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时代,车企掌控车载小程序生态最关键
对于车主和乘客来讲,随着人工智能发展,驾驶变成智能辅助驾驶甚至自动驾驶,汽车里的空间,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移动的生活空间。汽车驾驶舱的乘坐体验,正在移动端化,所谓 from automobile to mobile,两者的体验正在融合。
随着数字化浪潮步入到深入发展阶段,汽车产业也不得不顺应时代发展,也来到“破局+变革”的重要阶段,传统车企正在不断拥抱数字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的产业发展链和商业模式。
那数字化时代下车联网该何去何从?
在找到答案前,我们不妨看看当前车企们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数字化时代下车企的困境
设备系统差异大,应用适配成本高
汽车对比手机迭代周期较长,车载设备软硬件、系统属性差异大,同一个应用需根据不同车载设备进行二次改造,适配及开发成本过高。
系统资源占用高,难以支撑丰富服务
本身传统车载设备的内存小,难以支撑大量应用,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受到约束,同时也无法支持云端升级,容易给车机造成负担。
车载应用缺乏标准,场景引入成本高
传统车载设备难以提供标准化、数字化的第三方场景入驻流程,对于第三方合作方的吸引力也较弱,再加之难以对第三方应用场景实现动态管理。
数据交互难度高,形成信息孤岛
传统车载设备上的应用数据难以和手机实时同步交互,容易造成数据信息孤岛,数据无法及时同步,用户的体验度较差。
车载小程序打造开放生态
针对以上痛点,小程序因其即用即走的特点,是当前与驾车场景最为贴合的应用,因此围绕车场景为用户提供从出行到生活的各类智慧服务的车载小程序逐渐立于发展风口。小程序恰好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车企可以通过小程序容器技术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低成本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车联生态。
车企构建自己的数字生态,引入数字场景的合作伙伴,更好的服务自己的客户:通过汽车的车载屏幕作为入口,引入丰富第三方内容服务自己的消费者用户群体,甚至从第三方获得渠道分成。或者车企作为内容或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内容与服务通过车载屏幕触达消费者。
车企不愿丢失控制权进入车联网
其实各互联网公司早也纷纷投入车载小程序,基于自身对车联网的理解开发车载小程序,例如百度 Apollo 车载小程序、腾讯车载小程序、阿里巴巴 Alios 车载小程序。但是他们更多是作为生态的建立者和标准制定者,车企需要在他们的生态规则下进行使用,用户数据、信息安全、运营策略都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在车企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车联网,有关于车的控制权始终是双方争夺的焦点。然而在双方的较劲中,车企是不愿意丧失对数据等控制权的,就连苹果 CarPlay 这样的明星产品也无法越过车企设定的控制权限的红线。
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
市面上也有完全可以让车企自己掌控的车载小程序——FinClip 的嵌入式小程序安全沙箱,只要通过非入侵式的嵌入一个组件,即可以运行小程序,相当于车企可以自建一个小程序应用市场,所有的规则、审核管理都由车企结合自身情况控制,从而可以给予车企最大的控制权。
FinClip 车载小程序特点
100%自有,安全管控
通过在车载设备中无侵入式的集成小程序运行时 SDK ,配合车企可 100%私有化部署的小程序管理后台,可打造完全自有的小程序生态,车企制定运营规则,所有的管控权都在车企手中。
其中 SDK 具备安全保密、合规留痕、监管可控、易于扩展、面向未来五项功能要点,能够有效防范非授权外部接入风险、数据安全风险、业务逻辑被破解风险和被伪造风险。同时管理后台已完成信息三级等级保护认证、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备足够的健壮性、安全性。
标准框架,便捷开发
车载设备通过集成 FinClip SDK ,从而获得小程序运行能力,开发者可以使用 FinClip 统一开发框架,面向车载场景开发小程序服务,不必担心车载设备软硬件、系统属性差异大而进行二次改造。车载设备集成 FinClip SDK 后,安装包的体积增量极小,不会对车机造成负担,同时小程序具有云端升级的优点,更为适合发展车内生态。
灵活兼容,多元运营
FinClip 支持微信小程序语法 WXML,可低成本快速引入微信小程序至自有车载设备,只需简单适配,即可快速完成车载小程序的移植。对于研发团队来说,极低的开发成本,使得小型开发者团队也可以参与车联网生态共建。
个性交互,灵活展示
FinClip 可结合第三方技术基于不同场景实现不同的展示与唤醒,用户可以在行车过程中通过语音、隔空手势、触屏等多模态交互使用小程序,实现在行车过程中更快捷高效地获取服务。FinClip 小程序在不同车机屏幕尺寸下,可根据屏幕尺寸差异灵活调整位置,例如:指定小程序的打开位置、指定小程序胶囊位置、指定小程序打开时的横宽比。
小程序的入局,给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带来了更多可能。未来车载小程序势必将持续深化汽车场景布局,实现生态模式与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汽车产业业务开拓发展。
评论