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x 有哪几种属性?
有五种,分别是 State、 Getter、Mutation 、Action、 Module
谈谈对 keep-alive 的了解
keep-alive 可以实现组件的缓存,当组件切换时不会对当前组件进行卸载。常用的2个属性
include/exclude ,2个生命周期
activated ,
deactivated
vue2.x 详细
1. 分析
首先找到vue
的构造函数
源码位置:src\core\instance\index.js
function Vue (options)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this instanceof Vue)
) {
warn('Vue is a constructor and should be called with the `new` keyword')
}
this._init(options)
}
复制代码
options
是用户传递过来的配置项,如data、methods
等常用的方法
vue
构建函数调用_init
方法,但我们发现本文件中并没有此方法,但仔细可以看到文件下方定定义了很多初始化方法
initMixin(Vue); // 定义 _init
stateMixin(Vue); // 定义 $set $get $delete $watch 等
eventsMixin(Vue); // 定义事件 $on $once $off $emit
lifecycleMixin(Vue);// 定义 _update $forceUpdate $destroy
renderMixin(Vue); // 定义 _render 返回虚拟dom
复制代码
首先可以看initMixin
方法,发现该方法在Vue
原型上定义了_init
方法
源码位置:src\core\instance\init.js
Vue.prototype._init = function (options?: Object) {
const vm: Component = this
// a uid
vm._uid = uid++
let startTag, endTag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startTag = `vue-perf-start:${vm._uid}`
endTag = `vue-perf-end:${vm._uid}`
mark(startTag)
}
// a flag to avoid this being observed
vm._isVue = true
// merge options
// 合并属性,判断初始化的是否是组件,这里合并主要是 mixins 或 extends 的方法
if (options && options._isComponent) {
// optimize internal component instantiation
// since dynamic options merging is pretty slow, and none of the
// internal component options needs special treatment.
initInternalComponent(vm, options)
} else { // 合并vue属性
vm.$options = mergeOptions(
resolveConstructorOptions(vm.constructor),
options || {},
vm
)
}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 初始化proxy拦截器
initProxy(vm)
} else {
vm._renderProxy = vm
}
// expose real self
vm._self = vm
// 初始化组件生命周期标志位
initLifecycle(vm)
// 初始化组件事件侦听
initEvents(vm)
// 初始化渲染方法
initRender(vm)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 初始化依赖注入内容,在初始化data、props之前
initInjections(vm) // resolve injections before data/props
// 初始化props/data/method/watch/methods
initState(vm)
initProvide(vm) // resolve provide after data/props
callHook(vm, 'created')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vm._name = formatComponentName(vm, false)
mark(endTag)
measure(`vue ${vm._name} init`, startTag, endTag)
}
// 挂载元素
if (vm.$options.el) {
vm.$mount(vm.$options.el)
}
}
复制代码
仔细阅读上面的代码,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initState
方法是完成props/data/method/watch/methods
的初始化
源码位置:src\core\instance\state.js
export function initState (vm: Component) {
// 初始化组件的watcher列表
vm._watchers = []
const opts = vm.$options
// 初始化props
if (opts.props) initProps(vm, opts.props)
// 初始化methods方法
if (opts.methods) initMethods(vm, opts.methods)
if (opts.data) {
// 初始化data
initData(vm)
} else {
observe(vm._data = {}, true /* asRootData */)
}
if (opts.computed) initComputed(vm, opts.computed)
if (opts.watch && opts.watch !== nativeWatch) {
initWatch(vm, opts.watch)
}
}
复制代码
我们和这里主要看初始化data
的方法为initData
,它与initState
在同一文件上
function initData (vm: Component) {
let data = vm.$options.data
// 获取到组件上的data
data = vm._data = typeof data === 'function'
? getData(data, vm)
: data || {}
if (!isPlainObject(data)) {
data =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data functions should return an object:\n' +
'https://vuejs.org/v2/guide/components.html#data-Must-Be-a-Function',
vm
)
}
// proxy data on instance
const keys = Object.keys(data)
const props = vm.$options.props
const methods = vm.$options.methods
let i = keys.length
while (i--) {
const key = keys[i]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 属性名不能与方法名重复
if (methods && hasOwn(methods, key)) {
warn(
`Method "${key}" has already been defined as a data property.`,
vm
)
}
}
// 属性名不能与state名称重复
if (props && hasOwn(props, key))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The data property "${key}" is already declared as a prop. ` +
`Use prop default value instead.`,
vm
)
} else if (!isReserved(key)) { // 验证key值的合法性
// 将_data中的数据挂载到组件vm上,这样就可以通过this.xxx访问到组件上的数据
proxy(vm, `_data`, key)
}
}
// observe data
// 响应式监听data是数据的变化
observe(data, true /* asRootData */)
}
复制代码
仔细阅读上面的代码,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关于数据响应式在这就不展开详细说明
上文提到挂载方法是调用vm.$mount
方法
源码位置:
Vue.prototype.$mount = function (
el?: string | Element,
hydrating?: boolean
): Component {
// 获取或查询元素
el = el && query(el)
/* istanbul ignore if */
// vue 不允许直接挂载到body或页面文档上
if (el === document.body || el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Do not mount Vue to <html> or <body> - mount to normal elements instead.`
