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沙海:中国 AI 的中东远征
中国 AI 企业兴起了一场前往中东的淘金热。
阿联酋推出的 K2 Think 大模型,号称可媲美 OpenAI,其技术底座正是基于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 Qwen 2.5。在迪拜的多家医院,来自中国的慧心智能医疗机器人已能够替代三名人类护工,承担起查房、送药和基础护理工作,而在沙特阿拉伯,商汤科技与灵伴科技联合参与的 NEOM 智慧城市项目持续推进,合同总额高达 2.3 亿美元。
中国企业为何密集扎根中东?据悉,国内人工智能融资相比两年前骤降 50%,创业估值下降 40%。而中国拥有全球约 15%的 AI 企业,急需开辟新的生存土壤和利润空间。
当中国国内 AI 赛道面临算力限制、市场饱和及融资额缩减的严峻现实时,一场浩浩荡荡的中东 AI 远征记开启行程。
那么,这片涌动着石油资本的土地,何以正成为中国 AI 出海的优先选择?中国企业的中东 AI 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中东国家长期以来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全球能源转型使得它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AI 就成了现阶段最好的战略方向。
海湾国家纷纷制定宏大的国家战略,希望通过 AI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促进经济多元化。
沙特的“2030 愿景”将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至国家转型的支柱地位,其 96 个子目标中,有 66 个与数据和 AI 直接或间接相关。为实现这一目标,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宣布在未来五年内投资 720 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普华永道预测,到 2030 年,AI 将为沙特经济贡献超过 1352 亿美元。
同样,阿联酋也发布了“2031 年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计划在十年内将 AI 对 GDP 的贡献率提升至 14%,卡塔尔则设立了 50 亿美元的专项基金以吸引全球 AI 公司。
并且,中东地区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超过 60%的中东人口年龄在 30 岁以下,对 AI 的使用极为普遍;并且该地人均 GDP 超过 2 万美元,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GrandViewResearch 数据显示,中东及非洲地区的 AI 市场在 2023 年已达到约 119.2 亿美元,并预计以 45.7%的年复合增长率迅猛增长,到 2030 年将达到约 1663.3 亿美元的规模。
除了中东本身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内市场的饱和是另一大关键推手。
根据 ITOrange 的统计数据,国内人工智能融资从 2023 年第一季度的 82 亿美元大幅下降到 2025 年同期的 37 亿美元,创业估值普遍下降 40%。而中国拥有全球约 15%的 AI 企业(超过 5100 家)和 71 家 AI 独角兽公司,急需开辟新的生存土壤和利润空间。
与中国市场的资本收缩不同,中东主权基金正在对 AI 技术进行大量投资:阿布扎比的 ADQ 基金承诺在五年内提供 150 亿美元来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
巨额投资催生了具体的应用需求。从沙特耗资 5000 亿美元的未来城市 NEOM,到红海旅游区、迪里耶、奇迪亚等大型项目,AI 解决方案被明确要求占比不低于 30%。
此外,在智慧医疗、金融科技、数字文娱等领域,市场潜力同样巨大。例如,中东智能医疗设备市场在 2024 年已达 45 亿美元,而医院 AI 机器人渗透率不足 5%,暗藏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中东这片浩瀚的 AI 土壤,亟待开垦。而一批有野心、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已经入局。
当中东寻求技术多元化时,中国企业看到了巨大机遇。
这里不仅有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科技巨头,还有一些初出茅庐的出海 AI 新秀。
2016 年—2020 年,科技巨头率先布局,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通信基础设施,为后续 AI 服务提供底层支撑。阿里巴巴在迪拜设立中东总部,华为与沙特数据与人工智能局(SDAIA)签署备忘录,共同推动沙特国家人工智能能力发展计划。这一时期的出海以政府合作为主导,科技巨头重资产投入,旨在构建数字丝绸之路的基础设施。
2020—2023 年,AI 企业开始将成熟技术方案本地化适配。商汤科技宣布设立阿布扎比研发中心,华为宣布华为云利雅得节点正式开服。中国企业开始理解中东市场的特殊性,注重技术适配与文化融合。
2023 年后,百度 Apollo 在迪拜启动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试点,计划三年内将规模扩展至 1000 辆;华为与沙特企业合作发布星河 AI 数据中心网络支持地区基础设施升级;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模型被阿联酋用于开发低成本高性能 AI 推理模型 K2Think;腾讯云则在沙特投资建设首个中东数据中心。
拥有资金实力和前沿技术的巨头已经搭好基地,初创 AI 出海企业开始在文化与技术夹缝中破局。
小库科技的中东突围战,就是最好的例子。2023 年,这家专注建筑 AI 的中国创企初入迪拜时,面对的是欧美企业垄断的市场。彼时,迪拜未来基金会的“智慧城市建筑 AI 项目”招标中,参与竞争的 600 多家企业里,中国企业只有小库科技一家。
第一轮答辩,对方就抛出了直击要害的问题:
“你们的 AI 模型适配的是中国建筑规范,如何保证在迪拜的沙漠气候、宗教习俗下落地?”
