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 ERP,效率却没有提升,看看你是否做到了这些!
花了大笔资金砸进 ERP 系统,生产现场依旧乱得像菜市场,库存数据对不上号成了家常便饭,就连审批流程都变得比以前更折腾人!这感觉,就好比花大价钱买了辆顶配超跑,一脚油门踩下去,车愣是在原地 “打摆子”,钱没少烧,效果却连个影儿都见不着。

基础管理:最容易被忽视的管理
流程没梳理:系统与业务“各唱各调”
不少企业上 ERP,根本没花心思去梳理采购、生产、销售这些核心业务的标准流程,等系统一上线,才发现问题大了 ——ERP 系统里设计的流程,和实际操作完全是 “两股道上跑的车”。
系统里白纸黑字写着采购审批要走三级流程,可现实中呢?采购人员为了图省事,直接拿着单子找领导微信审批,流程成了摆设;生产排产在系统里安排得明明白白,结果车间设备突然“闹脾气” 故障了,计划全泡汤,最后还得靠人工重新安排。
员工们一边在系统里“假模假样” 走流程,一边在线下用老办法干活,双倍工作量不说,两边的数据还经常打架对不上。企业要想改变这局面,就得先沉下心,把业务流程从头到尾捋一遍,画出详细流程图,对比线下流程和系统流程,该精简的精简,该优化的优化,让系统和实际业务真正“同频共振”。
数据不准确:输入“垃圾”,输出 “废品”
再智能的 ERP 系统,没了准确数据 “投喂”,也得 “闹饥荒”。可很多企业上线时,数据管理那叫一个 “混乱不堪”。物料编码乱得像团乱麻,同一种原材料,仓库、采购、生产部门的编码都不一样,找个物料比大海捞针还难;库存数据更是成了 “玄学”,系统显示有货,实际去仓库翻个底朝天也找不着;动态数据录入严重滞后,生产都完工三天了,数据才慢悠悠地录入系统。
基于这些错误数据,ERP 做出的生产计划、采购决策,能靠谱吗?就好比用错误的导航开车,不迷路才怪!企业必须统一编码规则,制定严格的数据录入标准,借助数据清洗模板,对数据进行多轮 “大清洗”,从源头上杜绝 “垃圾进,垃圾出” 的情况。
制度没跟上:系统与制度“针锋相对”
ERP 系统背后,藏着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标准化流程。可有些企业还停留在 “人治” 的老路上,习惯了 “老师傅一句话定乾坤”“领导拍板说了算”。当 ERP 要求的标准化流程和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一碰撞,又没有配套制度跟上,员工自然对系统提不起兴趣。
系统要求生产工单必须及时录入,可企业又没有相应考核机制,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愿意费那劲?把系统操作纳入绩效考核,设定工单及时录入率、数据准确率等考核指标,做得好有奖励,做不好要惩罚,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让系统真正“活” 起来。