)
return this
}
const options = this.$options
// resolve template/el and convert to render function
if (!options.render) {
let template = options.template
// 存在template模板,解析vue模板文件
if (template) {
if (typeof template === 'string') {
if (template.charAt(0) === '#') {
template = idToTemplate(template)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template) {
warn(
`Template element not found or is empty: ${options.template}`,
this
)
}
}
} else if (template.nodeType) {
template = template.innerHTML
} else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invalid template option:' + template, this)
}
return this
}
} else if (el) {
// 通过选择器获取元素内容
template = getOuterHTML(el)
}
if (template) {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mark('compile')
}
/**
* 1.将temmplate解析ast tree
* 2.将ast tree转换成render语法字符串
* 3.生成render方法
*/
const { render, staticRenderFns } = compileToFunctions(template, {
outputSourceRange: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shouldDecodeNewlines,
shouldDecodeNewlinesForHref,
delimiters: options.delimiters,
comments: options.comments
}, this)
options.render = render
options.staticRenderFns = staticRenderFns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mark('compile end')
measure(`vue ${this._name} compile`, 'compile', 'compile end')
}
}
}
return mount.call(this, el, hydrating)
}
复制代码
阅读上面代码,我们能得到以下结论:
对template
的解析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将html
文档片段解析成ast
描述符
将ast
描述符解析成字符串
生成render
函数
生成render
函数,挂载到vm
上后,会再次调用mount
方法
源码位置:src\platforms\web\runtime\index.js
// public mount method
Vue.prototype.$mount = function (
el?: string | Element,
hydrating?: boolean
): Component {
el = el && inBrowser ? query(el) : undefined
// 渲染组件
return mountComponent(this, el, hydrating)
}
复制代码
调用mountComponent
渲染组件
export function mountComponent (
vm: Component,
el: ?Element,
hydrating?: boolean
): Component {
vm.$el = el
// 如果没有获取解析的render函数,则会抛出警告
// render是解析模板文件生成的
if (!vm.$options.render) {
vm.$options.render = createEmptyVNode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vm.$options.template && vm.$options.template.charAt(0) !== '#') ||
vm.$options.el || el) {
warn(
'You are using the runtime-only build of Vue where the template ' +
'compiler is not available. Either pre-compile the templates into ' +
'render functions, or use the compiler-included build.',
vm
)
} else {
// 没有获取到vue的模板文件
warn(
'Failed to mount component: template or render function not defined.',
vm
)
}
}
}
// 执行beforeMount钩子
callHook(vm, 'beforeMount')
let updateComponent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updateComponent = () => {
const name = vm._name
const id = vm._uid
const startTag = `vue-perf-start:${id}`
const endTag = `vue-perf-end:${id}`
mark(startTag)
const vnode = vm._render()
mark(endTag)
measure(`vue ${name} render`, startTag, endTag)
mark(startTag)
vm._update(vnode, hydrating)
mark(endTag)
measure(`vue ${name} patch`, startTag, endTag)
}
} else {
// 定义更新函数
updateComponent = () => {
// 实际调⽤是在lifeCycleMixin中定义的_update和renderMixin中定义的_render
vm._update(vm._render(), hydrating)
}
}
// we set this to vm._watcher inside the watcher's constructor
// since the watcher's initial patch may call $forceUpdate (e.g. inside child
// component's mounted hook), which relies on vm._watcher being already defined
// 监听当前组件状态,当有数据变化时,更新组件
new Watcher(vm, updateComponent, noop, {
before () {
if (vm._isMounted && !vm._isDestroyed) {
// 数据更新引发的组件更新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
}
}, true /* isRenderWatcher */)
hydrating = false
// manually mounted instance, call mounted on self
// mounted is called for render-created child components in its inserted hook
if (vm.$vnode == null) {
vm._isMounted = true
callHook(vm, 'mounted')
}
return vm
}
复制代码
阅读上面代码,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updateComponent
方法主要执行在vue
初始化时声明的render
,update
方法
render的作用主要是生成
vnode
源码位置:src\core\instance\render.js
// 定义vue 原型上的render方法
Vue.prototype._render = function (): VNode {
const vm: Component = this
// render函数来自于组件的option
const { render, _parentVnode } = vm.$options
if (_parentVnode) {
vm.$scopedSlots = normalizeScopedSlots(
_parentVnode.data.scopedSlots,
vm.$slots,
vm.$scopedSlots
)
}
// set parent vnode. this allows render functions to have access
// to the data on the placeholder node.
vm.$vnode = _parentVnode
// render self
let vnode
try {
// There's no need to maintain a stack because all render fns are called
// separately from one another. Nested component's render fns are called
// when parent component is patched.
