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静态图和动态图中的自动求导机制
作者 | FesianXu
导读
4 年前在《AutoDiff 理解》 之第一篇“自动求导技术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1]中打算写一个关于 autodiff 的系列文章,因为工作和学习上比较忙碌(Lan Duo :P),就一直拖到了现在。刚好最近又在学习 OPEN MLSYS[2],借此机会将静态图中的 autodiff 笔记也一并写完吧。如有谬误请联系指出。
(注意,在阅读本文之前,请确保已经阅读过[1],了解为什么深度学习以自动求导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会对理解本文有所帮助。)
全文 8965 字,预计阅读时间 23 分钟。
01 静态图与动态图的区别
之前在[1]中提到过,自动求导(AutoDiff)机制是当前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采用的主要方法,而在静态图和动态图中对于自动求导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作为前置知识,这里简单进行介绍。
我们都知道静态图建模(如 TensorFlow,paddle fluid)是声明式编程,其建图过程和计算过程是分开的,而对于动态图建模而言(如 pytorch,paddle)是命令式编程,其计算伴随着建图一起进行。注意,这两种编程范式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相信用过 tensorflow 和 pytorch 的小伙伴能感受得到。总的来说,动态图边建图边计算的方式容易理解,而静态图先建图,后计算的方式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把静态图语言(比如 TensorFlow,Paddle)看成是独立于 python 之外的建图的一种描述语言,其任务主要是建计算图,而其计算部分完全由其 C++后端进行计算。静态图的建图和计算独立的过程和示意代码,可以用 Fig 1.1 进行
△Fig 1.1 静态图建图和计算的过程示意
注意到,动态图边建图边计算,也即是每一次的模型训练都会进行重新建图和计算,这意味着:
1、系统无法感知整个动态图模型的全局信息。有些变量可能后续不会再被引用了,可以释放内存,在动态图系统中由于无法感知到后续图的结构,因此就必须保留下来(除非工程师手动释放),导致显存占用一般会大于静态图(当然也并不一定)。
2、每次都需要重新建图,在计算效率上不如静态图,静态图是一次建图,后续永远都是在这个建图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这个就类似于解释性语言(如 python)和编译性语言(如 C 和 C++)的区别。
3、由于动态图需要每次重新建图,导致其无法在嵌入式设备上进行部署(两种原因,1 是效率问题,2 是嵌入式设备通常不具有网站的建图运行时,只支持推理模式),通常需要其以某种形式(比如 ONNX)转化为静态图的参数后,通过静态图部署。常见的部署方式包括 TensorRT,Paddle Lite,TensorFlow Lite,TensorFlow Serving,NCNN(手机端居多)等等。
02 自动求导 AutoDiff
2.1 动态图
动态图是完全的边建图边计算,注意到是完全,完全,完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意味着在动态图里面的自动求导过程也是边建图边计算完成了。如 Fig 2.1 所示,在进行前向计算的过程中,除了对前向计算结果进行保存外(简称为前向计算缓存,forward cache),还会同时进行当前可计算的反向梯度的计算(简称为反向计算缓存,backward cache),并且将反向梯度的计算结果同样保存下来。在需要进行端到端的梯度计算的时候,比如调用了 pytorch 的 output.backward(),此时会分析输出节点 output 和每个叶子节点的拓扑关系,进行反向链式求导。此时其实每一步的梯度都已经求出来了,只需要拼在一起,形成一个链路即可。将早已计算得到的前向缓存和反向缓存结果代入拓扑中,得到最终每个叶子节点的梯度。如式子(2-1)和(2-2)所示。这就是动态图的前向和反向计算逻辑,在建图的同时完成前向计算和反向计算。这种机制使得模型的在线调试变得容易(对比静态图而言),我们待会将会看到静态图是多么的“反人类”(对比动态图而言)。
(2-1)
(2-2)
△Fig 2.1 动态图的前向和反向计算过程是在建图的时候一起完成的_
不难发现,在进行反向传播的时候整个系统需要缓存,维护多种类型的变量,包括前向计算的结果缓存,反向梯度的缓存,参数矩阵等等。这些都是模型训练过程中占据显存使用的大头。
2.2 静态图
对于静态图而言,建图是一次性完成的,计算可以在这个建好的计算图上反复进行。如 Fig 3.2 所示,静态图在建图阶段同时将前向计算图和反向计算图都一并建好了(除非指定了在推理模型,此时没有反向建图的过程),当 placeholder 输入真实的 Tensor 数据时(也就是 feed_list),在指定了输出节点的情况下(也就是 fetch_list),执行器会解析整个计算图,得到每个节点的计算顺序,并对 Tensor 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如以下代码所示,通过 tf.gradients(Y, X)可以显式拿到梯度节点,在执行器运行过程中 sess.run(),只需要指定需要的输出节点(比如是前向输出 output 或者是梯度输出 grad)和喂入数据 feed_list,即可在计算图上计算得到结果。
△Fig 3.2 静态图的正向建图和反向建图都在建图阶段一并完成了
由此我们发现了静态图和动态图自动求导机制的不同点,静态图在执行计算过程中,其实并不区分前向计算和反向计算。对于执行器而言,无论是前向过程建的图,亦或是反向过程建的图都是等价的,执行器不需要区分,因此只需要一套执行器即可,将自动求导机制的实现嵌入到了建图过程中。而由于动态图的建图和计算同时进行,导致其执行器也必须区分前向和反向的过程。从静态图的实现机制上看,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静态图提前已经对整个计算图的拓扑结构有所感知,就能对其中不合理的内存使用进行优化,并且可以对节点进行融合优化,也可以静态分析得到更合理的节点执行顺序,从而实现更大的并行度。静态图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其更适合于模型部署,计算效率和内存使用效率都比动态图更高。但是静态图也有一个最大麻烦,就是模型调试麻烦。首先由于对整个图都建好了后才能执行,因此并不能动态往里面添加原生 python 的 print 操作——此时 Tensor 都还没计算出来呢,你打印出来的只是该计算节点本身而已,并没有输入任何数值信息。为了 print 其中的节点以进行模型调试,可以往里面插入 TensorFlow 的 tf.Print 操作节点,如 Fig 3.3 所示。当然,你也可以单纯在执行器运行时,通过指定 fetch_list=[h2]进行中间变量的获取。但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显然比动态图的调试更为麻烦。
