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的 PyPy 能追上 Go 的性能吗?

在我们选择用哪种编程语言进行后端开发的时候,Python 和 Go 似乎代表了两种极端:
Python 以人生苦短我用 Python 的开发效率闻名,却经常因性能被调侃为慢如龟速;
Go 则以编译即部署的轻量和高并发性能成为云原生时代的宠儿,却因语法简陋被吐槽开发像搬砖。
而 PyPy 的出现,像给 Python 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这个基于 JIT(即时编译)的 Python 解释器,宣称能让 Python 代码运行速度提升 5-10 倍。于是我们难免好奇:有了 PyPy,Python 能在后端开发中追上甚至超越 Go 的性能吗?
今天就用 3 个后端核心场景(高并发 API、数据处理管道、长连接服务)的实测数据,结合底层原理和实战案例,一次性说清这个问题。
后端开发的性能到底指什么?
讨论性能前,得先统一标准。对后端服务而言,性能从来不是单维度的谁跑得更快,而是以下三个核心指标的综合:
吞吐量(QPS):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请求数,直接决定服务承载能力;
延迟(P99/P999):极端情况下的响应时间,影响用户体验(比如支付接口的卡顿);
资源效率:相同负载下的 CPU/内存占用,直接关系服务器成本。
我们选择的测试环境:
硬件:2 核 4G 云服务器(模拟中小型后端服务的常见配置);
语言版本:Python 3.11(CPython)、PyPy 7.3.11(对应 Python 3.9)、Go 1.21;
框架:Python 用 FastAPI(异步),Go 用 Gin(高性能框架);
测试工具:wrk(压测 HTTP 服务)、cProfile(Python 性能分析)、pprof(Go 性能分析)。
场景一:高并发 API 服务
后端最常见的场景:实现一个用户信息查询 API,接收用户 ID,从 Redis 查缓存,返回 JSON 结果。这是典型的 I/O 密集型任务。
代码实现(核心逻辑)
压测结果(100 并发用户,持续 60 秒)
关键结论:
PyPy 确实比 CPython 快:QPS 提升 50%,延迟降低 40%,但距离 Go 仍有 3 倍差距;
GIL 是 Python 绕不过的坎:即使 PyPy 用 JIT 加速了代码执行,但 Python 的全局解释器锁(GIL)导致多线程无法真正并行,当并发超过 50 时,PyPy 的性能增长就会停滞,而 Go 的 goroutine 能轻松利用多核,QPS 随并发数线性增长;
Go 的资源效率碾压:相同 QPS 下,Go 的内存占用仅为 PyPy 的 1/5,这意味着部署时 Go 服务能少用 4/5 的服务器。
场景二:数据处理管道(PyPy 最接近 Go 的领域)
后端另一个高频场景:处理批量数据(比如解析日志、清洗用户行为数据)。这属于 CPU 密集型任务,也是 PyPy 的主场,JIT 编译对循环、计算密集的代码优化效果最明显。
我们测试“解析 10 万条 JSON 日志(每条约 500B),提取关键字段并统计 UV(独立用户数)”的任务。
代码核心逻辑
执行结果(单进程处理时间)
关键结论:
PyPy 在 CPU 密集场景接近 Go:仅比 Go 慢 36%,这是两者差距最小的场景;
Go 的静态类型优势显现:Go 的 struct 解析 JSON 比 Python 的动态字典更快,且编译期类型检查避免了运行时类型错误;
PyPy 的局限性:如果代码中大量使用 C 扩展(比如用 pandas 处理数据),PyPy 会退化到 CPython 水平(因为 C 扩展绕过 JIT),而 Go 标准库的纯 Go 实现无此问题。
场景三:长连接服务
后端的硬骨头场景:长连接服务(比如即时通讯、物联网设备推送),需要同时维持 1 万个以上的 TCP 连接,并实时处理消息。这类场景对并发调度和内存占用要求极高。
我们测试“维持 1 万连接,每 10 秒向每个连接推送一条 100B 消息”的服务表现。
核心实现差异
Python(PyPy + asyncio):用 asyncio 维护连接池,依赖事件循环处理 I/O,但每个连接仍需占用一定内存(约 4-5KB);
Go:用 goroutine 绑定每个连接(每个 goroutine 初始栈仅 2KB),配合 channel 做消息分发,调度由内核级线程管理。
测试结果
关键结论:
PyPy 无法突破 Python 的并发模型瓶颈:即使 JIT 加速了单条消息处理,asyncio 的事件循环仍需在单线程内调度所有任务,高并发下会出现惊群效应;
Go 的 goroutine 是降维打击:轻量的协程+M:N 调度模型,让 Go 能以极低的资源占用维持海量连接,这也是 Go 成为云原生网关、消息队列(如 NSQ)首选语言的核心原因。
为什么 PyPy 追不上 Go?
从测试数据看,PyPy 确实能让 Python 在部分场景接近 Go,但始终无法全面超越,核心原因在三个层面:
语言设计目标不同
Python 从诞生就是开发者友好优先,动态类型、灵活语法带来了开发效率,但也让 JIT 优化难以做到极致(比如无法提前确定变量类型);而 Go 是服务友好优先,静态类型、极简语法牺牲了部分开发便捷性,却为编译优化和并发调度扫清了障碍。
并发模型的本质差异
Python(包括 PyPy)的并发被 GIL 锁死: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执行 Python 字节码,异步(asyncio)只是单线程内的任务切换,无法利用多核;而 Go 的 goroutine 是真正的并行,由 runtime 调度到不同内核线程,能充分发挥多核 CPU 性能。
生态与部署的隐性成本
PyPy 虽然兼容大部分纯 Python 库,但对 C 扩展(如 numpy、psycopg2)的支持很差,而后端开发常用的数据库驱动、加密库多依赖 C 扩展;反观 Go,标准库自带电池,且编译为单二进制文件,部署时无需依赖解释器,这在容器化场景中优势巨大。
什么时候用 PyPy?什么时候必须选 Go?
与其纠结谁更快,不如根据场景选工具:
一句话总结:PyPy 固然能优化性能,但只能让 Python 在它的舒适区(中小流量、离线任务)跑得更快;而 Go 是后端性能的天花板,在高并发、资源敏感场景中,目前仍无替代者。
最后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团队正在用 Python 开发后端,且性能遇到瓶颈,你会选择迁移到 PyPy 还是 重写成 Go?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
我是王中阳,靠敲代码在北京买房的程序员,目前专注程序员的就业陪跑和职场晋升。有这方面需求可以联系我,聪明的你一定能想到办法的。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王中阳Go】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ca6db20dc941e2716123fbb85】。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