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者,小库团队寻找了大量本地案例,展示了详细的技术资料,最终成为唯一入围的中国大陆 AI 公司。
这次“破冰”为他们赢得了阿布扎比资本集团的青睐,成立了合资公司,深度参与阿联酋的智慧城市建设。
除了小库科技,在中东脱颖而出的 AI 公司还有自动驾驶文远知行、医疗领域慧新智能、智能家居领域的普渡科技。
而合作共赢不仅体现在技术输出,也体现在资本和市场的双向流动上。近年来,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和企业对中国 AI 初创公司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斥资入股。沙特阿美旗下的 Prosperity7 风险投资基金将大约一半的投资投向了中国市场,迄今已支持了约 20 家中国科技初创企业。
可以说,面对中东抛出的橄榄枝,中国 AI 企业正以“巨头铺路,创企深耕”的双轨模式,加速在这片新大陆上扎根。
当巨头的基础设施遇上创企的场景深耕,中国 AI 在中东的布局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连成了面。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再到大模型,中东每一块 AI 版图都有着中国企业的身影。
尽管前景广阔,中国技术出海中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前往中东的中国 AI 企业还面临着宗教信仰、数据合规、地缘政治等本土问题。
你能相信仅仅是在展示产品时掌心朝上就可能错过一个千万美元的单子吗?
医疗 AI 公司慧心智能负责人张凯在去中东之前,从没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2024 年,他带领团队向迪拜卫生局展示公司机器人时,只因机器人递送药品时“手心朝上”就被拒之门外。
原来,在传统的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中,左手被视为“不洁”,用左手与人接触或递东西,会被认为是将不洁和污秽传递给了对方,是一种隐含的侮辱。而机器人在程序设定时并没有特意区分呈现物品时应该用左手还是右手,犯下大忌。
为了挽回这笔订单,慧心智能立刻聘请穆罕默德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来公司做本地文化培训。改良后的医疗机器人将诵经音频植入系统,增加头巾佩戴等识别功能并加强对礼拜毯的清洁和消毒算法,不再会犯下“手心朝上”这样愚蠢的错误。
这些对宗教文化的尊重重新赢得了迪拜卫生局的信任,于 2025 年签署智慧医疗 AI 机器人智造协议。目前,公司生产机器人单台能替代三名专业护工,成本降低 30%。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如此幸运,能够在“撞红线”之后弥补修正。
一家中国安防 AI 公司因操作不当不仅丢掉了 2000 万美元的中标项目,还永久失去了沙特市场准入资格。
困住这家公司的是当地数据合规问题。
迪拜电信运营商 du 公司首席 ICT 官贾西姆·阿尔·阿瓦迪指出:“如果没有使用主权云,中东地区的人工智能部署将会受到影响。”
主权云是一种服务器,允许组织遵守特定地区的规则和法规以增强数据安全性。而中国企业要适应中东地区的数据合规要求,需要在技术架构和业务模式上做出重大调整。这常常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的下降。
据这家安防公司透露,沙特地区数据合规成本占据总预算 28%,将利润率直接压缩到 7%。
尽管已经购买了高昂的本地服务器,公司还是因为忽略了沙特的《个人数据保护法》部分细则,未将居民生物特征完全存储在本地服务器、部分流回国内,遭到了永久的“封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踩到了政策和宗教的红线。和世界其他地区市场一样,中东也存在着市场陷阱和残酷竞争。
一家中国科技公司为进入沙特 NEOM 新城项目,与 SCAI 捆绑成立合资公司,沙方持股 49%,技术转让要求培训 300 名沙特工程师掌握人脸识别算法核心模块,并签订对赌协议。
但项目一期交付后,SCAI 就单方面宣布“掌握自主 AI 能力”,将该中企排除在二期招标之外,让该企业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无论何时企业都要牢牢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和技术机密,可以战略合作、但不能完全共享。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历来是大国博弈的焦点。当前,中美战略竞争的阴影也投射到了中东地区。例如,微软最近与阿联酋顶尖 AI 公司 G42 达成的战略合作。作为协议的一部分,G42 同意减少在中国的业务布局,中国企业需要灵活机动调整战略方向应对地缘风险。
简言之,中国 AI 企业出海中东远征,冰与火并存。它既是国内市场内卷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科技力量全球化叙事的新篇章。
想要在这片新兴市场走得更远,企业首先拥有能够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核心技术,获得技术入场券。其次,企业要尊重本土文化宗教,以真诚赢得信任,而非仅靠技术输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摒弃赚快钱的短视思维,以长远的眼光构建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避免陷入技术换市场的陷阱。
而这些企业的成败,不仅将重塑中东的科技版图,也将为中国自身的全球化进程提供宝贵的经验与镜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