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为什么说 Dify 这类“托拉拽”AI 平台,正在让 AI Agent 开发倒退到石器时代?

  • 2025-10-25
    北京
  • 本文字数:3001 字

    阅读完需:约 10 分钟

为什么说Dify这类“托拉拽”AI平台,正在让AI Agent开发倒退到石器时代?

近年来,以 Dify、Coze 为代表的“拖拉拽式”AI Agent 平台迅速走红。它们通过可视化工作流编排,宣称“人人都能做 AI Agent”,一时间成为概念验证(PoC)和初创团队的宠儿。然而,当企业真正试图将这些“玩具级”工具用于生产环境时,却普遍陷入困境:逻辑脆弱、难以维护、无法协同、上线即崩。


UniverAI 团队在 Hicool 全球创业者峰会中和很多的 AI 开发者和创业者交流,他们对于托拉拽的低代码平台的反馈非常统一:连我想要的 Demo 都搭不出来。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这种看似“低门槛”的开发方式,是否正在把 AI Agent 开发拉回软件工程的“石器时代”?


“拖拉拽”不是进步,而是对工程化的背叛

现代软件工程历经数十年发展,早已确立了一套支撑复杂系统稳定运行的工程化基石:从代码的版本控制(Git)、模块化封装(Package/Module)、自动化测试(Unit/Integration Test),到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CI/CD),再到可追溯的日志监控和发布回滚机制——这些不是“花架子”,而是保障大型系统可维护、可协作、可迭代的核心能力。而当前主流的“托拉拽”式 AI 平台(如 Dify、Coze 等),却在用一种近乎倒退的方式重构开发流程:它们将原本完整的 AI 逻辑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节点”——比如“条件判断”“调用模型”“知识检索”“工具调用”——然后让用户通过鼠标“连线”拼接成一个工作流。更讽刺的是,当需要复杂逻辑时,开发者只能在某个节点里“嵌入代码块”,仿佛在网页表格里写 JavaScript。


这种模式带来了三大致命问题:


  1. 代码碎片化:核心业务逻辑被割裂在多个节点中,无法复用、难以抽象,修改一处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 版本失控:Git 无法有效追踪图形化流程的变更。你无法像管理代码文件那样进行 diff、merge 或回滚,一旦出错,只能手动重建整个工作流。

  3. 协同灾难:多人协作时,A 改了“数据清洗”节点,B 调整了“判断逻辑”分支,系统无法自动合并冲突,最终只能串行开发、反复沟通,效率极低。这本质上是一种 20 年前的“手工作坊式开发”:没有工程规范、没有协作机制、没有自动化保障。唯一的“进步”,是从“手动写代码”变成了“手动连节点”。


复杂业务逻辑,在托拉拽面前不堪一击

当前主流的“托拉拽”式 AI 平台(如 Dify、Coze、Flowise 等)在宣传中往往聚焦于“一句话问答”“知识库检索”“自动写邮件”等轻量级场景。这些任务逻辑简单、路径单一、状态无记忆,确实可以通过若干节点拼接实现。然而,一旦面对真实企业中的复杂业务系统,这类平台立刻暴露出其根本性缺陷:无法表达复杂逻辑,难以维护状态,扩展性极差、性能平静巨大。


在托拉拽平台上构建这样一个 Agent,开发者很快就会陷入“流程图地狱”:


  • 你必须将上述每一个步骤拆解为独立节点,每个判断分支都需要手动连线,嵌套越深,连线越密集,最终形成一张密密麻麻、无法阅读的“意大利面条图”。

  • 当你需要修改某个判断逻辑(例如:将“风险评分 < 60”改为“< 50 且 近 3 月有逾期”),你不仅需要修改条件节点,还可能需要重新连接多个分支,甚至重构整个流程。

  • 更致命的是:这种图形化流程缺乏“函数封装”“变量作用域”“异常处理”等编程基本能力,导致逻辑重复、调试困难、错误频发。


许多用户的真实反馈是:“我花了 3 小时搭完流程,运行一次就崩了;后来我用 Python 写了 80 行代码,20 分钟搞定,还能跑通单元测试。”


真正的生产级 AI,需要“专业工具 + 平台支撑”

我们认为,AI Agent 的未来不属于“拖拉拽”,而属于全代码开发 + 生产级平台支撑。UniverAI 坚持认为:AI 开发者应该像开发传统软件一样开发 AI 应用——使用熟悉的编程语言、IDE、Git、CI/CD 工具链,构建可测试、可维护、可迭代的 AI 系统。同时,平台应承担所有“脏活累活”:


  • 统一管理大模型接入与版本切换

  • 自动化处理知识库向量化与混合检索

  • 提供细粒度权限、敏感词过滤、对话审计

  • 支持高可用部署、弹性扩缩容、成本监控这才是正确的分工:开发者专注“思考”,平台负责“执行”。



搞清楚 AI 平台的真正用户是谁很重要

我们必须直面一个被广泛忽视的现实:AI 平台的真正用户,是 AI Agent 的开发者,而不是那些“不懂技术但想做 AI”的业务人员。


当前许多 AI 平台陷入一种“自我欺骗式”的产品设计:幻想通过拖拉拽和低代码,让 HR、市场或销售人员摇身一变成为“AI 开发者”。但现实是,业务人员面对复杂逻辑时束手无策,流程稍一复杂就无法调试;而真正懂技术的开发者,则因平台限制自由、工程能力缺失而拒绝使用。于是,AI 平台陷入尴尬境地:业务人员“用不好”,开发者“看不上”,最终沦为低代码平台里的“效果展示”,却无法在生产系统中扎根。真正的破局之道,是以 AI 开发者为中心——他们才是构建复杂 Agent 逻辑的核心力量。平台不应试图“替代”开发者,而应成为他们的“超级外脑”:提供强大的代码支持、完整的开发工具链、自动化的运维能力,让开发者专注于业务逻辑与智能设计,而非重复处理模型对接、权限配置、日志监控等琐碎事务。UniverAI 坚信:只有赢得开发者的信任,才能赢得生产环境的入场券。 我们不做“玩具工厂”,我们只为真正想把 AI 落地的工程师,打造一座坚实的“AI 员工超级工厂”。



结语:回归工程本质,才能走向真正生产级 AI Agent 不是儿童积木通过托拉拽的工作流就号称能够生产级上线,企业也不该为“玩具级”AI 平台买单。当我们谈论“生产级 AI”时,我们必须回归软件工程的本质:可维护、可协作、可持续。拒绝石器时代的“手工作坊”,拥抱工业时代的“智能工厂”——这才是 AI Agent 的正确进化方向。


UniverAI 坚信:AI Agent 的复杂性,必须由专业的开发者用专业的工程方式来应对。 因此,我们彻底摒弃“托拉拽+代码块”的混合模式,回归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全代码开发 + 平台级支撑。我们让开发者使用熟悉的编程语言(如 Python)和开发工具(如 Notebook、VS Code、Git),通过自由的 AI 开发框架(例如 langchain、langgraph)代码定义 AI Agent 的完整逻辑。所有代码均纳入 Git 管理,支持分支协作、代码审查、自动测试与 CI/CD 流水线,确保每一次变更都可追溯、可验证、可发布。逻辑代码注册于 UniverAI 即可直接拥有全套 AI 能力。更重要的是,UniverAI 平台并不止步于“支持写代码”,而是为全代码开发提供一整套生产级支撑能力,彻底解决低代码平台的三大痛点:


  • 对抗碎片化:通过可复用的 AI 组件库(如“知识检索模块”“微调数据管理”),开发者可像搭积木一样组合逻辑,而非重复造轮子。

  • 杜绝版本失控:所有 Agent 逻辑以代码文件形式存储在代码仓库中,支持完整的 Git 工作流,任何变更均可 diff、review、回滚。

  • 化解协同灾难:团队可并行开发不同功能模块,通过 CI/CD 自动测试与部署,实现高效协作与快速迭代。同时,平台自动承担模型接入、知识处理、权限控制、日志审计、成本监控等“脏活累活”,让开发者专注核心逻辑创新。


我们不提供“拖拉拽”的幻觉,只交付“可运行、可管理、可信赖”的生产级 AI 能力。



延伸阅读

  • UniverAI 官方网站:www.univerai.cn

  • UniverAI 官方产品知识库:https://bcn2qkzdygmm.feishu.cn/wiki/Xn0vwBEkeibIhAkE7Oocetogn9b

  • UniverAI 平台中,RAG 技术中的知识切片与向量化:构建高效知识库的核心步骤:https://bcn2qkzdygmm.feishu.cn/wiki/Bh4Ew7wreiBTe7kKZDjcgqxAn2e

  • 如何使用 UniverAI 平台自定义知识库加工逻辑:https://bcn2qkzdygmm.feishu.cn/wiki/Iej9wKAaCiYmaGkjdPMcaaFBnqb

  • UniverAI 平台中零代码搭建智能体 (如何从头创建知识库):https://bcn2qkzdygmm.feishu.cn/wiki/TvLVwEnmwieaW2kiWRMcSZf4nve

用户头像

AI平台与垂类AI双轮驱动 2023-08-28 加入

帮助企业AI开发者处理企业级AI应用落地工程化问题,让他们专注于AI技术本身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为什么说Dify这类“托拉拽”AI平台,正在让AI Agent开发倒退到石器时代?_企业级AI工程化_UniverAI智宇苍穹_InfoQ写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