前推进,便可能发生死锁。例如,当 P1 运行到 P1:Request(R2)时,将因 R2 已被 P2 占用而阻塞;当 P2 运行到 P2:Request(R1)时,也将因 R1 已被 P1 占用而阻塞,于是发生进程死锁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 互斥条件:进程要求对所分配的资源进行排它性控制,即在一段时间内某资源仅为一进程所占用。

  • 请求和保持条件:当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 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剥夺,只能在使用完时由自己释放。

  • 环路等待条件:在发生死锁时,必然存在一个进程——资源的环形链。


预防死锁的方法:


  • 资源一次性分配:一次性分配所有资源,这样就不会再有请求了(破坏请求条件)

  • 只要有一个资源得不到分配,也不给这个进程分配其他的资源(破坏请保持条件)

  • 可剥夺资源:即当某进程获得了部分资源,但得不到其它资源,则释放已占有的资源(破坏不可剥夺条件)

  • 资源有序分配法:系统给每类资源赋予一个编号,每一个进程按编号递增的顺序请求资源,释放则相反(破坏环路等待条件)

代码输出结果

var length = 10;function fn() {    console.log(this.length);}
var obj = { length: 5, method: function(fn) { fn(); arguments[0](); }};
obj.method(fn, 1);
复制代码


输出结果: 10 2


解析:


  1. 第一次执行 fn(),this 指向 window 对象,输出 10。

  2. 第二次执行 arguments[0],相当于 arguments 调用方法,this 指向 arguments,而这里传了两个参数,故输出 arguments 长度为 2。


参考: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箭头函数和普通函数有什么区别?

(1)箭头函数比普通函数更加简洁    如果没有参数,就直接写一个空括号即可    如果只有一个参数,可以省去参数括号    如果有多个参数,用逗号分割    如果函数体的返回值只有一句,可以省略大括号    如果函数体不需要返回值,且只有一句话,可以给这个语句前面加一个void关键字。最常用的就是调用一个函数:    let fn = () => void doesNotReturn()
(2) 箭头函数没有自己的this 箭头函数不会创建自己的this,所以它没有自己的this,它只会在自己作用域的上一层继承this。所以箭头函数中的this的指向在它在定义时一家确定了,之后不会改变。
(3)箭头函数继承来的this指向永远不会改变
(4) call()、apply()、bind()等方法不能改变箭头函数中的this指向
(5) 箭头函数不能作为构造函数使用
(6) 箭头函数没有自己的arguments
(7) 箭头函数没有prototype
(8) 箭头函数不能用作Generator函数,不能使用yeild关键字
复制代码

说一下类组件和函数组件的区别?

1. 语法上的区别:
函数式组件是一个纯函数,它是需要接受props参数并且返回一个React元素就可以了。类组件是需要继承React.Component的,而且class组件需要创建render并且返回React元素,语法上来讲更复杂。
2. 调用方式
函数式组件可以直接调用,返回一个新的React元素;类组件在调用时是需要创建一个实例的,然后通过调用实例里的render方法来返回一个React元素。
3. 状态管理
函数式组件没有状态管理,类组件有状态管理。
4. 使用场景
类组件没有具体的要求。函数式组件一般是用在大型项目中来分割大组件(函数式组件不用创建实例,所有更高效),一般情况下能用函数式组件就不用类组件,提升效率。
复制代码

代码输出结果

 var a=3; function c(){    alert(a); } (function(){  var a=4;  c(); })();
复制代码


js 中变量的作用域链与定义时的环境有关,与执行时无关。执行环境只会改变 this、传递的参数、全局变量等

浏览器的渲染过程

浏览器渲染主要有以下步骤:


