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已死,架构归位
本文介绍了在 AI 赋能软件开发的时代,如何通过更好、更完善的设计,让 AI 真正成为高效能开发的重要辅助力量。原文:Agile is Out, Architecture is Back
下一代软件开发者将是架构师,而非程序员。
钟摆效应
软件开发一直以极端为特征。早期,我们计划一切,规范文档是神圣的,架构图出现在第一行代码之前,每一次改动都像在操控货船 —— 缓慢、官僚且文档详尽。
然后出现了敏捷,局势急转直下。我们拥抱速度、迭代和不完美,“可工作的软件胜过全面的文档”成为新一代的口号,快速发布比一次就做好更重要。公平的说,这种转变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彻底改变了软件文化。
现在正进入新时代,一个由能够从句子生成代码的 AI 工具驱动的时代。像 GitHub Copilot 和 Claude Code 这样的工具正在重塑开发者的意义,不仅仅是写代码,而是设计代码被写成的环境。
钟摆又开始了摆动。
不是完全变成瀑布式,而是朝着更有目的的实践发展。不是针对实习生或下一个工程师,而是针对生成接下来这一万行代码的机器来说,设计和文档变得再次重要。我们正走出“氛围程序员”(那些在不理解其影响的情况下说出提出词并且交付的人)时代,进入了深思熟虑的、由人为主导的架构成为高质量软件基石的世界。
我曾在一位 CTO 手下工作,他震惊于我们在软件交付中几乎没有前期思考。他带领一百多名开发者的团队,让我解决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人们在开始打字前花更多时间思考。当时感觉像是在逆流而上,但看看行业现在的发展方向 —— AI 生成大部分代码,开发者转向系统设计和监督的角色 —— 我想他会感到宽慰。钟摆终于开始转向。
如果我们让机器无边界的自由运作,会陷入技术债务。而如果设计好它们所依赖的系统 ,就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更好的扩展。
氛围编程与提示工程
“说就好了。”
这个短语由 Andrej Karpathy 推广,是新一代软件开发的缩写,AI 工具承担了繁重的工作。需要一个 React 组件吗?提示一下。API 集成?提示一下。带有分页、错误处理和加载状态的 CRUD?一个好的提示可以帮你完成 80% 的目标。
这就是氛围编程:自然语言提示、AI 辅助支架和快速迭代的结合,感觉很神奇。对一些开发者,尤其是新开发者来说,这是他们唯一的编码方式。
吸引力显而易见,氛围编程消除了摩擦,跳过了模板,放大了开发速度。你可以在一个下午做出原型,而几年前需要一个团队花费几天时间。
但问题在于:以思维速度写成的代码往往像牛奶一样容易变质,而不像葡萄酒那样越陈越香。
氛围编程鼓励肤浅的理解,优先考虑眼前的样子,而不是六个月后。架构决策是模型隐含做出的,模式会被无审查的嵌入其中。不久,你就会沉浸在一个没人真正理解的复杂生成中,甚至连开发的人都不懂。
负责任的使用,氛围编程是一种超能力。如果滥用,就是通往技术债地狱的单程票。
解决办法不是放慢速度,而是换个掌舵者。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氛围程序员,而是需要人们思考 AI 所处的系统,需要能够驾驭氛围编程力量而不被其控制的架构师。
设计框架而非函数
编写单个函数的工作正在被自动化,这不是猜测,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AI 可以在几秒钟内生成一个结构良好的 TypeScript 解析器、GraphQL 模式或 Flutter 小部件。结果呢?战术层的开发正在变得商品化。
但战略层面,依然是非常人性化的游戏。
现代软件开发者不再只是构建者,而是正在成为架构师。不是指企业头衔的膨胀,而是字面意义上的,他们的工作是设计软件创建的架构,意味着策划代码库、执行边界,并定义模式,使 AI 生成的代码能够干净利落的集成并可持续扩展。
这就是未来开发者所面对的,不是不断的渲染组件,而是决策组件应该是什么,如何与系统其他部分交互,以及存在的原因。
这种转变虽微妙却极具力量:
不要问“实现这个端点的最佳方式是什么?”,而是问“这部分系统最干净的合约是什么?”
不要问“该如何修复这个 bug?”,而是问“如何通过架构完全防止这类 bug?”