currentRenderingInstance = vm
// 调用render方法,自己的独特的render方法, 传入createElement参数,生成vNode
vnode = render.call(vm._renderProxy, vm.$createElement)
} catch (e) {
handleError(e, vm, `render`)
// return error render result,
// or previous vnode to prevent render error causing blank component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vm.$options.renderError) {
try {
vnode = vm.$options.renderError.call(vm._renderProxy, vm.$createElement, e)
} catch (e) {
handleError(e, vm, `renderError`)
vnode = vm._vnode
}
} else {
vnode = vm._vnode
}
} finally {
currentRenderingInstance = null
}
// if the returned array contains only a single node, allow it
if (Array.isArray(vnode) && vnode.length === 1) {
vnode = vnode[0]
}
// return empty vnode in case the render function errored out
if (!(vnode instanceof VNode))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Array.isArray(vnode)) {
warn(
'Multiple root nodes returned from render function. Render function ' +
'should return a single root node.',
vm
)
}
vnode = createEmptyVNode()
}
// set parent
vnode.parent = _parentVnode
return vnode
}
复制代码
_update
主要功能是调用patch
,将vnode
转换为真实DOM
,并且更新到页面中
源码位置:src\core\instance\lifecycle.js
Vue.prototype._update = function (vnode: VNode, hydrating?: boolean) {
const vm: Component = this
const prevEl = vm.$el
const prevVnode = vm._vnode
// 设置当前激活的作用域
const restoreActiveInstance = setActiveInstance(vm)
vm._vnode = vnode
// Vue.prototype.__patch__ is injected in entry points
// based on the rendering backend used.
if (!prevVnode) {
// initial render
// 执行具体的挂载逻辑
vm.$el = vm.__patch__(vm.$el, vnode, hydrating, false /* removeOnly */)
} else {
// updates
vm.$el = vm.__patch__(prevVnode, vnode)
}
restoreActiveInstance()
// update __vue__ reference
if (prevEl) {
prevEl.__vue__ = null
}
if (vm.$el) {
vm.$el.__vue__ = vm
}
// if parent is an HOC, update its $el as well
if (vm.$vnode && vm.$parent && vm.$vnode === vm.$parent._vnode) {
vm.$parent.$el = vm.$el
}
// updated hook is called by the scheduler to ensure that children are
// updated in a parent's updated hook.
}
复制代码
2. 结论
new Vue
的时候调用会调用_init
方法
定义 $set
、$get
、$delete
、$watch
等方法
定义 $on
、$off
、$emit
、$off
等事件
定义 _update
、$forceUpdate
、$destroy
生命周期
调用$mount
进行页面的挂载
挂载的时候主要是通过mountComponent
方法
定义updateComponent
更新函数
执行render
生成虚拟DOM
_update
将虚拟DOM
生成真实DOM
结构,并且渲染到页面中
理解 Vue 运行机制全局概览
全局概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笔者画的内部流程图。
大家第一次看到这个图一定是一头雾水的,没有关系,我们来逐个讲一下这些模块的作用以及调用关系。相信讲完之后大家对Vue.js
内部运行机制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初始化及挂载
在 new Vue()
之后。 Vue 会调用 _init
函数进行初始化,也就是这里的 init
过程,它会初始化生命周期、事件、 props、 methods、 data、 computed 与 watch 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设置 setter
与 getter
函数,用来实现「 响应式 」以及「 依赖收集 」,后面会详细讲到,这里只要有一个印象即可。
初始化之后调用 $mount
会挂载组件,如果是运行时编译,即不存在 render function 但是存在 template 的情况,需要进行「 编译 」步骤。
编译
compile 编译可以分成 parse
、optimize
与 generate
三个阶段,最终需要得到 render function。
1. parse
parse
会用正则等方式解析 template 模板中的指令、class、style 等数据,形成 AST。
2. optimize
optimize
的主要作用是标记 static 静态节点,这是 Vue 在编译过程中的一处优化,后面当 update
更新界面时,会有一个 patch
的过程, diff 算法会直接跳过静态节点,从而减少了比较的过程,优化了 patch
的性能。
3. generate
generate
是将 AST 转化成 render function
字符串的过程,得到结果是 render
的字符串以及 staticRenderFns 字符串。
响应式
接下来也就是 Vue.js 响应式核心部分。
这里的 getter
跟 setter
已经在之前介绍过了,在 init
的时候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进行了绑定,它使得当被设置的对象被读取的时候会执行 getter
函数,而在当被赋值的时候会执行 setter
函数。
在修改对象的值的时候,会触发对应的 setter
, setter
通知之前「 依赖收集 」得到的 Dep 中的每一个 Watcher,告诉它们自己的值改变了,需要重新渲染视图。这时候这些 Watcher 就会开始调用 update
来更新视图,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 patch
的过程以及使用队列来异步更新的策略,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Virtual DOM
我们知道,render function
会被转化成 VNode
节点。Virtual DOM
其实就是一棵以 JavaScript 对象( VNode 节点)作为基础的树,用对象属性来描述节点,实际上它只是一层对真实 DOM 的抽象。最终可以通过一系列操作使这棵树映射到真实环境上。由于 Virtual DOM 是以 JavaScript 对象为基础而不依赖真实平台环境,所以使它具有了跨平台的能力,比如说浏览器平台、Weex、Node 等。
比如说下面这样一个例子:
{
tag: 'div', /*说明这是一个div标签*/
children: [ /*存放该标签的子节点*/
{
tag: 'a', /*说明这是一个a标签*/
text: 'click me' /*标签的内容*/
}
]
}
复制代码
渲染后可以得到
<div>
<a>click me</a>
</div>
复制代码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的节点有更多的属性来标志节点,比如 isStatic (代表是否为静态节点)、 isComment (代表是否为注释节点)等。
更新视图
前面我们说到,在修改一个对象值的时候,会通过 setter -> Watcher -> update
的流程来修改对应的视图,那么最终是如何更新视图的呢?