  • 首先解析收到的文档,根据文档定义构建一棵 DOM 树,DOM 树是由 DOM 元素及属性节点组成的。

  • 然后对 CSS 进行解析,生成 CSSOM 规则树。

  • 根据 DOM 树和 CSSOM 规则树构建渲染树。渲染树的节点被称为渲染对象,渲染对象是一个包含有颜色和大小等属性的矩形,渲染对象和 DOM 元素相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不是一对一的,不可见的 DOM 元素不会被插入渲染树。还有一些 DOM 元素对应几个可见对象,它们一般是一些具有复杂结构的元素,无法用一个矩形来描述。

  • 当渲染对象被创建并添加到树中,它们并没有位置和大小,所以当浏览器生成渲染树以后,就会根据渲染树来进行布局(也可以叫做回流)。这一阶段浏览器要做的事情是要弄清楚各个节点在页面中的确切位置和大小。通常这一行为也被称为“自动重排”。

  • 布局阶段结束后是绘制阶段,遍历渲染树并调用渲染对象的 paint 方法将它们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绘制使用 UI 基础组件。


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注意: 这个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渲染引擎将会尽可能早的将内容呈现到屏幕上,并不会等到所有的 html 都解析完成之后再去构建和布局 render 树。它是解析完一部分内容就显示一部分内容,同时,可能还在通过网络下载其余内容。

代码输出结果

async function async1 () {  console.log('async1 start');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promise1')    resolve('promise1 resolve')  }).then(res => console.log(res))  console.log('async1 success');  return 'async1 end'}console.log('srcipt start')async1().then(res => console.log(res))console.log('srcipt end')
复制代码


这里是对上面一题进行了改造,加上了 resolve。


输出结果如下:


script startasync1 startpromise1script endpromise1 resolveasync1 successasync1 end
复制代码

对浏览器的理解

浏览器的主要功能是将用户选择的 web 资源呈现出来,它需要从服务器请求资源,并将其显示在浏览器窗口中,资源的格式通常是 HTML,也包括 PDF、image 及其他格式。用户用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统一资源标识符)来指定所请求资源的位置。


HTML 和 CSS 规范中规定了浏览器解释 html 文档的方式,由 W3C 组织对这些规范进行维护,W3C 是负责制定 web 标准的组织。但是浏览器厂商纷纷开发自己的扩展,对规范的遵循并不完善,这为 web 开发者带来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


浏览器可以分为两部分,shell 和 内核。其中 shell 的种类相对比较多,内核则比较少。也有一些浏览器并不区分外壳和内核。从 Mozilla 将 Gecko 独立出来后,才有了外壳和内核的明确划分。


  • shell 是指浏览器的外壳:例如菜单,工具栏等。主要是提供给用户界面操作,参数设置等等。它是调用内核来实现各种功能的。

  • 内核是浏览器的核心。内核是基于标记语言显示内容的程序或模块。

函数节流

触发高频事件,且 N 秒内只执行一次。


简单版:使用时间戳来实现,立即执行一次,然后每 N 秒执行一次。


function throttle(func, wait) {    var context, args;    var previous = 0;
return function() { var now = +new Date();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if (now - previous > wai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previous = now; } }}
复制代码


最终版:支持取消节流;另外通过传入第三个参数,options.leading 来表示是否可以立即执行一次,opitons.trailing 表示结束调用的时候是否还要执行一次,默认都是 true。注意设置的时候不能同时将 leading 或 trailing 设置为 false。


function throttle(func, wait, options) {    var timeout, context, args, result;    var previous = 0;    if (!options) options = {};
var later = function() { previous = options.leading === false ? 0 : new Date().getTime(); timeout = null;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
var throttled = function() { var now = new Date().getTime(); if (!previous && options.leading === false) previous = now; var remaining = wait - (now - previous);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if (remaining <= 0 || remaining > wait) { if (timeout) { clearTimeout(timeout); timeout = null; } previous = now;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 else if (!timeout && options.trailing !== false) {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remaining); } };
throttled.cancel = function() { clearTimeout(timeout); previous = 0; timeout = null; } return throttled;}
复制代码


节流的使用就不拿代码举例了,参考防抖的写就行。

有哪些可能引起前端安全的问题?