不要再花数小时重构,而是构建约束机制,防止不良模式出现。
在这种新范式中,最有价值的开发者不是写代码最多的人,而是那些编写出最适合代码生存的系统的人。这些框架、支架、模式和护栏让 AI 能有效运作而不制造混乱。
我们的工作不是用代码去超越机器,而是要用思维去超越。
新观众
在旧时代,我们写的是干净的代码和详尽的文档,供下一个开发者使用。你希望未来的队友(或者未来的自己)能够轻松捡起代码,而不会抓狂。注释不错,结构清晰,命名也很合理。
接下来,“开发者”是 AI。
这改变了一切。我们不是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初级开发者而写,而是为一个能在几秒钟内生成 500 行代码的模型写,但前提是我们给它打下坚实的基础。AI 是一台模式匹配机器,不像人类那样推理,没有要求澄清,会完全按照你的数据结构、命名和示例来做,无论你是否是这个意思。
这意味着系统需要对机器来说是可读的。我们需要:
可预测的模式 —— 这样 AI 才能看到“正确”的样子。
严格的约束 —— 以免陷入危险。
精心策划的例子 —— 因为展示给 AI 的东西,就是它重复的内容。
干净的抽象 —— 不仅是对人类,也为那些试图跨文件推理的模型。
我们不再只是写代码,而是在为未来的副驾驶设计训练数据。每一个良好的功能、每一个标记良好的类型、每一个精心执行的边界,都是模型在填补空白时会遵循的线索。
这不仅是良好的工程卫生,也是快速开发的核心。
所以,是的,我们仍然关心命名、一致性和界面。但不仅仅是因为对人类有用,也能帮助机器团队成员在不制造混乱的情况下构建接下来的 100 个功能。
这才是未来开发者的真正任务:不仅仅是让代码工作,还要让代码显而易见、可重复,并且机器可以扩展。
新宣言
二十年来,敏捷宣言塑造了团队构建软件的方式,其原则让我们摆脱了臃肿的规格和 18 个月的繁琐时间表。我们停止编写 Word 文档,开始发布 MVP。这是巨大的进步。
但我们矫枉过度了。
敏捷教会了我们“重视可运行的软件而非全面的文档”,这也说得过去,直到“工作的软件”变成了“只要完成”的代名词。在氛围编程和 AI 辅助提示盛行的时代,这一原则开始失效。
因为软件可能可以工作......但并不总是被理解。
现在,随着 AI 生成越来越多代码库,钟摆再次摆动。我们正在重新发现旧东西的价值:文档、规范、护栏。并不是因为人类需要,而是因为我们的 AI 同事需要。
敏捷的核心价值观并非无效,但其中一些需要重新诠释。在新世界:
我们可能更看重综合结构而非可运行的软件 —— 因为今天运行良好但明天崩溃的软件是一种负担。
我们可能更看重策划系统而非个体和互动 —— 因为个体越来越像机器。
我们可能更重视对情境的响应,而非对变化的响应 —— 因为稳定和可重复性才是实现快速迭代的关键,而非混乱。
这不是回归官僚主义,而是一种新的敏捷性的出现:建立在深思熟虑的约束、坚固的架构基础和可机器优化的脚手架之上。
这样想:2005 年,瓶颈是速度。2025 年,瓶颈是方向。
敏捷让我们开始行动,现在需要一张地图。
下一代
如果你今天是高级开发者或技术负责人,角色已经在转变,即使头衔还没跟上。
你不再只是写功能定义,而是定义这些功能生成的环境,意味着拥有架构、执行模式,并设计系统,不仅引导人类队友,也越来越多地引导 AI 协作者。
为了在这个新环境中有效领导,以下是应重点关注的方向:
思考系统,而非片段
写好代码已经不够了,需要塑造系统:
界限在哪里?
哪些决定需要一次性做出并编码?
哪些抽象能随着时间推移减少客户流失率?
代码库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结构薄弱会导致迅速坍塌。
建设护栏,而不仅仅是功能
设定人类和机器都能安全遵循的模式,使用类型、linter、测试套件和模式,不仅是为了强制执行正确性,更是为了传达意图 。
如果无法通过自动化强制行为,就通过清晰且可重复的结构来强制执行。设计框架,而不仅仅是库。
像库一样策划示例
AI 工具依赖模式识别,好的例子会带来好的产出,糟糕的会让混乱倍增。
代码库是一个学习环境。清理干净!消除矛盾的风格。关键时刻记录意图。把它当作你在准备的训练数据(某种程度上,你确实在准备)。
拥有审查层
AI 可以生成功能代码,但目前还不能做出深思熟虑的架构权衡。
那是你的工作。审查是为了连贯性,而不仅仅是正确性。寻找那些能带来长期复杂性的模式。成为质量的策划人,而不仅仅是漏洞的守门人。
不要成为天才开发者
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解决最多问题的人,而是阻止问题发生的人。
领导力意味着构建超越个人努力的系统,意味着将判断编码进系统,而不是锁在脑海里。
下一代开发者的标准将不再是交付代码的速度,而是如何塑造系统,使他人能够安全、可持续且智能的交付。
总结
软件开发的未来不会由谁打字最快来定义,那场竞赛已经结束,机器赢了。
但我们并没有失业,只是换了个版本。
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开发者不会是追求短期速度的氛围程序员,而是长期系统的设计师 —— 能够利用 AI 原始力量的同时保持清晰、连贯性和方向性的架构师。
钟摆又开始摆动了。从过度文档化的规格到“直接发布”的混乱,现在转向新的中心:有意识的系统设计,不仅为人类优化,也为 AI 协作者优化。我们不会回到老路,而是向更复杂、更强大的方向前进,让我们能够在不放弃控制的前提下扩展规模。
在这个新世界里,速度依然重要,但方向更重要,结构更重要,原则更重要。
所以没错 —— 快点发布,但要聪明的发布。建立持久的系统,为下一代程序员写作:不是实习生,不是同事,而是努力跟随你领导的智能机器。
软件的未来不是书写,而是设计。
你好,我是俞凡,在 Motorola 做过研发,现在在 Mavenir 做技术工作,对通信、网络、后端架构、云原生、DevOps、CICD、区块链、AI 等技术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平时喜欢阅读、思考,相信持续学习、终身成长,欢迎一起交流学习。为了方便大家以后能第一时间看到文章,请朋友们关注公众号"DeepNoMind",并设个星标吧,如果能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在看),则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支持和动力,激励我持续写下去,和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俞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c9c4ae2f53b73c4735456dc5c】。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