当数据变化后,执行 render function 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 VNode 节点,我们如果想要得到新的视图,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解析这个新的 VNode
节点,然后用 innerHTML
直接全部渲染到真实 DOM
中。但是其实我们只对其中的一小块内容进行了修改,这样做似乎有些「 浪费 」。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只修改那些「改变了的地方」呢?这个时候就要介绍我们的「 patch
」了。我们会将新的 VNode
与旧的 VNode
一起传入 patch
进行比较,经过 diff 算法得出它们的「 差异 」。最后我们只需要将这些「 差异 」的对应 DOM 进行修改即可。
再看全局
回过头再来看看这张图,是不是大脑中已经有一个大概的脉络了呢?
Vue 中如何进行依赖收集?
每个属性都有自己的dep
属性,存放他所依赖的watcher
,当属性变化之后会通知自己对应的watcher
去更新
默认会在初始化时调用render
函数,此时会触发属性依赖收集 dep.depend
当属性发生修改时会触发watcher
更新dep.notify()
依赖收集简版
let obj = { name: 'poetry', age: 20 };
class Dep {
constructor() {
this.subs = [] // subs [watcher]
}
depend() {
this.subs.push(Dep.target)
}
notify() {
this.subs.forEach(watcher => watcher.update())
}
}
Dep.target = null;
observer(obj); // 响应式属性劫持
// 依赖收集 所有属性都会增加一个dep属性,
// 当渲染的时候取值了 ,这个dep属性 就会将渲染的watcher收集起来
// 数据更新 会让watcher重新执行
// 观察者模式
// 渲染组件时 会创建watcher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render) {
this.get();
}
get() {
Dep.target = this;
render(); // 执行render
Dep.target = null;
}
update() {
this.get();
}
}
const render = () => {
console.log(obj.name); // obj.name => get方法
}
// 组件是watcher、计算属性是watcher
new Watcher(render);
function observer(value) { // proxy reflect
if (typeof value === 'object' && typeof value !== null)
for (let key in value) {
defineReactive(value, key, value[key]);
}
}
function defineReactive(obj, key, value) {
// 创建一个dep
let dep = new Dep();
// 递归观察子属性
observer(value);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get() { // 收集对应的key 在哪个方法(组件)中被使用
if (Dep.target) { // watcher
dep.depend(); // 这里会建立 dep 和watcher的关系
}
return value;
},
set(newValue) {
if (newValue !== value) {
observer(newValue);
value = newValue; // 让key对应的方法(组件重新渲染)重新执行
dep.notify()
}
}
})
}
// 模拟数据获取,触发getter
obj.name = 'poetries'
// 一个属性一个dep,一个属性可以对应多个watcher(一个属性可以在任何组件中使用、在多个组件中使用)
// 一个dep 对应多个watcher
// 一个watcher 对应多个dep (一个视图对应多个属性)
// dep 和 watcher是多对多的关系
复制代码
Vue 性能优化
编码优化:
事件代理
keep-alive
拆分组件
key
保证唯一性
路由懒加载、异步组件
防抖节流
Vue 加载性能优化
用户体验
app-skeleton
骨架屏
shellap
p 壳
pwa
SEO 优化
参考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Vue 中给 data 中的对象属性添加一个新的属性时会发生什么?如何解决?
<template>
<div>
<ul>
<li v-for="value in obj" :key="value"> {{value}} </li> </ul> <button @click="addObjB">添加 obj.b</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obj: { a: 'obj.a' } } }, methods: { addObjB () { this.obj.b = 'obj.b' console.log(this.obj) } } }
</script>
复制代码
点击 button 会发现,obj.b 已经成功添加,但是视图并未刷新。这是因为在 Vue 实例创建时,obj.b 并未声明,因此就没有被 Vue 转换为响应式的属性,自然就不会触发视图的更新,这时就需要使用 Vue 的全局 api $set():
addObjB () (
this.$set(this.obj, 'b', 'obj.b')
console.log(this.obj)
}
复制代码
$set()方法相当于手动的去把 obj.b 处理成一个响应式的属性,此时视图也会跟着改变了。
对 SSR 的理解
SSR 也就是服务端渲染,也就是将 Vue 在客户端把标签渲染成 HTML 的工作放在服务端完成,然后再把 html 直接返回给客户端
SSR 的优势:
SSR 的缺点:
Vue data 中某一个属性的值发生改变后,视图会立即同步执行重新渲染吗?