  • 跨站脚本 (Cross-Site Scripting, XSS): ⼀种代码注⼊⽅式, 为了与 CSS 区分所以被称作 XSS。早期常⻅于⽹络论坛, 起因是⽹站没有对⽤户的输⼊进⾏严格的限制, 使得攻击者可以将脚本上传到帖⼦让其他⼈浏览到有恶意脚本的⻚⾯, 其注⼊⽅式很简单包括但不限于 JavaScript / CSS / Flash 等;

  • iframe 的滥⽤: iframe 中的内容是由第三⽅来提供的,默认情况下他们不受控制,他们可以在 iframe 中运⾏JavaScirpt 脚本、Flash 插件、弹出对话框等等,这可能会破坏前端⽤户体验;

  • 跨站点请求伪造(Cross-Site Request Forgeries,CSRF): 指攻击者通过设置好的陷阱,强制对已完成认证的⽤户进⾏⾮预期的个⼈信息或设定信息等某些状态更新,属于被动攻击

  • 恶意第三⽅库: ⽆论是后端服务器应⽤还是前端应⽤开发,绝⼤多数时候都是在借助开发框架和各种类库进⾏快速开发,⼀旦第三⽅库被植⼊恶意代码很容易引起安全问题。

类数组转化为数组的方法

题目描述:类数组拥有 length 属性 可以使用下标来访问元素 但是不能使用数组的方法 如何把类数组转化为数组?


实现代码如下:


const arrayLike=document.querySelectorAll('div')
// 1.扩展运算符[...arrayLike]// 2.Array.fromArray.from(arrayLike)// 3.Array.prototype.slice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rayLike)// 4.Array.applyArray.apply(null, arrayLike)// 5.Array.prototype.concatArray.prototype.concat.apply([], arrayLike)
复制代码

PWA 使用过吗?serviceWorker 的使用原理是啥?

渐进式网络应用(PWA)是谷歌在 2015 年底提出的概念。基本上算是 web 应用程序,但在外观和感觉上与原生app类似。支持PWA的网站可以提供脱机工作、推送通知和设备硬件访问等功能。


Service Worker是浏览器在后台独立于网页运行的脚本,它打开了通向不需要网页或用户交互的功能的大门。 现在,它们已包括如推送通知和后台同步等功能。 将来,Service Worker将会支持如定期同步或地理围栏等其他功能。 本教程讨论的核心功能是拦截和处理网络请求,包括通过程序来管理缓存中的响应。

Cookie、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区别

浏览器端常用的存储技术是 cookie 、localStorage 和 sessionStorage。


  • cookie: 其实最开始是服务器端用于记录用户状态的一种方式,由服务器设置,在客户端存储,然后每次发起同源请求时,发送给服务器端。cookie 最多能存储 4 k 数据,它的生存时间由 expires 属性指定,并且 cookie 只能被同源的页面访问共享。

  • sessionStorage: html5 提供的一种浏览器本地存储的方法,它借鉴了服务器端 session 的概念,代表的是一次会话中所保存的数据。它一般能够存储 5M 或者更大的数据,它在当前窗口关闭后就失效了,并且 sessionStorage 只能被同一个窗口的同源页面所访问共享。

  • localStorage: html5 提供的一种浏览器本地存储的方法,它一般也能够存储 5M 或者更大的数据。它和 sessionStorage 不同的是,除非手动删除它,否则它不会失效,并且 localStorage 也只能被同源页面所访问共享。


上面几种方式都是存储少量数据的时候的存储方式,当需要在本地存储大量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浏览器的 indexDB 这是浏览器提供的一种本地的数据库存储机制。它不是关系型数据库,它内部采用对象仓库的形式存储数据,它更接近 NoSQL 数据库。

用户头像

loveX001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2-09-01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熬夜整理最近前端面试知识点_JavaScript_loveX001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