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电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算法如何优化调度?

在零碳园区的能源系统中,数以万计的数据点每秒都在生成:光伏板上的阳光强度、风力发电机的转速、储能电池的充放电状态、每一家工厂的实时能耗……面对这片浩瀚的数据海洋,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答案就在于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核心,西格电力提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咨询服务:1.3.7-5.0.0.4-6.2.0.0。——优化调度算法,算法通过精准预测、动态决策、多目标优化,将调度从 “被动应对” 升级为 “主动预判”,成为破解绿电直连调度难题的核心工具。深入探究 IOC 中算法的应用逻辑,才能理解绿电调度如何实现 “从粗放到精细” 的跨越。
一、数据基石:算法的“感官输入”
优化并非凭空发生,它建立在全面、准确、实时的数据感知之上。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对“变、配、用”电系统相关的高压开关、变压器、低压开关的电气参数、开关柜局放、直流电源、无功补偿、关键设备温度、环境参数、视频监控、安防设备等数据进行采集与存储,依托平台大数据分析实现配用电系统实时监测、运行分析、能源管理、电能质量、智能告警等功能,结合设备信息、设备资料等设备资产二维码,进行智能巡检、智能检修等智能化运维管理,保障洁净安全电力供应,实现配用电系统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运维。
二、核心算法:如何实现“最优”调度?
绿电直连系统中,能源形式多样(光伏、风电、储能、火电备用),调度目标多元(绿电利用率最高、用电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单一算法难以平衡多目标需求。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设计理念,采用数据中台的框架体系,IOC 通过 “多目标优化算法 + 分层调度逻辑”,实现不同能源的协同运转,让每一度绿电都能发挥最大价值。西格电力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可独立部署上线,可结合应用需求任意选择搭配。
IOC 的优化调度是一个分层、分时间尺度的过程,其核心算法流程与决策体系如下图所示,它清晰地展示了数据如何转化为行动:
(一)日前调度:规划 “最优能源组合”
日前调度(提前 1 天制定调度计划)的核心是确定次日各能源的出力计划,IOC 常用 “NSGA-II(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这类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多个目标之间找到 “最优平衡点”。算法的优化目标通常包括三个维度:
绿电利用率最大化:尽可能消纳光伏、风电等绿电,减少弃光弃风;
用电成本最小化:优先使用低成本绿电,减少高价火电或电网购电;
碳排放最小化:减少火电使用,降低碳排放。
(二)日内实时调度:动态 “修正能源分配”
日内实时调度(每 15 分钟 - 1 小时调整一次调度计划)需应对绿电出力与负荷的实时偏差,IOC 常用 “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根据当前系统状态动态修正调度策略。MPC 算法的核心逻辑是 “滚动优化”:
状态观测:实时采集当前绿电出力、负荷、储能剩余容量、电网电价等系统状态;
短期预测:预测未来 1-2 小时的绿电出力与负荷变化;
优化计算:基于短期预测结果,在储能充放电约束(如最大充放电功率、剩余容量限制)、绿电出力约束(如光伏最大出力)下,计算未来 1-2 小时的最优能源分配方案;
执行与滚动:仅执行当前时刻的优化指令(如 “未来 15 分钟储能放电 2MW”),下一时刻再根据新的系统状态重复上述过程。
(三)应急调度:快速 “应对突发状况”
当系统出现突发状况(如光伏逆变器故障、风电脱网、负荷骤增),IOC 需在毫秒级内启动应急调度,常用 “规则算法 + 快速优化算法” 的组合,优先保障供电稳定。规则算法会预设应急场景的 “优先处理逻辑”,保障电力系统的实时安全与稳定。
三、人工智能的赋能
传统优化算法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时可能显得乏力。AI 技术的注入,让 IOC 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
更精准的预测:使用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Transformer 等深度学习模型,大幅提升发电和负荷预测的精度,为优化提供更优质的数据输入。
更智能的优化:强化学习(RL) 算法可以通过与模拟环境不断交互,自主学习在复杂、不确定场景下的最优调度策略,尤其适用于传统模型难以准确建模的环节。
异常诊断与预警: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模式识别,对设备异常状态进行早期预警,实现预测性维护,防患于未然。
智慧能源管理平台(IOC)的调度优化,本质是 “算法驱动的精细化能源管理”—— 从负荷预测的 “知需求”,到多能协同的 “巧分配”,再到成本与碳效的 “优价值”,算法贯穿调度全流程,让绿电直连系统从 “被动供电” 变为 “主动优化”。
以上是由智慧能源/绿电直连管理系统厂家西格电力分享,欢迎您阅读、点赞。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西格电力】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c47b0a73fec537b10cab88608】。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