不会立即同步执行重新渲染。Vue 实现响应式并不是数据发生变化之后 DOM 立即变化,而是按一定的策略进行 DOM 的更新。Vue 在更新 DOM 时是异步执行的。只要侦听到数据变化, Vue 将开启一个队列,并缓冲在同一事件循环中发生的所有数据变更。
如果同一个 watcher 被多次触发,只会被推入到队列中一次。这种在缓冲时去除重复数据对于避免不必要的计算和 DOM 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在下一个的事件循环 tick 中,Vue 刷新队列并执行实际(已去重的)工作。
extend 有什么作用
这个 API 很少用到,作用是扩展组件生成一个构造器,通常会与 $mount
一起使用。
// 创建组件构造器
let Component = Vue.extend({ template: "<div>test</div>" });
// 挂载到 #app 上new Component().$mount('#app')
// 除了上面的方式,还可以用来扩展已有的组件
let SuperComponent = Vue.extend(Component);
new SuperComponent({
created() {
console.log(1);
},
});
new SuperComponent().$mount("#app");
复制代码
使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来进行数据劫持有什么缺点?
在对一些属性进行操作时,使用这种方法无法拦截,比如通过下标方式修改数组数据或者给对象新增属性,这都不能触发组件的重新渲染,因为 Object.defineProperty 不能拦截到这些操作。更精确的来说,对于数组而言,大部分操作都是拦截不到的,只是 Vue 内部通过重写函数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 Vue3.0 中已经不使用这种方式了,而是通过使用 Proxy 对对象进行代理,从而实现数据劫持。使用 Proxy 的好处是它可以完美的监听到任何方式的数据改变,唯一的缺点是兼容性的问题,因为 Proxy 是 ES6 的语法。
你是怎么处理 vue 项目中的错误的?
分析
思路
首先区分错误类型
根据错误不同类型做相应收集
收集的错误是如何上报服务器的
回答范例
应用中的错误类型分为"接口异常
"和“代码逻辑异常
”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错误类型做相应处理:接口异常是我们请求后端接口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可能是请求失败,也可能是请求获得了服务器响应,但是返回的是错误状态。以Axios
为例,这类异常我们可以通过封装Axios
,在拦截器中统一处理整个应用中请求的错误。代码逻辑异常
是我们编写的前端代码中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造成的异常,vue
应用中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全局错误处理函数app.config.errorHandler
收集错误
收集到错误之后,需要统一处理这些异常:分析错误,获取需要错误信息和数据。这里应该有效区分错误类型,如果是请求错误,需要上报接口信息,参数,状态码等;对于前端逻辑异常,获取错误名称和详情即可。另外还可以收集应用名称、环境、版本、用户信息,所在页面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vuex
存储的全局状态和路由信息获取
实践
axios
拦截器中处理捕获异常:
// 响应拦截器
instance.interceptors.response.use(
(response) => {
return response.data;
},
(error) => {
// 存在response说明服务器有响应
if (error.response) {
let response = error.response;
if (response.status >= 400) {
handleError(response);
}
} else {
handleError(null);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复制代码
vue
中全局捕获异常:
import { createApp } from 'vue'
const app = createApp(...)
app.config.errorHandler = (err, instance, info) => {
// report error to tracking services
}
复制代码
处理接口请求错误:
function handleError(error, type) {
if(type == 1) {
// 接口错误,从config字段中获取请求信息
let { url, method, params, data } = error.config
let err_data = {
url, method,
params: { query: params, body: data },
error: error.data?.message || JSON.stringify(error.data),
})
}
}
复制代码
处理前端逻辑错误:
function handleError(error, type) {
if(type == 2) {
let errData = null
// 逻辑错误
if(error instanceof Error) {
let { name, message } = error
errData = {
type: name,
error: message
}
} else {
errData = {
type: 'other',
error: JSON.strigify(error)
}
}
}
}
复制代码
vue 中使用了哪些设计模式
工厂模式 传入参数即可创建实例:虚拟 DOM
根据参数的不同返回基础标签的 Vnode
和组件 Vnode
单例模式 整个程序有且仅有一个实例:vuex
和 vue-router
的插件注册方法 install
判断如果系统存在实例就直接返回掉
发布-订阅模式 (vue 事件机制)
观察者模式 (响应式数据原理)
装饰模式: (@装饰器的用法)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指对象有某个行为,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该行为有不同的实现方案-比如选项的合并策略
vue-cli 工程常用的 npm 命令有哪些
在浏览器上自动弹出一个 展示 vue-cli
工程打包后 app.js
、manifest.js
、vendor.js
文件里面所包含代码的页面。可以具此优化 vue-cli
生产环境部署的静态资源,提升 页面 的加载速度
动态给 vue 的 data 添加一个新的属性时会发生什么?怎样解决?
