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从“目录电价”到“直供价格”:绿电直连电价机制全景图

作者:西格电力
  • 2025-10-29
    广东
  • 本文字数:2544 字

    阅读完需:约 8 分钟

从“目录电价”到“直供价格”:绿电直连电价机制全景图

在绿电直连的发展中,电价机制是连接 “绿电生产端” 与 “消费端” 的核心纽带 —— 它不仅决定了绿电项目的盈利能力,更影响着企业与园区购买绿电的积极性。传统的“目录电价”模式,正逐渐被一种更具活力、更体现绿色价值的“直供价格”机制——绿电直连所取代。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价格调整,更是整个电力市场机制与零碳商业模式的重构。本文将为您绘制一幅从传统到创新的电价机制全景图。

一、什么是“目录电价”?

在传统的电力体系中,“目录电价”是用户最终消费电力的标准价格。它由政府主管部门(发改委) 统一制定和调整,其构成复杂且透明性低。

目录电价 = 上网电价 + 输配电价 + 政府基金及附加 + 线损折价

目录电价特点


  • 政府定价:非市场化,价格调整滞后,难以反映真实的供需关系和成本变化。

  • 刚性结构:用户被动接受,无论用电时间、地点,都按固定的价目表付费。

  • “捆绑”套餐:用户无法区分电力的“来源”,也无法为绿色的环境价值单独付费。

对于追求低碳发展的企业而言,目录电价模式最大的痛点在于:无法通过价格信号激励绿色电力的生产与消费,用户即使想用绿电,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透明渠道和价格机制。

二、何为“直供价格”?

“直供价格”是在绿电直连(或“隔墙售电”) 模式下,由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通过直接交易或市场化方式协商形成的结算价格。它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体现。

直供价格 ≈ 发电侧价格 + 过网费 + (可能的辅助服务费等)


特点:

  • 协商市场化:价格由买卖双方自主协商或通过竞争性招标形成,充分反映绿电的供需关系和环境价值。

  • 结构透明化:其核心组成部分清晰可拆分,尤其是过网费成为了电网企业提供输配服务的独立、透明收费。

  • 价值多元化:价格中不仅包含了电能量的价值,更包含了绿色环境价值(通常以绿证或环境溢价的形式体现)。

三、关键对比:目录价 vs 直供价(一眼看懂)


四、机制变革全景图:从“统购统销”到“多维博弈”

下图清晰地揭示了两套机制的根本性差异:


绿电直连的 “直供价格” 机制,通过 “供需双方直接协商、价格构成透明、政策补贴叠加” 的方式,解决了目录电价的痛点。绿电直连管理系统,咨询服务:1.3.7-5.0.0.4-6.2.0.0。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 “定价主体从‘政府’转向‘供需双方’”

直供价格由绿电生产企业(如光伏电站、风电项目)与消费端用户(园区、企业)直接协商确定,政府仅通过政策引导(如制定定价规则、提供补贴)而非直接定价 —— 这种模式可灵活适配不同场景:对于长期合作的供需双方,可签订 3-5 年的 “固定直供价格”,锁定成本;对于短期合作,可采用 “基础电价 + 浮动电价”(如根据光照、风速调整月度电价),平衡双方风险。

二是 “价格构成从‘单一’转向‘多元’”

直供价格不再是 “一口价”,而是明确拆解为 “度电成本 + 合理利润 + 环境价值” 三部分 —— 度电成本即绿电生产的直接成本(如光伏板折旧、风机运维、人工费用);合理利润即生产端的预期收益(通常高于火电项目 1-2 个百分点,以补偿绿电的间歇性风险);环境价值则是绿电碳减排带来的收益。这种 “成本透明” 的构成,让供需双方清晰了解价格背后的逻辑,减少协商分歧。

三是 “政策支持从‘普惠补贴’转向‘定向激励’”

传统目录电价依赖国家层面的普惠补贴(如对所有绿电项目统一补贴),而直供价格则结合地方政策形成 “补贴叠加”—— 例如,某省对绿电直连项目给予 0.05 元 / 千瓦时的补贴(生产端与消费端各获 0.025 元),某园区再对入驻企业购买直供绿电给予 0.03 元 / 千瓦时的额外补贴,最终用户实际支付的直供价格可能低于火电目录电价,形成 “成本优势”。


五、“直供价格” 的全景构成:三类定价模式与成本拆解

绿电直连的 “直供价格” 并非单一模式,而是根据直连场景(如园区内直连、跨区域直连)、合作方式(如长期 PPA、短期交易)的不同,形成三类主流定价模式 —— 每种模式的价格构成、适用场景各有差异,覆盖不同供需双方的需求。

(一)模式一:“固定价格 PPA”—— 长期稳定的 “风险对冲” 选择

“固定价格 PPA(购电协议)” 是绿电直连最主流的定价模式,即供需双方签订 3-20 年的长期协议,约定固定的直供价格(如 0.35 元 / 千瓦时),在协议期内不随市场波动调整。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是 “稳定”,适合对成本预期敏感的企业(如制造企业、数据中心)与追求长期收益的绿电生产端。


其价格构成通常为 “固定成本(如光伏板、风机的折旧费用、土地租金等) + 变动成本(运维费用如光伏板清洗、风机检修、人工成本) + 固定利润(生产端约定的度电利润,通常根据项目收益率)”


(二)模式二:“浮动价格 PPA”—— 供需风险共担的灵活选择

“浮动价格 PPA” 是指直供价格与某一基准价格(如当地火电标杆电价、碳市场价格)挂钩,随基准价格波动调整 —— 这种模式适合绿电生产成本波动较大(如风电项目受风速影响大)、或用户对价格灵活性要求高的场景,核心是 “供需双方共担市场风险”。

其价格构成通常为 “基准价格(多选择当地火电标杆电价) ± 浮动系数(根据绿电出力情况调整) + 环境价值补贴(根据碳市场价格变动调整)”


(三)模式三:“趸售 + 直供” 混合价格 —— 多场景适配的过渡选择

对于大型零碳园区(如规划面积超 10 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超 50 家),单一的固定或浮动价格难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如高耗能企业对价格敏感、科技企业对稳定性敏感),此时 “趸售 + 直供” 混合价格模式应运而生 —— 即园区先以趸售价格从绿电生产端批量采购绿电,再根据入驻企业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直供价格。

其价格构成分为 “园区趸售价(园区与绿电生产端签订长期趸售协议,以较低的批量价格采购绿电)” 与 “企业直供价(园区根据企业的用电规模、用电稳定性、低碳需求,制定差异化价格)” 两层


从“目录电价”到“直供价格”,是一场从计划到市场、从灰色到绿色的深刻变革。它不仅仅改变了电价的构成,更重构了电力的商品属性与市场关系,为企业提供了成本与减排的共赢之道,也为中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坚实的机制基础。

这幅全景图的最终绘就,需要政策制定者、电网企业、发电商和用户共同携手,将机制创新的蓝图转化为广泛存在的现实,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向零碳未来坚定前行。

以上是由绿电直连智慧管理系统厂家西格电力分享,欢迎您阅读、点赞与分享。

发布于: 刚刚阅读数: 4
用户头像

西格电力

关注

为园区和企业提供绿色电力全链路解决方案! 2025-09-27 加入

我司提供零碳园区管理系统、绿电直连管理系统、光伏后台监控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和微机保护装置,另有代理储能解决方案业务 ✅零碳园区🌍 ✅绿电直连管理系统⚡️ ✅微机保护装置研发💻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从“目录电价”到“直供价格”:绿电直连电价机制全景图_新能源产业_西格电力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