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思维与“小快轻准”产品的矛盾

一、为什么大厂的思维难以诞生“小快轻准”的产品?
1、商业模式与盈利驱动的矛盾:
大厂追求“高客单价”和“持续付费”:他们的传统优势在于服务大型企业,一个项目动辄数百万甚至上亿。这种模式下,销售、实施、定制开发团队才能养活。而中小企业市场客单价低,需要靠“量”取胜,这与他们原有的销售体系和成本结构不匹配。
“重销售”而非“重产品”:在大 B 市场,关系营销、招投标、定制化解决方案是成功关键。而中小企业的决策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和易用性,是“产品驱动”的。大厂的销售思维很难瞬间转变。
2、技术架构与历史包袱的沉重:
“巨石架构”的惯性:传统大厂们的核心产品经过几十年发展,是功能极其庞杂的“巨石型”系统。虽然现在都在谈“云原生”、“微服务”,但底层逻辑和代码重构需要巨大成本和时间,真正做到“轻”并非易事。
“求大求全”的产品思维:他们的产品设计逻辑是“总有一个功能能满足你”,试图覆盖所有行业、所有场景。这必然导致产品臃肿、设置复杂,与中小企业“解决核心痛点就好”的需求背道而驰。一个需要培训几天才会用的软件,对中小企业来说本身就是门槛。
3、组织架构与决策流程的迟缓:
“大企业病”:一个功能的改进或一个新产品的立项,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多方论证,以确保不影响现有大客户和主体业务。这种流程无法适应中小企业市场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要求。
KPI 考核导向:团队考核可能依然是收入、利润率、大客户数量。做一个“小快轻准”的产品,短期内很难在这些核心 KPI 上做出亮眼成绩,导致内部资源和支持不足。
4、对中小企业真实需求的理解偏差:
“自上而下”的视角:大厂习惯于为有明确信息化战略和 IT 部门的大型企业服务。他们容易用管理大企业的思维去揣测中小企业,做出的产品往往是“大系统”的简化版或阉割版,而非从中小企业“生存、赚钱、提效”的核心痛点原生地长出来的产品。
忽视“业务数字化”而侧重“管理数字化”: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能直接帮他们获客、赚钱、节省成本的工具,而不是先上一套复杂的 ERP 来规范流程、加强内控。这个出发点完全不同。
二、大厂并非没有行动,但挑战巨大
传统大厂们都推出了自家的云 ERP 产品,试图切入中小企业市场。它们的优势在于:
品牌信誉和实力背书。
财务、供应链等核心模块功能扎实。
理论上能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但这些产品依然常常被诟病为“旧酒装新瓶”,或多或少带着上述的基因问题,在与真正的生成式及 SaaS 新势力竞争时,在“快、轻、准”方面并不占优。
二、谁更有可能做出“小快轻准”的产品?
1、垂直领域的生成式及 SaaS 厂商:软件制造专业模型以及专注于一个细分行业或一个特定功能,深度理解行业痛点,产品极致的聚焦和易用。
2、新兴的“小快轻准”创业公司:没有历史包袱,采用最新的生成式及云原生技术,组织架构扁平,对市场反馈响应速度极快。它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出真正被中小企业喜爱和付费的产品。
3、平台生态型工具:基于软件制造专业模型以及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等平台开发的第三方应用。它们天生“轻便”,依托平台的流量和集成能力,可以快速触达用户。
结论
传统大厂们等传统管理软件巨头的核心基因、商业模式和组织能力,与“小快轻准”的要求存在先天性的冲突。
因此,中小企业数字化的未来,很可能不属于某个“全能型”的巨头,而是由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成式模型”及“SaaS 应用生态” 所共同支撑。而大厂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融入乃至引领这个生态,而非简单地用自己的思维去定义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