Vue 不允许在已经创建的实例上动态添加新的响应式属性
若想实现数据与视图同步更新,可采取下面三种解决方案:
Vue.set()
Object.assign()
$forcecUpdated()
Vue.set()
Vue.set( target, propertyName/index, value )
复制代码
参数
返回值:设置的值
通过Vue.set
向响应式对象中添加一个property
,并确保这个新 property
同样是响应式的,且触发视图更新
关于Vue.set
源码(省略了很多与本节不相关的代码)
源码位置:src\core\observer\index.js
function set (target: Array<any> | Object, key: any, val: any): any {
...
defineReactive(ob.value, key, val)
ob.dep.notify()
return val
}
复制代码
这里无非再次调用defineReactive
方法,实现新增属性的响应式
关于defineReactive
方法,内部还是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
实现属性拦截
大致代码如下:
function defineReactive(obj, key, val) {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get() {
console.log(`get ${key}:${val}`);
return val
},
set(newVal) {
if (newVal !== val) {
console.log(`set ${key}:${newVal}`);
val = newVal
}
}
})
}
复制代码
Object.assign()
直接使用Object.assign()
添加到对象的新属性不会触发更新
应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合并原对象和混入对象的属性
this.someObject = Object.assign({},this.someObject,{newProperty1:1,newProperty2:2 ...})
复制代码
$forceUpdate
如果你发现你自己需要在 Vue
中做一次强制更新,99.9% 的情况,是你在某个地方做错了事
$forceUpdate
迫使Vue
实例重新渲染
PS:仅仅影响实例本身和插入插槽内容的子组件,而不是所有子组件。
小结
如果为对象添加少量的新属性,可以直接采用Vue.set()
如果需要为新对象添加大量的新属性,则通过Object.assign()
创建新对象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操作时,可采取$forceUpdate()
进行强制刷新 (不建议)
PS:vue3
是用过proxy
实现数据响应式的,直接动态添加新属性仍可以实现数据响应式
Vue 项目本地开发完成后部署到服务器后报 404 是什么原因呢
如何部署
前后端分离开发模式下,前后端是独立布署的,前端只需要将最后的构建物上传至目标服务器的web
容器指定的静态目录下即可
我们知道vue
项目在构建后,是生成一系列的静态文件
常规布署我们只需要将这个目录上传至目标服务器即可
让web
容器跑起来,以nginx
为例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xxx.com;
location / {
index /data/dist/index.html;
}
}
复制代码
配置完成记得重启nginx
// 检查配置是否正确
nginx -t
// 平滑重启
nginx -s reload
复制代码
操作完后就可以在浏览器输入域名进行访问了
当然上面只是提到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布署方式
什么自动化,镜像,容器,流水线布署,本质也是将这套逻辑抽象,隔离,用程序来代替重复性的劳动,本文不展开
404 问题
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相信很多同学都有遇到过,那么你知道其真正的原因吗?
我们先还原一下场景:
先定位一下,HTTP 404 错误意味着链接指向的资源不存在
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存在?且为什么只有history
模式下会出现这个问题?
为什么 history 模式下有问题
Vue
是属于单页应用(single-page application)
而SPA
是一种网络应用程序或网站的模型,所有用户交互是通过动态重写当前页面,前面我们也看到了,不管我们应用有多少页面,构建物都只会产出一个index.html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一下我们的nginx
配置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xxx.com;
location / {
index /data/dist/index.html;
}
}
复制代码
可以根据 nginx
配置得出,当我们在地址栏输入 www.xxx.com
时,这时会打开我们 dist
目录下的 index.html
文件,然后我们在跳转路由进入到 www.xxx.com/login
关键在这里,当我们在 website.com/login
页执行刷新操作,nginx location
是没有相关配置的,所以就会出现 404
的情况
为什么 hash 模式下没有问题
router hash
模式我们都知道是用符号 #表示的,如 website.com/#/login
, hash
的值为 #/login
它的特点在于:hash
虽然出现在 URL
中,但不会被包括在 HTTP
请求中,对服务端完全没有影响,因此改变 hash
不会重新加载页面
hash
模式下,仅 hash
符号之前的内容会被包含在请求中,如 website.com/#/login
只有 website.com
会被包含在请求中 ,因此对于服务端来说,即使没有配置location
,也不会返回404
错误
解决方案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能想到怎么解决问题了,