实施过程:那些年踩过的“大坑小坑”
需求没找准:盲目跟风,“药不对症”
看同行上了 ERP 效果不错,自己也跟着 “一拍脑袋” 上系统,却压根没搞清楚企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啥。是库存积压得仓库都快 “爆仓” 了,想优化库存管理?还是交货期一拖再拖,客户天天催,急需提升生产效率?又或者是质量问题频发,需要加强质量追溯?
不同需求,对应着 ERP 不同的功能模块。有些企业为了扫码入库上 ERP,上线后才发现,最该解决的其实是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浪费问题;还有的企业一股脑把所有模块都上了,结果用起来才发现,很多功能根本用不上,钱全打了水漂。企业得先梳理自身管理痛点,用问题优先级矩阵给问题排排序,按需选择系统功能,避免盲目跟风。
团队搭配错:“瘸腿” 团队,难成大事
ERP 实施是个大工程,要是实施团队里全是 IT 人员,业务骨干参与不足,就好比盖房子只有施工队,却没有设计师和监理。IT 人员虽然懂技术,但对业务流程的细节和实际需求并不了解,开发出来的系统功能要么不接地气,要么操作复杂难用。
某制造企业的 ERP 系统里,生产排产模块设计得特别复杂,业务部门的员工研究了半天都搞不明白怎么用,最后只能弃之不用。合理的团队构成,必须保证有 30% 以上的业务骨干参与,并且建立业务与 IT 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让双方充分沟通,保障系统开发方向正确,做出来的系统真正能满足业务需求。
培训走过场:“纸上谈兵”,员工 “抓瞎”
很多企业的 ERP 培训,就是照着 PPT 念一遍,员工听得云里雾里,培训完还是一头雾水。简单的理论讲解,根本无法让员工真正掌握系统操作。
得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制作“傻瓜式” 操作手册,把每个操作步骤都写得明明白白,比如 “入库三步:扫码→选库位→提交”;多开展几次实操演练,让员工在模拟环境中上手操作,遇到问题及时解答。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快速上手,避免因为不会用、不敢用,而放弃使用系统。
运维管理:上线不是“终点”,而是 “起点”
缺乏持续优化:系统“原地踏步”,逐渐 “失宠”
生产流程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需求在变、工艺技术在变、企业管理模式也在变。可有些企业 ERP 一上线,就觉得万事大吉,再也不管了。标准工时还是三年前的数据,生产工艺都改进了好几轮,系统里的流程却还是老样子。
这样下去,系统就会和实际业务越来越脱节,变得越来越难用。企业应每月召开系统优化会议,收集各部门的改进建议,及时更新系统功能、调整流程设置,让 ERP 系统始终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保持 “新鲜感”。
数据安全漏洞:数据“裸奔”,危机四伏
权限管理混乱,仓库文员能随意修改财务数据;没有定期备份,一次停电、一次系统故障,就可能导致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数据丢失。这些数据安全隐患,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按岗位严格设置操作权限,什么人能看哪些数据、能做哪些操作,都要规定得清清楚楚;建立每日自动云端备份机制,确保数据万无一失。只有保障了数据安全,企业才能放心地使用 ERP 系统。
硬件没跟上:硬件“拖后腿”,系统 “跑不动”
老旧的服务器,处理几百条订单数据就卡壳;不足的网络带宽,异地仓库的数据同步一次要等半小时。硬件设备就像 ERP 系统的 “双腿”,硬件性能跟不上,系统运行自然卡顿、数据传输缓慢。
通过系统健康度体检表,每年评估硬件性能是否匹配业务量,及时升级服务器、增加网络带宽,为 ERP 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否则,再好的系统,也会被硬件拖后腿。

效率提升“三步走”:科学优化有方法
诊断阶段:系统体检
流程对比:运用泳道图,把系统流程和实际业务流程画出来对比,一眼就能看出差异在哪里,哪里脱节了,哪里冗余了。
数据质量排查:随机抽查几百条数据,计算错误率,评估数据质量,看看数据情况到底怎么样。
指标分析:统计订单准时交付率、库存周转率等关键指标,和上线前的数据对比,看看哪些指标没提升甚至下降了,精准定位问题。
优化阶段:补短板
流程精简:合并重复的审批流程,比如把采购审批从五级砍到三级,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让流程“轻装上阵”。
数据治理:成立数据治理小组,专门清理错误数据,规范数据录入,给数据来一次“大清洗”。
功能深挖:深度挖掘闲置模块的功能,让每个模块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不浪费一点“资源”。
固化阶段:保成果
运维手册:制定详细的《ERP 运维手册》,明确数据校验、系统备份、权限管理等运维工作的周期和标准,让运维工作有章可循。
全员参与:开展“效率提升金点子” 活动,鼓励员工提出系统优化建议,对好的建议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对标学习“取真经”:定期与同行业标杆企业对标,学习先进经验,持续改进系统应用效果,确保效率提升的成果得以长期巩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