△Fig 3.3 在计算图中插入 Print 节点,以进行模型调试
静态图对于数据流控制的操作,也远比动态图麻烦。以条件判断为例子,在动态图中只需要实时计算判断条件,实时建图计算即可,一切都是那么地顺滑。但是静态图是必须得提前建图的,这意味着无法实时进行分支判断,因此所有可能的分支都需要进行建图,如 Fig 3.4 所示,实现了以下的条件判断逻辑。
△Fig 3.4 静态图中对于所有可能的条件判断分支,都需要提前建图
03 静态图自动求导的实现示例
3.1 前向建图和反向建图
以上讲了那么多动态图和静态图的差别,看似有些跑题了,我们说好的自动求导实现呢?嗯嗯,本章在读者对静态图和动态图有了充分的认知之后,将会讨论如何实现静态图的自动求导机制。笔者已经将代码开源_( https://github.com/FesianXu/ToyAutoDiff )_,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尝试。在这个代码库中,主要有两种数据结构类,Node 和 Op。Node 是节点类,如下所示,其主要定义了输入列表 self.inputs,这个输入列表用于储存当前节点的所有输入信息,而其本身则是作为输出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一个前向图,如 Fig 3.5 所示,通过维护 Node 类中的 inputs 列表,就足以维护前向图的拓扑关系,其是一个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Cycle, DAG)。同时,Node 类中还具有一个 const_attr 用于描述 Tensor 与常数的一些操作,如果想要引入类型推断系统,那么还需要加入 self.shape,但是本文中并没有引入这个机制。
△Fig 3.5 通过组织 Node 里面的 inputs 列表,既可以维护一个前向图关系的描述
通过实现一个抽象类 Op,我们把所有算子的基类需要的共有接口给定义了,第一个是计算方法(Compute),注意到该操作并不区分前向或者反向,在执行器调用这个 compute 的时候,只是对输入的实际 Tensor 进行指定计算而已,因此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在图计算中实现惰性计算(Lazy Compute)的实际计算方法。第二个是反向建图方法(gradient),该方法对当前输入节点和输出节点(也即是自身)进行反向求导建图。同时注意到在__call__方法中,Op 将输出节点 new_node = Node()进行定义,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类中 new_node.op = self。
该 Op 类是一个抽象类,需要集成它实现其他具体的算子,比如矩阵乘法算子 MatMulOp。该矩阵乘法算子的输入是两个 Op,分别是 node_A 和 node_B。其在 compute 方法中,传入的 Tensor 是基于 numpy array 的,因此直接采用 np.dot()进行计算即可,当然也可以加入类型断言,形状断言用以判断传入的 Tensor 符合计算图的要求。在 gradient 方法中,我们知道对于矩阵乘法而言,其微分如(3-1)所示,将每个输入节点的对应微分写到 gradient 中,此时的就是前继节点的求导累积结果,在代码中记为 output_grad。
通过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实现其他很多算子操作,比如加减乘除等等。前向建图很容易完成,我们讨论下如何进行反向建图。在该试验代码中,实现了一个 gradients 函数,如下所示,该函数对输出节点 output_node 和指定的节点列表(node_list)中的每个节点进行求导操作。在实现这个的过程中,我们调用了一个叫做 find_topo_sort 的函数,对以这个输出节点 output_node 为起始点进行深度优先搜寻(Depth First Search),然后进行逆序就得到了反拓扑结构。还是以 Fig 3.2 的拓扑结构为例子,对其输出 H3 进行 DFS,得到的拓扑序为 X2 -> X1 -> H1 -> H2 -> H3,进行翻转后得到 H3 -> H2 -> H1 -> X1 -> X2。我们发现翻转后的序,和 Fig 3.2 的反向建图的序是一致的。因此以此为序,遍历的过程中不断地调用当前遍历节点的 op.gradient 方法,实现层次反向建图。
建图完后我们就需要进行计算了,而计算是有执行器(Executor)进行的。执行器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run,这个相当于 TensorFlow 中的 sess.run(),不同的在于,这里的执行器是在构造器中指定 fetch_list,在 run()中指定喂入的 Tensor 数据。在 run 方法中,我们同样需要采用 DFS 对计算图进行遍历(不区分前向还是反向,再强调一遍),得到了计算序后,依次喂入 tensor 数据,调用 op.compute()进行 tensor 计算即可。
至此,我们就实现了一个简单的静态图 autodiff 机制得到试验,后续可以加入形状推断机制,抽象出 Layer 神经网络层,参数初始化器 Initiator,优化器 Optimizer,损失 Loss,模型层 Model,那么我们就可以构建出一个玩具版本的 TensorFlow 啦,嘿嘿嘿~~
————END————
参考资料:
[1]. https://blog.csdn.net/LoseInVain/article/details/88557173, 《AutoDiff 理解》 之第一篇, 自动求导技术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
[2]. https://openmlsys.github.io/chapter_preface/index.html, OPEN MLSYS
[3]. https://github.com/FesianXu/ToyAutoDiff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百度Geek说】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b7e873afc37fb7d1439fb937c】。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