产生问题的本质是因为我们的路由是通过 JS 来执行视图切换的,
当我们进入到子路由时刷新页面,web
容器没有相对应的页面此时会出现404
所以我们只需要配置将任意页面都重定向到 index.html
,把路由交由前端处理
对nginx
配置文件.conf
修改,添加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xxx.com;
location / {
index /data/dist/index.html;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
复制代码
修改完配置文件后记得配置的更新
这么做以后,你的服务器就不再返回 404 错误页面,因为对于所有路径都会返回 index.html
文件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应该在 Vue
应用里面覆盖所有的路由情况,然后在给出一个 404 页面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mode: 'history',
routes: [
{ path: '*', component: NotFoundComponent }
]
})
复制代码
MVVM、MVC、MVP 的区别
MVC、MVP 和 MVVM 是三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主要通过分离关注点的方式来组织代码结构,优化开发效率。
在开发单页面应用时,往往一个路由页面对应了一个脚本文件,所有的页面逻辑都在一个脚本文件里。页面的渲染、数据的获取,对用户事件的响应所有的应用逻辑都混合在一起,这样在开发简单项目时,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项目变得复杂,那么整个文件就会变得冗长、混乱,这样对项目开发和后期的项目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1)MVC
MVC 通过分离 Model、View 和 Controller 的方式来组织代码结构。其中 View 负责页面的显示逻辑,Model 负责存储页面的业务数据,以及对相应数据的操作。并且 View 和 Model 应用了观察者模式,当 Model 层发生改变的时候它会通知有关 View 层更新页面。Controller 层是 View 层和 Model 层的纽带,它主要负责用户与应用的响应操作,当用户与页面产生交互的时候,Controller 中的事件触发器就开始工作了,通过调用 Model 层,来完成对 Model 的修改,然后 Model 层再去通知 View 层更新。
(2)MVVM
MVVM 分为 Model、View、ViewModel:
Model 和 View 并无直接关联,而是通过 ViewModel 来进行联系的,Model 和 ViewModel 之间有着双向数据绑定的联系。因此当 Model 中的数据改变时会触发 View 层的刷新,View 中由于用户交互操作而改变的数据也会在 Model 中同步。
这种模式实现了 Model 和 View 的数据自动同步,因此开发者只需要专注于数据的维护操作即可,而不需要自己操作 DOM。
(3)MVP
MVP 模式与 MVC 唯一不同的在于 Presenter 和 Controller。在 MVC 模式中使用观察者模式,来实现当 Model 层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通知 View 层的更新。这样 View 层和 Model 层耦合在一起,当项目逻辑变得复杂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代码的混乱,并且可能会对代码的复用性造成一些问题。MVP 的模式通过使用 Presenter 来实现对 View 层和 Model 层的解耦。MVC 中的 Controller 只知道 Model 的接口,因此它没有办法控制 View 层的更新,MVP 模式中,View 层的接口暴露给了 Presenter 因此可以在 Presenter 中将 Model 的变化和 View 的变化绑定在一起,以此来实现 View 和 Model 的同步更新。这样就实现了对 View 和 Model 的解耦,Presenter 还包含了其他的响应逻辑。
说下attrs和listeners 的使用场景
API 考察,但$attrs
和$listeners
是比较少用的边界知识,而且vue3
有变化,$listeners
已经移除,还是有细节可说的
体验
一个包含组件透传属性的对象
<template>
<child-component v-bind="$attrs">
将非属性特性透传给内部的子组件
</child-component>
</template>
复制代码
回答范例
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属性和事件没有在props
中定义,这类称为非属性特性,结合v-bind
指令可以直接透传给内部的子组件。
这类“属性透传”常常用于包装高阶组件时往内部传递属性,常用于爷孙组件之间传参。比如我在扩展 A 组件时创建了组件 B 组件,然后在 C 组件中使用 B,此时传递给 C 的属性中只有props
里面声明的属性是给 B 使用的,其他的都是 A 需要的,此时就可以利用v-bind="$attrs"
透传下去。
最常见用法是结合v-bind
做展开;$attrs
本身不是响应式的,除非访问的属性本身是响应式对象。
vue2
中使用listeners
获取事件,vue3
中已移除,均合并到attrs
中,使用起来更简单了
原理
查看透传属性foo
和普通属性bar
,发现vnode
结构完全相同,这说明vue3
中将分辨两者工作由框架完成而非用户指定:
<template>
<h1>{{ msg }}</h1>
<comp foo="foo" bar="bar" />
</template>
复制代码
<template>
<div>
{{$attrs.foo}} {{bar}}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defineProps({
bar: String
})
</script>
复制代码
_createVNode(Comp, {
foo: "foo",
bar: "bar"
})
复制代码
使用 vue 渲染大量数据时应该怎么优化?说下你的思路!
