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代码?低代码和无代码的区别,以及低代码的用户是谁?
一、什么是低代码?
关于低代码的定义,我写了两个版本供大家参考,利于不同的人群来理解低代码。
通俗版:低代码就是一种“少写代码”甚至“不写代码” 就能开发软件应用的新方法。它用直观的图形界面(就像画画一样)和拖拽功能(像搭积木)代替了传统繁琐的手工编程,让开发应用变得更快、更容易。
百科版:低代码(Low-Code)是一种可视化的软件开发方式,能让应用程序开发得更快,而且不需要太多手动编写代码。它的平台有图形化界面和拖放功能,能把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操作都自动化,不用再依赖传统的编程方式。
低代码平台让应用开发变得更普及,尤其是对 “平民开发者” 来说 —— 也就是那些没有正规编程经验的业务人员,比如业务分析师、项目经理之类的。有了这些工具,技术水平不高的员工也能在很多方面给业务带来更大影响,比如帮 IT 部门分担积压的工作、减少 “影子 IT”(指未经 IT 部门批准的软件使用),还能更自主地管理业务流程(BPM)的工作流。
不光如此,低代码开发平台对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也有帮助。因为它对编程经验的要求不高,不同编程背景的开发者做工作时能更灵活。比如有些业务应用需要特定编程语言的知识,这会限制能做这个工作的开发者范围。而低代码平台打破了这个限制,缩短了应用开发的周期,让开发者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尤其是在之前的疫情期间,企业急需把流程自动化,并且优先推进数字化转型,低代码平台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能帮助简化工作流程、加快自动化项目的进度。据 Gartner 统计,2021 年全球低代码开发技术市场增长了 22.6%,规模更是高达 138 亿美元。而根据其最新的报告,预计到 2025 年,超过 60% 的大中型企业都会采用低代码应用平台。
低代码模式的用户体验更简单易懂,能加快应用开发速度。不管是平民开发者还是专业开发者,都能从它的核心功能中受益,比如可视化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内置的数据连接器或编程接口(API),还有代码模板。这些功能都是为了优化开发运维(DevOps)流程,让大家有更多时间去搞业务创新。
二、低代码和无代码的区别
对于低代码和无代码的区别,我参考了 Forrester(一家全球知名研究机构)。
Forrester 主要根据目标用户来区分低代码和无代码产品。
低代码应用平台(LCAP)的适用范围很广,既能满足专业开发者的需求,也能供平民开发者使用,但可能还是需要一点编码技能,所以它主要服务于全职或兼职的开发者。而无代码产品是专门给业务用户设计的,就算没有任何专业开发技能和知识,也能用来创建自定义应用。
和低代码类似,无代码开发平台(NCDP)也能让用户通过拖放界面创建业务应用,不用进行传统的手动编码。而且低代码和无代码平台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加快流程自动化,并且让这些流程能灵活扩展。
不过无代码平台有个主要缺点:虽然它能减少 “影子 IT”,但也可能为 “影子 IT” 埋下隐患。如果业务用户在没有 IT 部门监督的情况下开发、编辑软件,可能需要额外的工作流程来确保满足性能、安全和合规方面的标准。

小结:
1、低代码 (LCAP):
目标用户: 主要是程序员(全职或兼职),但也欢迎懂点技术的普通员工。
特点: 核心是少写代码,不是完全不写。做复杂应用时可能还是需要写点代码。功能强大,更灵活。
2、无代码 (NCDP):
目标用户: 完全面向没有任何编程经验的普通业务人员。
特点: 目标是完全不用写代码,纯靠拖拽操作。使用门槛更低。
潜在风险: 虽然初衷是减少“野路子 IT”,但如果员工在 IT 部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开发应用,可能会埋下隐患(比如性能差、不安全、不合规),最后反而需要 IT 花更多力气去检查和补救。
三、最后再聊聊:低代码的用户到底是谁?
低代码平台的核心是动态可配置能力,注重更多的是系统能力的泛化。但系统能力越泛化,其业务属性就越弱;没了业务属性,用户群体便开始模糊,似乎行业、规模、场景流程都不再清晰,那它面对的用户群体究竟是谁?
带着这个问题,偶然在朋友圈刷到某低代码公司伙伴宣传产品,便和他聊了起来。
老纪:“现在很多大厂(如腾讯、阿里、百度、飞书、网易)也在做自己的低代码平台,基本是为了满足现有标准产品外的个性化业务快速实现,那么,你们织信的产品主打哪些场景?能搭建出进销存吗?”
低代码伙伴:“搭建进销存很简单。很多厂商的标准产品,临时解决个性化需求,是为了摆脱项目定制化占比过大的问题。而通过一个项目,用我们织信平台,能重构或新建产品线。”
老纪:“我一直在想,低代码产品泛化能力越强,市场定位就越模糊,你们在这方面有没有找到定位的思路?”
低代码伙伴:“我们是低代码(开发框架)+ 无代码设计器(可视化编辑)一体化的。由于我们对各行业的认知深度,没法和行业化公司相比,这就意味着平台的开放性必须足够强——不把平台作为场景核心,能让众多行业特殊交互组件在低代码中深度沉淀。
目前最核心的能力是:降低研发成本(低代码 + 可视化开发 —— 通过使用预置模板及持续复用,避免重复低价值工作,如前后端连调、通用权限、增删改查等);缩短交付周期(标准与定制无缝融合 —— 标品继承定制项目,交付只需聚焦个性化维度,让核心研发发挥最大价值,尤其是生产服务型企业的人力成本)。同时,降低研发技术门槛并统一技术栈管理(前后端、数据库一体化开发,避免技术碎片化带来的维护问题),大幅降低运维成本。”
老纪:“所以你们解决的是开发和成本问题,在这样快速配置部署的背景下,有没有提供现成的行业 Demo,打造类似应用市场的模式?”
低代码伙伴:“最核心的是解决自身标品与用户个性化的无缝融合问题。业务软件公司也属于生产服务业,这类行业的核心就是人力与交付时间成本。而且我们平台的组件封装越来越多,软件可配置能力无需提炼到极致(85%的可配置与 95%的可配置,难度差别极大)。”
老纪:“如果组件能像搭积木一样形成应用,让客户开箱即用,会不会更好?除了增删改查表关联这类基础配置,能实现复杂场景吗,比如 ERP 中的 MRP 运算、存货成本核算等逻辑?”
低代码伙伴:“没问题,这正是我们核心的扩展能力。但标准产品一开始不能用低代码可视化搭建,否则未来的扩展和技术承载都会出问题。我们的新项目或标品,都是用代码开发的。”
一番交流下来,所以低代码平台的用户群体是谁?大家是否有了答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