分析
企业级项目中渲染大量数据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这是一道非常好的综合实践题目。
回答
在大型企业级项目中经常需要渲染大量数据,此时很容易出现卡顿的情况。比如大数据量的表格、树
处理时要根据情况做不同处理:
还是要看具体需求,首先从设计上避免大数据获取和渲染;实在需要这样做可以采用虚表的方式优化渲染;最后优化更新,如果不需要更新可以v-once
处理,需要更新可以v-memo
进一步优化大数据更新性能。其他可以采用的是交互方式优化,无线滚动、懒加载等方案
说下你的 vue 项目的目录结构,如果是大型项目你该怎么划分结构和划分组件呢
一、为什么要划分
使用vue
构建项目,项目结构清晰会提高开发效率,熟悉项目的各种配置同样会让开发效率更高
在划分项目结构的时候,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文件夹和文件夹内部文件的语义一致性
我们的目录结构都会有一个文件夹是按照路由模块来划分的,如pages
文件夹,这个文件夹里面应该包含我们项目所有的路由模块,并且仅应该包含路由模块,而不应该有别的其他的非路由模块的文件夹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眼就从 pages
文件夹看出这个项目的路由有哪些
单一入口/出口
举个例子,在pages
文件夹里面存在一个seller
文件夹,这时候seller
文件夹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由外部引入,并且 seller/index.js
应该作为外部引入 seller 模块的唯一入口
// 错误用法
import sellerReducer from 'src/pages/seller/reducer'
// 正确用法
import { reducer as sellerReducer } from 'src/pages/seller'
复制代码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无论你的模块文件夹内部有多乱,外部引用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入口文件引入,这样就很好的实现了隔离,如果后续有重构需求,你就会发现这种方式的优点
就近原则,紧耦合的文件应该放到一起,且应以相对路径引用
使用相对路径可以保证模块内部的独立性
// 正确用法
import styles from './index.module.scss'
// 错误用法
import styles from 'src/pages/seller/index.module.scss'
复制代码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现在的 seller 目录是在 src/pages/seller
,如果我们后续发生了路由变更,需要加一个层级,变成 src/pages/user/seller
。
如果我们采用第一种相对路径的方式,那就可以直接将整个文件夹拖过去就好,seller
文件夹内部不需要做任何变更。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第二种绝对路径的方式,移动文件夹的同时,还需要对每个 import
的路径做修改
公共的文件应该以绝对路径的方式从根目录引用
公共指的是多个路由模块共用,如一些公共的组件,我们可以放在src/components
下
在使用到的页面中,采用绝对路径的形式引用
// 错误用法
import Input from '../../components/input'
// 正确用法
import Input from 'src/components/input'
复制代码
同样的,如果我们需要对文件夹结构进行调整。将 /src/components/input
变成 /src/components/new/input
,如果使用绝对路径,只需要全局搜索替换
再加上绝对路径有全局的语义,相对路径有独立模块的语义
src 外的文件不应该被引入
vue-cli
脚手架已经帮我们做了相关的约束了,正常我们的前端项目都会有个src
文件夹,里面放着所有的项目需要的资源,js
,css
, png
, svg
等等。src
外会放一些项目配置,依赖,环境等文件
这样的好处是方便划分项目代码文件和配置文件
二、目录结构
单页面目录结构
project
│ .browserslistrc
│ .env.production
│ .eslintrc.js
│ .gitignore
│ babel.config.js
│ package-lock.json
│ package.json
│ README.md
│ vue.config.js
│ yarn-error.log
│ yarn.lock
│
├─public
│ favicon.ico
│ index.html
│
|-- src
|-- components
|-- input
|-- index.js
|-- index.module.scss
|-- pages
|-- seller
|-- components
|-- input
|-- index.js
|-- index.module.scss
|-- reducer.js
|-- saga.js
|-- index.js
|-- index.module.scss
|-- buyer
|-- index.js
|-- index.js
复制代码
多页面目录结构
my-vue-test:.
│ .browserslistrc
│ .env.production
│ .eslintrc.js
│ .gitignore
│ babel.config.js
│ package-lock.json
│ package.json
│ README.md
│ vue.config.js
│ yarn-error.log
│ yarn.lock
│
├─public
│ favicon.ico
│ index.html
│
└─src
├─apis //接口文件根据页面或实例模块化
│ index.js
│ login.js
│
├─components //全局公共组件
│ └─header
│ index.less
│ index.vue
│
├─config //配置(环境变量配置不同passid等)
│ env.js
│ index.js
│
├─contant //常量
│ index.js
│
├─images //图片
│ logo.png
│
├─pages //多页面vue项目,不同的实例
│ ├─index //主实例
│ │ │ index.js
│ │ │ index.vue
│ │ │ main.js
│ │ │ router.js
│ │ │ store.js
│ │ │
│ │ ├─components //业务组件
│ │ └─pages //此实例中的各个路由
│ │ ├─amenu
│ │ │ index.vue
│ │ │
│ │ └─bmenu
│ │ index.vue
│ │
│ └─login //另一个实例
│ index.js
│ index.vue
│ main.js
│
├─scripts //包含各种常用配置,工具函数
│ │ map.js
│ │
│ └─utils
│ helper.js
│
├─store //vuex仓库
│ │ index.js
│ │
│ ├─index
│ │ actions.js
│ │ getters.js
│ │ index.js
│ │ mutation-types.js
│ │ mutations.js
│ │ state.js
│ │
│ └─user
│ actions.js
│ getters.js
│ index.js
│ mutation-types.js
│ mutations.js
│ state.js
│
└─styles //样式统一配置
│ components.less
│
├─animation
│ index.less
│ slide.less
│
├─base
│ index.less
│ style.less
│ var.less
│ widget.less
│
└─common
index.less
reset.less
style.less
transition.less
复制代码
小结
项目的目录结构很重要,因为目录结构能体现很多东西,怎么规划目录结构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去进行目录的设计,能让项目整个架构看起来更为简洁,更加易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